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2033年新宣教時代來臨,AI技術、亞洲差派與媒體宣教的浪潮正重新塑造全球宣教格局。台中繁星教會主任牧師陳建宏(Vincent Chen)回顧自己20年職場與多年牧會經驗,提出未來宣教策略的三大觀察與突破方向。
一、AI與職場宣教興起:多元、靈活、跨界整合。
陳牧師表示,隨著AI與數位科技快速發展,宣教模式已不再侷限於單一形式,特別是在職場宣教上更呈現多元化。他從新約聖經保羅「以織帳棚為業」,以自給自足的方式切入宣教,指出現代已有多種顯著模式:

多種顯著宣教模式運用
1.創業宣教:基督徒前往東南亞或其他國家創業,在經商過程中建立人脈、分享福音。透過公司的資源建立小組、甚至發展成教會,也有許多成功案例。但他提醒,長期發展如果資源不足,仍需與母堂的資源或當地教會合作,才能形成雙贏。
2.專業宣教:例如企業主管外派海外,以管理、顧問或技術專業建立關係,再以生命與價值觀影響同事。許多職場小組也是因此產生,但若原母會支持力有限度,單獨開拓教會也會有相對困難,因此仍需與當地教會合作,透過連結建造信主的家人。
3.基層勞工與服務業宣教:他在歐美看到許多華人從事服務業或在小型工廠工作,雖然教育程度未必高,但因聚集人數多,加上有心服事神的家人帶領,也能形成群體力量,甚至在職場影響雇主、同事及客戶,甚至促成當地華人教會的誕生。
4. 線上宣教模式:隨著疫情期間至今線上學習和商業文化成熟,許多跨國商務、培訓、銷售與顧問工作都可在線上進行,進而催生「線上宣教」。有些人在疫情期間透過線上聚會信主,待疫情緩和後回流到實體教會或在地小組,開啟新的教會群體。
5. 門口型跨文化宣教:從宣教輸出到近年來台灣越來越多外籍移工與學生,來自印尼、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等地,甚至也有印尼牧師來台建立印尼語教會,或是其他國外教會和台灣教會的合作,一起帶領在台灣的外籍人士或學生,使台灣職場宣教呈現更開放與多元的場域。

不論模式 最重要建立門徒訓練
陳牧師也強調,未來宣教將可能是「虛實整合」的混搭模式——線上建立關係、線下深化門徒,並且與商業模式多元組合相互借鏡,主要是透過接觸人,發揮職場傳福音的創新元素和更大影響力。
二、宣教的核心仍是門徒訓練:生命連結與傳承最關鍵。
陳牧師指出,科技再便利,真正能帶出生命影響力的仍是實體的門徒訓練。他說,線上訓練能提供幫助,但生命的DNA與恩膏,需要透過真實相處、陪伴與連結,才能落地。門徒訓練可透過一對一、小組、教練模式等不同方式,重點在於如何讓主要領袖與團隊保持關係連結、持續的生命影響力。
疫情期間,繁星教會推出「繁星講堂」,邀請基督徒專業人士分享職場議題。內容福音性較淺,卻吸引大量非基督徒參與,其中線上觀眾六至七成為未信者。兩年後開始舉辦實體活動與培訓課程,讓線上建立的關係在實體深化。
過去宣教對象常對福音不排斥的人
他說,雖然前期以專業導向吸引人,信仰內容不深,但若能持續實體連結,透過門徒訓練的培育,就能逐漸帶入信仰的核心,建立屬靈的門徒生命關係,發展成小組甚至建立教會的雛形。
三、未來宣教需要整合策略:從「淺水區」走向「深水區」。如果以行銷漏斗來比喻。從負8分是最不喜歡基督教的人群,到正8分是最委身基督教的人群。0是信仰委身與受洗。陳牧師強調,大部分教會的傳福音策略與工具主要接觸「負2、負1」——也就是對信仰已有好感或文化接近基督教的人。因此佈道會常容易吸引對福音好感、不排斥福音的人,卻較難觸及「負5到負8的人群」,甚至完全排斥基督教的族群。
對於負3、負4的人,需要透過他們關心的議題切入,建立彼此信任,讓他們進入負2、負1,逐漸願意接觸福音。
盤點各類型人才 影響進「深水區」
因此傳統福音行動較難接觸深水區族群,但他們多半是「大魚所在之處」。但若教會只停在淺水區,就很難看到有所宣教突破跟進展。
最近有學者提到「IKEA計畫」(Integrated Kinetic Efficient Assembly計畫),來盤點教會各種類型人才,讓不同恩賜的會友,透過不同的方式和渠道,分別去接觸不同階段的人。例如:有人擅長接觸負3、負4,拉近至負2、負1;有人擅長接觸負1、負2,使其進入教會。像查理.柯克這類能面對負7、負8,與完全排斥信仰的人直接對話;他指出,這群人往往具備強大社會影響力,但教會常不了解他們或不知如何接觸而望之卻步。然而,一旦這群深水區的人被轉化,其影響往往能帶來信仰的翻轉,但是難度相對非常高。
陳牧師也分享實例,教會有兩對具影響力的基督徒夫妻,因為是企業主與高管,接觸許多企業第二代,這些人普遍屬於「負3到負6」,非常忙碌且不容易進教會。於是這兩對夫妻接待這些夫妻聚餐,從兩、三對夫妻,增加到七、八對夫妻,從家庭、親子、生活議題切入,引起高度共鳴,並持續聚會接近兩年。他受邀分享生活經驗,也為他們祝福禱告,長期目標是希望能在他們的行業中產生質變與文化影響。至於他們什麼時候進到教會,則是上帝的工作,但是需要非常有耐心保持接觸和個別關懷禱告,而禱告是傳福音最重要的支持力,需要倚靠聖靈的大能方能突破轉化人心。
宣教突破 思考如何面對不易進教會的人
甚至未來也許不需他們馬上進入教會,而是在行業內部或先形成特別的職場小組,也是一種宣教方式。
陳牧師坦言,這類整合型宣教策略,都還在摸索中,並非每間教會都能立刻推動,因為耗時長、難度高、需要大量職場基督徒參與。而且上帝給每個教會有特定合適的人才,特定的管道來得著不同的族群,按教會的感動來得著職場。但他認為,若教會渴望觸及更廣人群、提升整體信主比例,就必須從現在開始思考,如何從淺水區開始,慢慢走向深水區,如同耶穌要得著人,都是花很多時間,預備特定的方式來接觸特定的人。如何建立跨界的多元組合宣教新模式,是非常值得嘗試和探索。他認為,未來的宣教突破,教會必須要思考這問題,才能進而不斷提升福音的影響力,進入更多的層次,得人如得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