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9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未來10年紙上座談】牧養信徒,也將「牧養AI」 蔡志堅牧師談未來教會領袖應具神學 × AI 設計力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李容珍 追蹤
蔡志堅牧師(翻攝自蔡志堅臉書)

【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在數位時代的浪潮中,人工智慧(AI)已不再只是科技公司的專有名詞,它已然進入我們日常的事奉與信仰生活。」花蓮美崙浸信會蔡志堅牧師表示,當許多牧者開始嘗試使用AI協助撰寫講章、整理週報內容,或在小組查經中提供即時的經文解釋。他認為,面對這項技術革命,教會面臨的核心功課是:理解AI在信仰與牧養中的定位,讓其成為服事的助手,而非信仰的中心。

他表示,AI不會牧養人,但能幫助你更有效地牧養人。當AI幫忙處理重複且繁瑣的事務時,牧者就能把更多心力放在「愛人」與「陪伴」上。對於AI的運用,蔡牧師也提出以下幾個反思。

蔡志堅牧師(翻攝自蔡志堅臉書)

AI可成得力助手 福音突破口

AI透過提高效率、擴大資源可及性,以及突破語言和文化障礙,顯著改變了宣教工作的流程,讓事奉得以釋放創意,延展牧養的邊界。

1. 數位訓練與教學的強化。

AI可以成為事工中的得力助手。在教育訓練上,AI能協助製作主日學的圖片提示、故事版簡報草稿,甚至能根據聖經主題自動產出教案框架,並設計不同年齡對應的問題與遊戲建議。

2. 聖經資源的普及與深化。

讓智能教牧機器人建構於生成式AI,結合RAG(檢索增強生成)架構之上。RAG技術使AI能即時查詢外部資源,如聖經、教材與講章,生成準確且具信仰根基的回應。信徒可以進行個人化查經,幫助學員深入和反思性地探索聖經文本。

3. 跨文化與語言翻譯支援。

AI能建立能即時進行多語言對話與跨文化解釋的工具。核心功能包括:提供多語言福音翻譯(英、西、日、韓、越等);提供地區性文化敏感詞彙解釋與情境翻譯。例如,當AI翻譯時,可附上文化註釋,指導宣教士如何從當地文化視角傳講福音。這使AI成為支援國際宣教和跨文化小組的強大助手。

蔡牧師認為,AI具備將團隊經驗轉化為可重複使用智能模組,例如設計「跨文化宣教翻譯智能助手」,這對於資源缺乏或資訊受限的地區尤其關鍵,AI的設計理念在於協助宣教落地,讓神的話語、屬靈的對話,在日常生活中更貼近、更可得。這種智能應用能夠成為福音的載體,幫助信徒在資源受限的環境中,以新的方式接觸真理、反思生命。

AI在牧養能力強 但要了解限制和風險

蔡牧師也提出,AI 在教牧工作中的角色是提升效率、而非取代呼召。

1. 協助與支援。

AI可以協助牧者處理重複的事務,提供靈感,例如協助整理講道內容、生成查經提問、記錄會議。在牧養上,也能夠扮演多重角色,如每日靈修的同伴、教牧輔導的小幫手、查經小組的引導者。

2. 風險與限制。

AI的能力雖令人驚嘆,但始終只是人類所造的工具。我們必須認清AI的本質與限制,以及風險:

本質:AI的智慧來自資料統計,而非靈性的洞察。

限制:AI無法領受啟示或經歷禱告。它能分析經文結構,但不能替代屬靈生命。

風險:最大的風險是過度依賴工具而忽略了與神、與人的真實連結。

3. 神學反思與界線。

AI不能取代牧者的呼召,也不能取代聖靈的工作。在牧養的世界裡,真正有力量的仍然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面對科技,必須保持敬畏(對創造的神)和學習分辨(知道科技的邊界在哪裡)。我們應當時常反思:這樣的使用是否幫助人更親近神?是否讓我們的服事更有愛、更有真實?

AI 會不會取代「宣教士」?抑或提升宣教士?

蔡牧師表示,AI的出現不是來「取代呼召」,而是來幫更好地完成呼召。

不可取代性:AI沒有靈魂、沒有情感、也沒有屬靈的理解力。它不會牧養人。宣教士的呼召與帶領生命的責任是不可取代的。

顯著提升:當AI處理繁瑣的工作時,宣教士就能有更多時間,留給那些真正需要被牧養的人。這使得牧者能把更多心力放在「愛人」與「陪伴」上。

延展邊界:AI能夠協助宣教落地,拓展教育工具,並釋放創意,延展牧養的邊界。

建立在嚴謹的屬靈與倫理界線

蔡牧師也提出,AI在教牧事工中的應用,必須建立在嚴謹的屬靈與倫理界線之上。

倫理定位:AI是僕,不是主。必須將 AI 視為工具,而非權威。

神學一致性:設計AI時,必須確保內容合乎信仰真理。

溝通倫理:溝通是關係的延伸。AI的回應應該促進人與真理的互動,而非取代人的思考。

安全邊界:在使用過程中必須明確界線,確保AI在用戶詢問內部指令時會迴避特定問題。

持續檢視:應透過測試與優化,檢視AI是否真正回應使用者的需要與信仰真理。

未來10年,教會需要提前裝備的科技能力

蔡牧師也提醒,教會未來十年最需要的科技能力,不是人人成為程式設計師,而是學會把神學思考、牧養判斷與倫理原則轉化為AI可遵循的「行為邏輯」。這是一種結合神學、牧養與科技的「設計能力」。

AI是否成祝福 取決「神學×AI設計力」

AI的表現不取決於技術,蔡牧師認為取決於教會是否能清楚定義信仰核心、牧養語氣與價值界線。模型能否說出牧者般的聲音,全看我們能否把神學智慧結構化,成為它可執行的規則。

因此,教會新的使命是:把信仰深度翻譯成AI的行為,把牧者心腸轉化為AI 的對話,把倫理界線化為AI不會越界的限制。

蔡牧師提到,未來的教會領袖不僅牧養信徒,也將「牧養 AI」。AI是否成為祝福,不取決於技術,而取決於教會是否擁有這種「神學 × AI 設計力」。這正是未來十年教會必須裝備的關鍵能力。

「科技成為愛與恩典的延伸」,他說,AI的進步提醒我們:服事的力量,不來自速度,而來自愛。AI不屬於科技的世界,而是可以被神國使用的資源。當我們帶著敬畏之心來運用,AI就能成為新的事奉管道——它不是取代人與神、人與人的關係,而是成全這些關係更深刻、更有連結、更具持久力。我們是要被呼召去面對科技的挑戰。

最後蔡牧師勉勵,願我們以謙卑的心使用技術,以愛的眼光設計工具,讓AI幫助我們更好地傳遞真理、牧養群羊、服事世界,使科技成為愛與恩典的延伸。

相關新聞:《基督教論壇報》創刊60週年特刊 回顧恩典六十載 展望使命新時代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