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3 基督教論壇報 / 特會活動

從聖經看當代經濟研討:反思箴言財富觀 不能事奉瑪門不是教條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李容珍 追蹤
徐萬麟博士(圖左上)在「從聖經看當代經濟議題」研討會中,以「基督徒真的不能服事瑪門嗎?從箴言中財富觀的反思」作專題分享,車龍淵老師擔任回應人(左下)。(圖/李容珍攝影)
耶穌說人不能事奉上帝,又事奉瑪門,不是否定人物質生活的需要。基督徒對於財富的討論,是尋求智慧與尋求神的國度相連。如何在富有與貧窮之間,取得平衡的滿足,這也顯示箴言中的生活智慧。

【記者李容珍台中報導】耶穌說:「你們不能又事奉上帝,又事奉瑪門。」(馬太福音六章24節)基督徒不能追求財富嗎?擁有財富,不好嗎?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助理教授徐萬麟博士,22日在台中中台神學院舉辦的「從聖經看當代經濟議題」研討會中,以「基督徒真的不能服事瑪門嗎?從箴言中財富觀的反思」為題指出,基督徒當然不能服事瑪門,但是服事上帝,是否就完全排斥對於錢財、物質和富足的正面元素?當神賜福亞伯拉罕時,不也「使他發達,賜給他羊群、牛群、金銀、奴僕、婢女、駱駝和驢。」難道耶穌的教導,與舊約有關財富的教導對立嗎?

徐萬麟博士表示,箴言中的農業文化社會,已經存在不同階級的社會生活,包括君王、貴族、謀士、富人、小康家庭、農民、商人、較貧窮人、非常貧寒人、外邦人。

會場(圖/李容珍攝影)

人得到財富要賙濟窮人 不要囤積糧食

徐萬麟用財富、貧窮和滿足的概念來釐清聖經的理財迷思。他指出,人得到財富的來源包括:雙手勤勞得到富足的結果(箴言十章4節、十三章4節)、從祖先繼承的產業(箴言十三章22節)、從上帝賜給人的富足((箴言十章22節)、義人和行為完全人得到的福分(箴言二十八章10節)、人逐漸積蓄得的財物(箴言十三章11節)、慷慨待人的結果得到豐裕(箴言十一章25節)。

在使用錢財方面,箴言勸勉人要有聰明來節制(箴言二十三章4節),其次是記念有需要的人,要施捨、賙濟窮人(箴言二十八章27節),同時也警告不要囤積糧食,否則會遭到咒詛(箴言28章27節);最重要的是使用財物的原則在敬畏上帝的事上,要以財物和初熟的土產來尊崇、榮耀祂,也就是財物奉獻,以榮耀神為原則

對於有權的人,不論是君王或是統治者,他們擁有的權柄若不公正執行,就會危及窮人,或逼迫社會的弱勢族群。箴言十八章15、16節),把智慧人擬人化為至高的掌權者,且成為公正的審判官,並且是恆久財富的源頭。

徐萬麟老師(圖/李容珍攝影)

尊重貧窮人施捨窮乏人 感恩神的共應

徐萬麟博士說,貧窮人在這社會上一直都存在,但箴言警告不可欺壓貧窮人,否則是輕蔑、侮辱造物主(箴言十四章31節)。對宇宙創造者不尊重,對上帝也不會存敬畏的態度。所以,當人施捨、賙濟窮乏人,就間接紀念神對宇宙的創造,以及對人的供應。

如何在富有與貧窮之間,取得平衡的滿足,這也顯示箴言中的生活智慧。在追求的過程中,何時、如何才算「夠了」?徐萬麟博士說,箴言特別警告,人容易在身體基本需要與物質感官享受上,不容易得到滿足。當人在飢餓時,「一切的苦都覺甘甜」(箴言二十七章7節),但若在享受中,沒有時時警覺,對自己的慾望,不會說「夠了」;最嚴重的後果是,人因得到過於需求的飽足,以致於不認上帝(箴言三十章9節)。

來自神的賞賜財富 享用成果

徐萬麟博士表示,箴言對於人擁有財富有所警告,但對於財富也不全是負面的看法,甚至持肯定的態度。特別是人的財富可能來自於神的賞賜,這代表神予人的賞賜,是具體的福分。「耶和華所賜的福使人富足,並不加上憂慮。」(箴言十章22節)「敬畏耶和華心存謙卑,就得財富、尊榮、生命為賞賜。」(箴言二十二章4節)所以在敬畏神的前提下,我們可以享受自己努力所得的成果,在物質豐富的生活中的享受,可看作是從神來的賞賜與對人的祝福。

