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汪純怡/採訪報導】隨著AI浪潮推動變革,到2033年福音媒體將會呈現何等樣貌?施普絡世宣教中心主任牧師劉曉亭表示,媒體將不再如以往僅扮演提供資訊的角色,而需要成為人與人真實交流的社群,訂戶訂閱使用將不是為了吸收知識,而是因福音媒體猶如虛擬教會,能讓人在此找到溫暖。
劉曉亭牧師接受訪問時表示,傳統福音媒體的核心使命與責任主要有二,一是傳福音,直接傳播福音的內容;二是成為教會界與社會溝通的橋梁,向非基督徒溝通信仰的思維與理念,也就是福音預工。福音媒體報導內容,大致包括教會界活動、基督徒的見證,以及傳遞基督徒對社會議題的觀點。

AI勢必顛覆福音媒體傳統角色
這些傳統福音媒體一直在進行的工作,劉曉亭牧師表示,由於AI的出現,將帶來「超級、超級大」的衝擊與改革,未來十年福音媒體會變成何等樣貌,無人能準確預期,但可以確知的是,AI勢必會顛覆福音媒體的傳統角色。
劉曉亭牧師分析,現在YouTube上有無數AI生成的影片,AI善於講故事,令人感覺彷彿是真的,但其實都是虛構的。過去寫手對世事的觀點,是經由自己頭腦思想、透過生活經驗感受而發展出來,但AI可以利用龐大的資料庫,發展出人腦完全想不到的角度,就如同電腦與人對弈,永遠會有人類想不到的招式。甚至未來基督徒用AI傳福音,內容可能還比神學院都更加精準。
劉牧師說,過去基督徒對於福音媒體有需求及渴望,是因為獲取資訊管道有限,但這種模式很快就要過去,現代年輕人都會直接詢問ChatGPT,他曾聽過一位家長描述,與就讀大學的孩子聊天時,孩子提出了一個問題,家長還來不及答覆,孩子就說:「算了,我問ChatGPT好了。」
這凸顯人們認為可以從人工智慧得到更快速有效的資訊,因此過去福音媒體透過文字、影音、廣播與網路等管道傳福音,「我看不出哪一個功能是AI無法取代的」,劉牧師說道。
他認為,未來讀者若想知道他或某位牧者對某事件的看法,也無須透過福音媒體報導,AI就能自動整理牧者過去發表的所有觀點與思維模式,提供一份完整的答案;有時AI解析的內容甚至會讓他覺得「AI比我更了解我」。福音媒體若不能體認這種趨勢,十年以後也可能是被AI取代的行業之一。
福音媒體須轉型為溫暖社群
不過,雖然AI時代資訊透明、取得容易,人的內心卻會越來越孤單;過去人們閱讀報導感受到與真人的思想交流,但當人類大量與機器打交道,內心將感到空洞難以填補,而且與真人互動的能力不斷降低,「社恐」將成為無法避免的趨勢。
劉牧師強調,福音媒體要邁向未來,必須從傳統的資訊提供者,轉型為人與人真實交流的平台,如同社群一般;訂戶會繼續訂閱,是因為能在此與同樣想法的人討論彼此感受,而不是吸收知識。
劉曉亭牧師說明,福音媒體提供基督徒交流、慕道友互動的本質不會改變,但要轉型扮演溝通的角色,將相同處境的受眾連結在一起。未來AI時代人際互動薄弱,人們可能在實體教會與人互動都感到尷尬,此時就需要藉由媒體找到真正能交心的朋友;人們需要實體教會,也需要由媒體所扮演「虛擬的教會」。
劉牧師表示,未來的福音媒體,必須成為一個提供「溫暖」的機構,而不只是提供「資訊」的機構。AI時代缺乏溫暖,下一代甚至可能由機器人陪伴長大,他們將會比任何時代更需要溫暖的媒體。而教會可以與媒體合作,有些教會有能力自行經營媒體,至於規模較小的教會,就可以由傳統媒體如《基督教論壇報》協助串聯、提供技術支援。
展望未來 善用AI掌握普世宣教新契機
劉曉亭牧師表示,AI時代為福音媒體帶來挑戰,樂觀的是,也帶來宣教的契機,與世界連結更容易。在施普絡世宣教中心營地中,就看到有華人宣教機構集訓後,透過網路向在印度聚會的群眾宣教,宣教士不必出國就能短宣;利用各種工具的輔助,台灣教會及華人教會能參與更多全球宣教。
展望2033年,劉曉亭牧師期待台灣教會善用AI工具,在信仰實踐上有所提升,從「知道」到「行道」;並更積極參與大使命,運用AI輔助,讓宣教活動參與者從部分人士擴展到更多人;此外,期盼教會間更多資源共享,包括輔導、教育、經濟等領域,人力資源及專業資源都可透過網路連結共享。
劉曉亭牧師表示,未來的時代,教會與教會之間的「真人的圍牆」將會被推倒,年輕信徒將更具國度觀,教派或區域隔閡將被打破,既有實體的教會,也有由福音媒體扮演的虛擬教會,讓教會更回歸到神國度的寬廣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