【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在台中旌旗教會聚會的譚柔和先生劉憲宗長期關心流浪貓狗,在他們新婚不久,2015年8月,先在台北開設「浪浪別哭」──結合流浪動物中途之家的咖啡廳,之後陸續在台中、台南開設分店,宣導「以領養代替購買」的理念,至今幫助2,000隻浪浪們(貓、狗)找到溫暖的家。
譚柔說,自己會喜歡養狗,因為從牠們身上讓她感受到「上帝無條件的愛」。有一隻狗被主人嫌棄,送給農場的人,三年後卻不知為何出現在距離農場很遠的望高寮追車,被發現後送到收容所。經查詢晶片找到主人,沒想到狗再次見到主人時,卻仍然非常開心,完全不在乎主人以前的對待;狗對人的回饋,就是那麼單純且無條件的。
她舉例,有一隻很會黏人的狗,差點死在車輪下,經過一個月的治療才救回一命,且在半年內靠自己的意志力,從全身癱瘓到能跑能跳,只是走路時仍會像喝茫一樣微微搖晃。牠不吵不鬧,對於不舒服的復健也能乖乖配合。還有一隻流浪四年的雪瑞納,雖然老是被阿伯笑,卻每天清晨五、六點,就在附近的橋中間等阿伯,連阿伯都覺得如果不到橋那裡見牠,都覺得對不起牠。後來經過醫療與絕育,救援影片發出後,還沒進中途之家咖啡廳就已經被人領養。

為牠們發聲 每隻浪浪都有故事
從小就喜歡貓狗的譚柔說,她原本從事廣告業,婚後夫妻養了兩隻狗,家裡又有空間,原本想要做浪浪的家庭中途站,暫時安置一些被救援的狗。但因這些狗外型多不吃香,沒人看到牠們的好,也沒有人替牠們說話,很難找到想要領養的家庭,因此他們夫妻先不買房子,在台北先租下房子當一間咖啡店,先收三隻狗、幾隻貓,她也透過社群平台將每隻狗、貓拍照,寫文章、拍短片介紹牠們的故事,想辦法幫這些貓狗找到牠們的家。
目前自己家裡也養兩隻狗和兩隻貓,譚柔說,每家店裡不會安置太多的貓狗,避免讓人看了眼花撩亂。她也坦言,這些安置的貓狗,也會有行為上的問題,先生為此進修取得國際訓練師執照,希望用更專業方式幫助牠們,或者是幫助領養人與他們一起克服養育過程面對的困難,而不要放棄。
她舉例說,有一隻黑狗,後腳行動不穩,常會對客人警戒狂吠,因此她先生指導店員如何引導牠,不到一週狀況就好了很多。有些浪浪的狀況,如果在店裡真的沒有辦法控制,在店裡已經待不下去,他們可能就會就是會安排去自己家裡,因為家裡的環境比較單純,當牠在家住幾天,她先生親自訓練,幫助牠調整生活;她就協助拍攝影片,看到浪浪逐漸的改變。

領養不單好玩或可愛 需要基本概念
譚柔也指出,來領養浪浪的人,絕對不會是因為浪浪好玩或是可愛,因為領養後可能衍生的問題,要讓主人及其家人都很清楚,希望他們不是因一時衝動才來領養,到後來產生退養的情形。因此,想要領養的人除了要親自前來,與浪浪互動,然後要填寫詳細的基本資料,了解對方居家成員的情況,以及對養寵物的觀念,未來可能遇到一些重大事件的時候,會怎麼處理?這些都像是模擬考一樣,就是讓主人知道養寵物可能會發生這麼多事情,應該要先去設想好,當這些資料填完後,動物組織的人先跟對方電話訪問,如果確定都沒有問題的話,下一步還有家訪,確認他們家的環境,是否適合養狗?家裡的成員是否全部都同意,也都是歡迎牠的?浪浪才算是送養成功,也意味著領養牠的主人,具有養育的基本觀念和敏感度。
在家庭中途站安置的浪浪,他們會先提供基本的訓練,例如牽繩散步、定點放廁所等,讓領養人比較好上手。 領養後會加入一個群組,讓領養人在遇到問題時有方向可以處理,資源比較充足。這也是為什麼前來領養者,比較願意接受有年老或行為挑戰的動物(重難關),因為他們知道若去一般收容所領養到生病或有行為問題的動物,往往會求助無門。
她說,通常養貓族群以未婚、居住空間較小,且年齡較輕的人居多。但是養狗族群,以家庭居多。因為狗狗比較黏人,需要更多人陪伴。若是一個單身的人,每天要外出工作九到十個小時,讓牠長時間待在家裡,就不適合養。
陪伴牠們生活 在愛裡走向終點
本身也有孩子的譚柔說,狗狗的行為模式跟兩歲前的小孩很像,牠們很單純,只要滿足牠們生活基本需求:吃好、睡好、陪牠玩,並給予早晚兩到三次的散步,牠們大部分都能表現得穩定乖巧。因此,養狗不能偷懶。牠們是很規律的動物,不能打亂牠們的生活節奏。如果主人偷懶或生病,沒帶牠出去散步,狗狗可能會感到焦慮,甚至會亂尿尿,對牠們來說,時間到了該怎麼樣就怎麼樣。養小孩必須寸步不離,但若是把狗訓練好,人還是可以離開幾個小時。
譚柔指出,最近她才送走一隻離世的老狗,從小養到大,面對牠生命的逝去, 難過是一定會的。但從另一個角度想,「至少不是我們比牠們先走,丟下牠們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們有能力照顧自己,也把牠們好好地養育,陪伴牠們一生,在愛裡結束。如果還有能力,流浪動物還這麼多,就不必害怕再領養下一隻。
曾有位領養人收養了一隻救援回來的老狗,患有癌症,兩個月後狗狗就離世了。主人很難過,但馬上就再領養一隻。他認為,不能因為自己的傷心,就放棄去照顧下一隻有需要的動物。領養新狗能活絡家庭氣氛,也幫助了一隻狗狗,讓這件事有一個「完美的結局」。
「狗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不是一個物品」。每一隻狗都有自己的個性、喜好。譚柔表示,對於想要養狗的人,必須具有經濟能力、穩定的生活、養狗的相關知識、適合的環境以及時間,才應該去迎接這些生命。現在有很多線上或實體的課程,可以讓我們學習了解狗的語言和行為訊號,不需要花太多錢,就能做好功課,讓我們與狗相處更順利。
外表不重要 重要是否與主人合得來
她也提到,流浪動物在外表上通常不吃香,屬於弱勢,他們收容的也多是米克斯,但這也能教我們怎麼樣去平等對待不同生命。對於領養寵物,不要只在乎牠們的外表,狗的個性、興趣和狀態是否與自己合得來,才是最重要的。
通常民眾都會有品種犬的迷思,但養品種犬也不一定適合。她認為,關鍵是養的人怎麼去對待牠們。他們曾經救回一隻柯基,曾被不當對待,綁在戶外、全身染皮膚病。後來經過規律生活和正確訓練一個月後,不僅學會外出上廁所,咬人情況也大幅降低,成為可以送養的好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