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9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未來10年紙上座談】面向2033年台灣教會的行動路線圖 李棟良牧師:科技結合國度宣教看見贏得失喪靈魂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梁敬彥 追蹤
李棟良牧師。

【記者梁敬彥/採訪報導】2033年是耶穌復活2000週年,教會和基督徒如何看見亞洲新宣教時代,教會如何預備進入「科技 × 宣教 × 媒體」的三合一時代?如何讓青年成為「科技宣教士」?

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總幹事李棟良牧師受訪時表示,亞洲已經成為整個國際局勢的核心,台灣的公部門宣佈要推動「AI新十大建設」,有「AI教父之譽」的黃仁勳也將在台灣設立輝達總部,中國大陸的崛起讓中文成為國際強勢語言,亞洲又佔全球華人人口的多數,而台灣是亞洲宗教自由名列前茅的重要地理樞紐,可以預期到2033年之前,台灣在亞洲的媒體與AI科技發展與宣教的行動上,必然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李牧師說,這些年他走訪很多國家,發現很多人都想要或是正在學中文,就像在60、70年前,因為看到台灣人有學習英文的需要,所以很多宣教士就藉著教英文來傳福音,很多年輕學子都因而信主,後來成為台灣及亞洲教會很重要的牧者和信徒領袖,這就是文化傳播的獨特影響力。而媒體的福音力量更是無遠弗屆,例如台灣有一個長年對福音封閉地區傳福音的廣播媒體,20年後收到當地信徒的來函,鼓勵這廣播媒體:「我們都有在聽你們的節目。」,而當地很多信徒,後來都成為海外的宣教士。

媒體宣教穿透力無遠弗屆

在2033年前,台灣教會如何預備進入「科技 × 宣教 × 媒體」的三合一時代?李牧師說,跨宗派教會、福音機構和教會媒體(含出版社)應該要有在基督國度裡整合的眼光和行動,彼此可以資源整合與事工聯合,也就是看到亞洲和普世宣教的需要,結合各自的資源,從一起做一件能改變教會和社會的行動作起,需要先在共同參與的平台中尋求共識,並且在「一個基督身體的架構下,同心合意興旺福音」,關鍵在整合各自不同的資源,從技術的層面到一同宣教的面向。

李牧師說,AI工具與社群媒體的高度發展,其實更突顯了「人是需要被傾聽和陪伴」的需求,「科技 × 宣教 × 媒體」的三合一需要長期耕耘,並且機構、教會和媒體需要建立互信互助的連結關係,像宇宙光在做宣教歷史圖片展,原本的展覽是平面的,但合作的教會有科技的資源和專業人才,就讓原本只是平面圖片裡的歷史人物,藉由科技的輔助立體化「動」起來,而現在很多數位原生代的年輕人,都有善用科技的能力,教會需要培訓他們,為宣教和傳福音效力,特別是「國度宣教眼光的看見」。

李牧師說,讓青年成為「科技宣教士」重點不在使用科技的能力,而是他們願意把人生投資在神國度的看見與行動,教會的上一代必須先接受「下一代年輕人使用網路、科技和AI工具的能力,比上一代強得太多」,他建議從現在開始到2033年,教會要有長期的科技宣教士培訓計畫,以現在10歲的兒少,8年後就是18歲成年人,科技宣教是無法抗拒的潮流,重點是教會裡的信徒,特別是年輕人,有多少人心中懷抱著宣教的熱情和「主,我在這裡,請差遣我」的動機和行動力?宣教和傳福音不是知識,信仰若不能成為見證的生活,即便再會用科技工具,都很難為福音效力。

教會走進社會發揮影響力

談到2033之前期待看到台灣教會哪三件具體成果?李棟良期許,他期待看到教會的合一不再只是口號,大家可以資源分享、主裡連結一起同行,他看到論壇執行長鄭忠信的IAA平台,很努力在連結華人教會,教會的合一和資源分享,要讓教會效法耶穌走進人群、走遍各城各鄉傳福音,也就是教會對社會產生影響力與改變。

再則,他期待在2033年之前,看到台灣有為福音宣教產生的「科技 × 宣教 × 媒體」的聯盟,並在2033年之前看到一代一代的宣教士被主興起,而且福音成為信徒真實生命的表現,且這個福音宣教聯盟,可以產生類似智庫的資源產生,像是教會的牧者和職場信徒,各人都有獨特的恩賜與眼光,可以提出對教會界不一樣的看見,李牧師說,面向2033台灣教會的行動路線圖,盼望上帝讓更多教會和信徒,對得著這世代失喪的靈魂,有更多的看見與行動,從感動化為行動。

相關新聞:《基督教論壇報》創刊60週年特刊 回顧恩典六十載 展望使命新時代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