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主筆】台積電作為台灣的護國神山,為台灣在國際社會中提供了前所未見的能見度與存在感。台積電不只為台灣提供了寶貴的身分認同,更透過整體的產業鏈強化了全球資本主義對台灣社會的影響。按照晶片製造的產業節奏來看,英特爾創始人摩爾(Gordon Moore)提出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顯示,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兩年便會增加一倍,這決定了半導體市場的經濟模式,台積電沿著這個邏輯一路研發晶片到如今的2奈米。
高科技產業島的異化困局
AI教父黃仁勳3年前在台灣大學的畢業典禮上說出著名的一句話:「跑起來,不要用走的,不管是為了捕食而奔跑,還是為了逃離被當作獵物而奔跑。」為這個停不下來,也不可以停下來的產業文化做出了最精準的註腳。然而,身為這場全球產業競賽遊戲中的主角,不只是半導體與所有相關的高科技產業族群,而是一整個台灣。面對這個高速運轉的科技文化以及資本活動。台灣從早年的犧牲自然環境換取經濟成長,到近年犧牲個人價值換取經濟成長,都處在於一種接近剝削的精神狀態中。
從台積電的工程師文化來看,著名的「責任制」內涵,就是工程師手中有未解決的關鍵問題時,不論是上班、下班,時時刻刻都不斷地想著如何解決問題,每個工程師都有這樣的榮譽心,絕對不能因為一個小單位的問題,而影響大團隊的績效。從公司的角度來看,正是這樣的文化讓全球無法複製台灣的卓越,但也正是這樣的企業精神,充分凸顯出工業生產活動中將人工具化的困局。
教會是否陷入發展主義迷思?
台灣所面對的勞動困局絕非特例,在面對工業化大量生產所造成的痛苦,馬克思早就在《資本論》中提及資本主義與工業生產所帶來必然的「異化現象」(alienation),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下,勞動者與其勞動所製造的產品、勞動的過程,甚至與自己以及他人之間出現分離和對立的狀況。面對這個異化的困局,教會是否有警覺自己也經常陷入發展主義的思考陷阱而不自知?
教會固然要廣傳福音,使萬民作主門徒。但絕非建立在將自我工具化為傳福音的工人,而是需要首先覺察自己作為上帝福音工作的領受者。保羅提醒我們:「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以弗所書二章10節)這是邀請每一個蒙召跟隨基督的門徒們,覺察基督的福音在我們生命中塑造的過程。
見證基督使人得自由的慢福音
基督徒不是將分享福音視為工作任務,否則我們將陷入辛勤工作、業績成長的異化困局。我們乃是與神同工,看見祂在我們生命中工作的主權,並且參與在祂主導的福音大計中。因為福音並不是佈道小組,亦非佈道活動,福音乃是上帝工作的大能。
正因如此,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 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馬太福音十一章28-30節)
在台灣這個高速運轉的社會文化中傳揚基督的福音,我們需要避免陷入發展主義的偶像,覺得只有成長的教會才是健康的教會。基本上這個邏輯乃是將教會視為主體,然而,基督才是教會的元首,祂所求於我們的,絕非我們反客為主、熱情承擔起祂已經掌權的教會,而是將我們生命的重擔卸在祂的面前,台灣的教會需要在高度壓力的發展主義中,見證基督使我們得自由的「慢福音」。因為福音的擴張不是靠著人的努力,而是建立在基督的掌權與大能的工作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