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從產業升級到日常生活,AI正快速改變21世紀的台灣與世界,包括國家發展委員會(國發會)等政府跨部會,已宣布共同推動「AI新十大建設」要打造全民智慧新生活和幫助因應少子化、勞動力不足的挑戰,並打造台灣成為智慧科技島。
國發會宣示,「AI新十大建設」涵蓋三大重點,包括一、「發展AI軟體產業」,串聯企業合作開發食衣住行育樂等AI代理人應用;二、協助製造、服務、農業等百工百業導入AI工具,提升效率、產量並創造新市場;三、打造全民智慧生活圈,推動AI在交通、餐飲、醫療與公共服務上的應用,提供「用得起、用得到、用得到」的智慧服務。而近年來,AI早已進入人們的生活日常,是現在進行式。

科技發展源自於神所賜的智慧
科技日新月異,從智慧型手機到AI,讓人類的生活更便捷、工作更有效率,聖經提到「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參箴言九章10節),提醒人們運用科技是上帝的恩賜與賦能,而AI除了帶來生活與產業型態的改變外,AI使用的倫理和責任的議題也理應被重視,在政府宣示要打造台灣成為智慧科技島的政策目標時,教會在AI發展上可以扮演的角色是什麼?
Mr.Frank創業補助資源網創辦人,同時也擔任企業顧問和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兼任講師的姚長安受訪時表示,政府宣示的「AI新十大建設」已是AI時代的時勢所趨,當AI科技已經應用在送餐、點餐、製作餐點(飲料)和導航等生活日常時,台灣教會要思考的是「教會要參與其中,成為全民智慧生活圈的一員?還是堅持聖俗二分,仍然認為AI發展是屬世界的事?」
姚長安舉例,現在台灣坊間已經有茶飲店用全AI智能機製茶,大幅縮短原本人力製茶的時間,並維持品質一致;知名速食業者普設採用多元電子支付工具自助點餐機,把櫃檯點餐和收銀人力降到最低,讓少子化浪潮下大缺工的衝擊降到最低。教會要思考的是,怎麼在合乎信仰真理的基礎下,持守倫理和責任,但能心意更新而變化,從教會裡的每個傳道人和信徒開始,活出哥林多前書九章22節的信仰行動,可以「擁抱和善用AI,讓AI可以為萬民歸主效力,完成耶穌在馬太福音二十八章16-20節託付的大使命。」

AI工具是要榮耀神不是建巴別塔
姚長安說,AI的蓬勃發展,帶來生活的便捷與工作效率和商品產能的提升,但個人與群體使用AI提供勞務和產製商品,與創作內容的倫理和責任議題更應被重視。他以聖經創世記十一章1-9節「建巴別塔」為例,當時人們縱然擁有很先進的建築技術和材料,可以建一座城和一座塔頂通天的塔,但他們的動機是「要為自己立名,而非高舉耶和華的名與救恩」,就像現在的AI工具,已經可以將特定人物的影像與聲音合成並且輸出,讓觀眾和閱聽人真偽莫辨。
這樣的「深偽技術」可能被心思意念和動機不純正的人用來施行詭詐和騙術,牟取個人和群體不法的利益,但若是AI的影像與聲音合成生成工具產出的內容,是取得當事人的授權並且當事人參與協作,例如利用AI工具的科技輔助,製播牧師講道,或讓牧師的講道影片更生動活潑、接地氣,這樣教會就可以更容易藉由社群和媒體平台無遠弗屆的傳播力,克服時間和空間的障礙,接觸到更多數位和AI原生代的年輕人和各年齡層的福音朋友。
AI工具本身是中性的,使用AI工具的群體或是個人,若持守心中那一把「倫理」的尺,就會有不一樣的選擇和作為,哥林多前書十章23-24節提醒教會和信徒「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從信仰的角度看倫理的實踐,核心是奠基於人與上帝、人與自己和人與他人(社會)來規範與自律為人處事的表現,流露於生命品質的表現和生活層面的行為,靠著信仰的幫助和聖靈的引領,可以有所為、有所不為,並且能夠為自己的所言所行,肩負起完全的責任。

姚長安說,因為職場工作和教學的需要,他花很多時間在鑽研AI工具的使用,他建議要先釐清「我工作和教會牧養的需要是什麼?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要學會使用的AI工具是什麼?」他在大學任教,看到學生幾乎都已使用AI協作,AI就是這時代普遍的科技工具,用在宣教傳福音的用途,只要是經過真理的查驗和事實的查證,並遵守智慧財產權和肖像權的法令規範,對於台灣絕大多數缺人力、缺同工的中、小型教會,AI是非常棒的產製內容,傳福音的利器。
聖經故事用AI工具動態化輸出
像是過去兒主在講耶穌降生和五餅二魚的故事,多半是用繪本,現在使用AI工具,聖經故事就能從靜態的圖像成為動態的影像,這對數位原住民的兒少來說,就是哥林多前書九章22節的信仰行動實踐。
從台灣公部門要推AI新十大建設到全球的科技發展趨勢,AI智慧生活圈都已經是時勢與潮流,當年台灣在推十大建設時,蔣經國故總統在面對各方質疑的聲浪說,「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時至今日去看當時政府的決定,十大建設不單對台灣的半導體和科技產業的發展,也對後來台灣經濟起飛有極大的貢獻。
姚長安說,在台灣,大家都在聊AI、用AI,連有「AI教父」之譽的黃仁勳都要來台灣設立暉達台灣總部,他的判斷是,「AI新十大建設」宣告的百工百業導入AI與建立智慧生活圈,已是勢在必行,教會要省思的是「我們仍有抗拒且不擁抱AI的可能性嗎?」
姚長安鼓勵,職場信徒去反思「若我正在做的工作,是被AI取代性高的職務,那此刻的我,該採取什麼行動帶出改變?」然後就去行動。對於教會來說,從信仰的角度看重使用AI的倫理和責任,關鍵就是「要從教會和信徒開始的自發性行動,從教會影響鄰舍與社會」,當看到社會上有個人和群體用AI做壞事時,教會要做的,不是先去高舉道德的大旗批判,而是讓社會大眾看到教會與時俱進地善用AI工具,去做榮神益人、使人得造就與幫助的好事。
姚長安說,當教會的傳道人和信徒,都能夠在善盡倫理和規範的自律與法令規範的架構下,去善用AI工具傳福音、做好事,這樣可以讓教會的成員不會將AI當成洪水猛獸,產生不必要的誤解。他就鼓勵弟兄姊妹,可以在主日聚會後的小組活動,用AI工具將主日信息題綱挈領做成摘要簡報,讓AI工具輔助信仰內在深化,AI工具創造出來的內容,也可以讓自己和其他弟兄姊妹,應用在生活和職場當中。AI能用於強化自己對信仰追尋和進深及對真理的認識,也能與社會和世界進行對話與互動,使人同得福音的好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