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AI快速發展,將來會取代人類嗎?當政府為「打造台灣AI智慧科技島」,設定2040年前AI產值突破15兆元、創造50萬高薪就業機會、建置3座國際級AI實驗室、建構跨部會的「AI 新十大建設」,涵蓋矽光子、量子科技、AI 機器人、無人化智慧產業、AI 安全與倫理、數位人才培育等。
相對地,AI快速進展也帶來各樣衝擊:就業替代、資訊不對稱、倫理混亂、假新聞與深偽、孩童的科技成癮、數位落差、價值觀漂移⋯⋯這些也成為教會、媒體、學界共同面對的新議題。
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資訊中心主任兼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副秘書長蒲正寧長老受訪時表示,AI的確在很多地方都越來越厲害,很多工作未來可能真的會被AI部分或全部取代。這讓很多人心裡會想:那人類會不會沒用了?我們的價值還剩下什麼?

他表示,AI或許在技術上取代「我們會做的事」,但永遠不會取代「我們是誰」,因為人類的尊嚴和價值,不是建立在我們有多聰明、多有效率、多有生產力,而是根源於我們是上帝所創造、按祂形像所造的。這個身分,是AI無法擁有、也永遠無法模仿的。我們的價值來自於上帝的愛與救贖,而不是來自履歷表上的成就。AI可以取代工作角色,卻無法取代人與神的關係,無法取代人與人之間愛與信任的連結。
AI發展下 重新認識人真正的價值
所以,不用怕AI超越我們,重點是要更清楚知道自己是誰才有尊嚴。他說,與其害怕AI,不如學會善用它、駕馭它,但更重要的是,要在這個科技進步得飛快的時代,重新認識什麼是人真正的價值。當我們越來越倚賴AI,更要清楚知道,人的價值不是機器能定義的,而是從上帝而來。這個信念,才是我們面對未來最大的保障。
蒲長老表示,人類能創造智能機器,但這份能力是神所賦予的恩賜。AI的發展提醒我們,倫理與責任不能忽略,也更顯重要。蒲長老說,AI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但人類有這樣的創造能力,本質上是從神來的。上帝造我們的時候,就把「能參與創造」的特質放在我們裡面。

迷人又可怕的AI 造福人也需要監管
在科技進步下,已故教宗方濟各提到梵蒂岡於1月28日發表的文件,名為「Antiqua et Nova」《古老與現代:關於人工智慧與人類智慧關係的說明》,希望每個國家都能在人工智慧中找到一項既能推動發展又能消除貧困的工具,同時也能保護地方文化和語言。只有這樣,地球上的各民族才能共同參與數據的創建,這些數據將被人工智慧使用,展現全人類真正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然而,正如他也在七國峰會上所言,如果沒有適當的監管,人工智慧雖然是一個「迷人」的新工具,但也可能展現出它最「可怕」的一面,成為對人類尊嚴的威脅。方濟各在《願祢受讚頌》通諭中多次強調:「我堅信,人工智慧可以成為科學家和專家們的一項強大工具,幫助他們共同尋找創新和創造性的解決方案,促進我們星球的生態可持續性。」
智慧科技如何榮耀神、對人有益?
蒲長老表示,我們能設計智慧機器,是神的恩賜。但這份恩賜也提醒我們,不能只用在追求效率和技術突破上,還必須問:這樣做榮耀神嗎?對人有益嗎?有沒有犧牲誰的權益?有沒有讓某些群體被邊緣化?他認為,教會在這裡可以扮演幾個重要角色。
第一,是倫理守門人,教會應該站出來為AI發展建立一些基本的信仰與道德界線。第二,是實踐者。教會不能只講觀念,也要勇於試用AI、創新牧養方式、試驗新的福音媒介。最後,也是培育者,要幫助信徒理解AI是什麼,也要培養下一代在AI時代中仍然有屬靈深度。
他說,現在最危險的不是AI多強,而是人類忘了自己是誰。當AI能寫詩、畫畫、解數學、寫論文甚至創作敬拜詩歌時,人們很容易就陷入一種錯覺,好像人類變得沒什麼用、沒什麼特別,但並不是如此。他說,AI可以唱歌,卻不能敬拜;它可以模仿愛的語氣,但永遠不懂得「為對方犧牲」的愛。因為那是有靈的生命才懂的深度。

不要讓AI取代我們與神關係
當我們可以與神建立關係、能回應神的愛,也可以愛、赦免、悔改,這才是人類真正無可取代的地方。所以要警醒,不要讓AI取代了我們與神、與人之間那份獨特而真實的關係,這才是人的價值所在。
教會在科技時代當然應該成為守護真理與人性的力量。他認為,問題不只是「要不要做」,而是「怎麼做」?
第一,教會自己要先了解AI,不只是表面操作,而是要有屬靈的洞察力,知道AI的潛力與風險,不能因為不懂就排斥,也不能因為新奇就全盤接收。教會需要培養一群能理解科技、又有神學深度的領袖,像守門人一樣,把關什麼該用、怎麼用、界線在哪裡。
人與人關係 教會探訪非科技能取代
第二,教會要成為人性與關係的庇護所。當AI越來越能模仿情感、人們越來越依賴虛擬互動的時候,教會要回到「肉身相遇」的本質。小組、牧養、探訪,這些不是科技能取代的,而是要被教會好好守住。因為真正的愛、理解、接納,是需要人與人真實相處才會發生的。
第三,教會也要投入公共倫理的討論。AI帶來的不只是技術問題,還有倫理與正義的問題,譬如演算法偏見、資訊失真、科技霸權等等。教會要敢發聲,為弱勢發聲,提醒社會科技不能超越公義,不能犧牲人性。當教會有膽量、有深度地參與這些議題時,我們就不只是觀眾,而是轉化文化的力量。
教會要懂AI、活出人性、說出真理。這樣才能在這波科技浪潮中,守住人真正的尊嚴與價值。
學習步調放「慢」面對新的速度
他說,在這個科技一直飛快往前衝的時代, AI、演算法、數位工具可以幫我們省時間,但它不會給我們安息。相反地,常常會讓我們更忙、更焦慮。因為當世界用「更快、更好」來定義價值時,我們很容易忘了——我們是神所愛的孩子,不是機器。
所以,真正的「安息」,是學習「慢」。當我們練習在科技的洪流中安靜、分辨、等候,也是一種回應「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的具體實踐。
蒲長老表示,教會應該幫助信徒找回這種屬靈的慢步調,用古老的智慧去面對新的速度。因為我們不是為了追上世界而存在,而是為了讓世界看見另一種更有盼望、更有人味的生活方式。這,才是科技時代中真正的心靈安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