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1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網紅登山客不幸罹難】台灣四面環山 從小學習面山教育「敬畏大自然」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梁敬彥 追蹤
登山需要專業訓練和知識 ,且對大自然抱持敬畏的心(圖/謝宜蓉提供)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綽號「G哥」的網紅登山客吳姓女子獨攀中部山嶽,不慎發生墜谷意外,今天(21日)確定罹難。2011年因為獨子張博崴登山罹難,從2015年起致力推動「面山教育」的台灣登山教育推展協會發起人「博崴媽媽」杜麗芳受訪表示,台灣的山地面積佔全部總面積的70%,但根據協會過去的民調,60%的受訪者沒辦法說出台灣島內三座山(岳)的名稱。杜麗芳指出,面山教育除了教導登山技能與常識的「山野教育」之外,更核心的面向是環境及生命的教育。

「台灣是群山環繞之島,每個人都要用謙卑的態度來知山,用『守護神所創造的大自然』的行動來親山及愛山。」杜麗芳提醒,面山教育需從小開始教起,建議12年國教的「戶外教育」課程,納入「孕育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培養戶外活動的體能與冒險探索能力」的面山教育。

她也提到,聖經中有多處「耶穌登山」的記載,耶穌利用山上那段遠離人群的時間,獨處親近天父,得著從上頭來的啟示重新得力。

山上氣候變化大 需敬畏大自然
戶外領導中心執行長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暨活動領導學習學系講師謝宜蓉表示,對登山客而言,面對所要前往的山嶽,所具備風險管理的知識和經驗,是當有「狀況」發生時,可以自救及救人的專業。就她實際在台灣登山的經驗,山上氣候的瞬息萬變,像驟降的氣溫、突如其來的大雨大霧,甚至是土石流以及降雪(曾在四月份登合歡山北峰時都遇過),這些都是超乎「經驗值」的。所以戶外領導中心對於參加戶外登山體驗課程的學員,需要幫助他們在受控制的安全環境中進行心靈挑戰和學習,並推廣愛護山林的運動,將愛護山林的觀念分享給下一代,不僅保護自然,同時也在過程中學習謙卑與尊重神所創造的大自然。

謝宜蓉提到,當登山客進入山林時,一定會有遇到「不可預期」風險的機率,舉例來說,在台灣的登山術語中有「爬黑山」這個名詞,實務上就是「未經合法申請」就進入山域中,或是進入「根本不給申請」的山域中。像是這次發生山難的登山客所進入的山域,就是玉管處基於登山路線沿路天候變異的不確知性及路況等安全性考量下而不給予申請。

因安全考量並非路段皆可申請
杜麗芳表示,據她所知,台灣的百岳中,有46條的登山路線是不給申請的,主要原因正是基於管理及安全的考量。但她指出,她所推動的面山教育裏,有一個部分就是「要抱著敬畏的態度」來看待群山環繞的台灣,但這個敬畏不是讓一些「穿鑿附會」對於百岳的鬼怪傳言,繼續造成對民眾「親山、愛山」的攔阻。從學校教育的層面,就是希望從小開始,可以藉由戶外教育的課程與國家公園或是山地部落合作,幫助孩子將學習的場域從教室拉到國家公園以及森林場域,在體驗中學習。

她舉例說,面山教育中,包括「認識我們所生長的環境」、「保育與自保的認知和常識」、「如何培訓體適能」、「如何走山路」及「預防山難的關鍵體訓」都是很重要的。希望這次山難事件能讓公部門看到面山教育對於台灣民眾能夠具備「知山、親山、愛山」能力及素養的重要性,讓面山教育有機會成為12年國教戶外活動的核心課程。

謝宜蓉則建議,面山教育可以從學童所在縣市山岳的「戶外實踐」課程開始,讓他們從知識到學習到實地的體驗與參與,循序漸進培養每個台灣百姓的知山、親山、愛山能力及素養。

從登山罹難者家屬到面山教育推動者的杜麗芳

從登山罹難者家屬到面山教育推動者的杜麗芳姊妹(受訪者提供)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