他也提到,箴言對於財富的探討,不脫離對貧窮的討論。箴言在討論財富時,常常把富人與窮人作對比,智慧人會同時反省這兩種人的社會行為。「行為純正的窮乏人,勝過行事歪曲的有錢人」(箴言二十八章6節);但是箴言也肯定社會中富有的人,能對窮人施行賙濟。

對於有關耶穌談到的「不能事奉瑪門」,徐萬麟博士說,從馬太福音六章19-24節上下文來看,錢財不是耶穌教訓門徒的重點,而是藉著錢財把作為門徒的真諦凸顯出來。人只有擺脫對世上錢財的束縛,才能成為耶穌的門徒。整個登山寶訓用「要先求神的國與神的義」來理解,如此「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所以耶穌不是否定人在物質的需要,但是瑪門作為錢財、物質主義的代表,人一旦選擇服事瑪門,就不可能忠誠的服事上帝。

他說,若以基督徒「不能服事瑪門」作為倫理的命題,很容易落入教條思考模式,導致對於物質需求態度的否定。耶穌說人不能事奉上帝,又事奉瑪門,不是否定人物質生活的需要。

會場(圖/李容珍攝影)

對財富管理的運用 尊榮、榮耀上帝

箴言對於財富的追求是與對智慧的追求相提並論,在面對世上各種試探,若不以敬畏神的心為前提,對於財富、財產管理的運用,不以尊榮、榮耀上帝為目的,極容易淪為不義的下場。

徐萬麟博士表示,箴言強調社群中富有者要顧念貧困者,並使予賙濟,這與新約的教導是一致的。而耶穌把人與財富的問題,提升到神的國與神的義的視域來討論。因此,基督徒對於財富的討論,是尋求智慧與尋求神的國度相連,要有更寬廣的眼光。從自身來看,我們若羨慕他人的富有,是否有事奉瑪門的心態?或是我們容易忽略我們所屬的信仰團體中,哪些人是需要實際幫助的?

回應的臺北基督學院教務長兼基督教博雅學系主任車龍淵表示,人不能同時事奉上帝,又事奉瑪門。這句話不能用絕對二元化來思考。從經濟學探討,以家戶為單位,我們同時是這個社會物品或服務的生產者,同時也是消費者,對物質和非物質好處產生需求和渴望,是基本的。就經濟學的角度,每個人都太節儉的話,對國家經濟是不好的,這是有理論根據的。

車龍淵主任提到「邊際效用遞減」法則,當消費者不斷增加某種商品或服務的消費量時,其對每單位商品或服務所得到的額外滿足,會逐漸減少。若邊際效用遞減法則用在薪資上,同樣的薪資,經過一段時間後,滿足感會降低,除非收入不斷增加,否則相同薪資產生的效用,只會不斷降低。對於選擇追求財富的人,必須投入更多時間工作,賺取更多錢財以維持相同程度的滿足感。當使用在事奉瑪門的時間增多時,意味著服事主的時間減少,也呼應耶穌「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的教導。

車龍淵老師

重度社群媒體瀏覽者易生社會比較效應

他說,根據研究指出,重度社群媒體瀏覽者,由於「社會比較」效應,經常會看到其他人的財富和幸福,相對於感覺自己處於不佳的狀況,有時候會不自覺的羨慕別人,覺得別人的都是好的,看不見自己好的地方,這可能會降低瀏覽者的財富滿足感,幸福感降低,直間接產生壓力和焦慮。但是同樣財富水準之下,具有宗教信仰的人,通常對他的財富滿足感是比較高的。

車龍淵主任表示,隨著生活型態改變,日用所需不只是飲食,電子產品推陳出新,教育經費逐年攀升,更遑論住宅、交通、醫療保險等民生必需品的價格,已經不是過去百年前可以相比。因此,教會在勉勵信徒追求事奉主的同時,可能也要留意他們的經濟和消費狀況,適時教導簡樸生活與殷勤工作的重要性。

研討會講員、回應人和主持人合影。(圖/中台神學案提供)

研討會中另有兩位講員: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神學研究所所長黃正人博士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高雄分院教務主任謝樂知博士,分別分享「耶路撒冷和推羅—是否有所謂的『神聖經濟』?」「從新約看基督信仰的經濟觀:上帝的經濟亦或經濟的上帝?」回應人為前實踐大學國企系副教授戴劍鋒博士中原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潘秋郎博士。最後由中台神學院教務主任李麗娟主持對話和討論。

最後的對談。(圖/中台神學院提供)

會場(圖/中台神學院提供)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