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陵(新北市五華國小教師)
冬天到了,來去北投泡溫泉就對了!(圖一)

在地的老北投人,倒是不講「泡溫泉」,而是說「浸磺水」或是「洗磺水」。磺水,就是硫磺水。從新北投捷運站一出來,直往陽明山方向,開車十分鐘,就會經過「硫磺谷」,舊稱「大磺嘴」(圖二)。

整個山谷就好像張開的大嘴,不斷吐出黃白間雜的硫磺氣體,空氣中瀰漫著濃郁的硫磺味道。從這裡鑽鑿地熱井,引出地熱後,將清水導入混合井內,加溫形成人工溫泉。這裡的溫泉是白磺泉,呈現黃白色。北投山下各家溫泉飯店的硫磺水,絕大部分都是從這裡加壓送出。
硫磺谷磺水供應各家溫泉
馬偕牧師在日記曾經寫下:「走路到靠近北投的硫磺溫泉。抵達時,我們發現許多人在挖鑿硫磺岩石,如同它的名稱一樣,放進一個底下有火的盆子,硫磺融化,浮現在頂面。當冷卻時,以塊狀取出,底層煮成黑色石頭,像石版被丟棄。」(1888年5月12日)馬偕所見的採硫活動,始自清朝郁永河。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冬天,福州火藥庫失火,五十餘萬斤硫磺、硝石全遭焚毀,郁永河自動請命前往臺灣北投採硫,他將在臺所見所聞,全都記錄在其著作《裨海紀遊》。今日在龍鳳谷遊客中心外的路邊,可見立有「清郁永河採硫處」碑(圖三)。
龍鳳谷的「龍鳳」兩字,其實就是取自「硫磺」的臺語近音。只是,「硫磺谷」和「龍鳳谷」是兩個相近但不同的地方,一般遊客容易搞混。最容易辨識的方法,就是「硫磺谷」有溫泉泡腳池,「龍鳳谷」沒有。

地熱谷公園是北投人氣景點
回到山下北投,有條街道名為「溫泉路」,顧名思義是位在溫泉區附近。循著溫泉路蜿蜒而上,會先經過北投國中;再往上,經過「星乃湯」。「星乃湯」和另外兩家「瀧乃湯」、「吟松閣」,並列日治時期北投三大名湯。據傳孫中山先生曾拜訪此處,經手易主遂改名為「逸邨大飯店」,但仍維持典雅的日式建築風格。近期因年久失修已全數拆除,據聞報導將改建為溫泉住宅。
「星乃湯」居高臨下近望,便是著名的「地熱谷」(圖四)。早年的地熱谷入口處,人聲鼎沸,商家或小販,兜售著雞蛋,讓遊客可以就近體驗在溫泉池裡煮蛋的樂趣。不過也因為遊客與地熱谷沸騰的青磺泉水過於接近,曾發生數起意外事件。管理單位於是廢止泡煮溫泉蛋的行為,並加設圍欄,重新整建地熱谷。近年甚至設置環湖步道,可以幽雅的漫步其間。

宣教士溫暖孤苦兒童的心
溫泉路再往上,有座不起眼的「名勝橋」,橋下的溪水流進地熱谷內;橋的對面則有座夷平的住宅空地,荒煙漫草,這裡過去是「艾偉德兒童之家」。
艾偉德(Gladys Aylward,1902-1970),是英國女宣教士(1941年入籍中華民國),曾經在中國宣教17年,最負盛名的事蹟,就是帶領百餘位難童,躲避日軍的進攻,越過黃河,花費月餘時間,從山西安抵陝西。這段經歷故事被英國大肆報導後,引起美國福斯電影公司的注意,加以改編劇情,由明星英格麗褒曼飾演艾偉德,拍攝並上映《六福客棧》。
之後,中華民國政府遷臺,艾偉德也隨之前往。1962年3月,艾偉德在北投溫泉路150號,成立「艾偉德兒童之家」,收養孤兒或是暫代家境困難的家庭照養子女(圖五)。使用「兒童之家」,排除使用「孤兒院」,更顯示艾偉德對於家庭的重視,在院如在家;也屏除「孤兒」這個略帶悲淒的詞彙,不讓孤兒這個用語,複刻在孩子的內心。
兒童之家的孩子,由院內老師教導聖經,提供信仰課程,使孩子從小認識並敬畏耶和華我們的神(圖六)。如同詩篇所說:「你(神)已經察看,顧念人的憂患和愁苦,放在你的手中。無倚無靠的人把自己交託給你,你向來是幫助孤兒的。」(詩篇十篇14節)神的話語如同溫泉,沁入孩童的心版。

復興公園泡腳池留下祖孫回憶
我不清楚艾偉德兒童之家的小孩,有沒有在北投體驗過浸磺水?倒是我想起我小時候,四十多年前,阿嬤會帶我們幾個孫子,在北投的磺港溪下水。
磺港溪的水,是從硫磺谷旁的溪水順流而下,到了山下經過中和街,再到磺港路,最後八仙里,排入基隆河。野溪窟窿處,有磺水出水,水溫微熱不燙,因與溪水已混而為一。阿嬤帶著我們幾個孫子,脫光身子,僅著短褲,戲水玩耍,享受免費又天然的野趣。說來不可思議,阿嬤帶我們下水的地方,就在今日復興公園旁的磺港溪邊。今天若來復興公園,不用下到溪邊,公園內就有座泡腳池了。當然,經過四十年的變化,兒時的野溪窟窿處,早已不出磺水了!
馬偕曾說:「沒有像洗溫泉更好的了。」(1872年12月11日)我同意。無論是浸磺水,還是泡溫泉,促進血液循環,紓解疲勞壓力,好處多而又多。
早期北投一帶,有多家民營溫泉浴池,阿公在世時,每天一早出門常去浸磺水,身體實在健康。就連我在北海岸金山服役,從事海防任務,駐守在金山磺港排哨,排哨營區裡的浴室水龍頭,流出的不是自來水,而是溫泉水,當兵天天洗溫泉澡,你說奇妙不奇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