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4 基督教論壇報 / 藝文影視

破繭而出,在掙扎中學習成長——思想電影《美國女孩》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移民美國五年的莉莉,抱病帶著女兒返台。(劇照提供:傳影互動)
每個人在人生不同階段,都得經歷不同的「繭」。很多時候,繭使人感到痛苦、難過、挫折,但是當我們願意掙扎並突破軟弱,最終必破繭而出;而成長的這份美好使我們變得強壯,得以再次面對生命中各式各樣的課題。

◎胡慧馨

由新銳導演阮鳳儀執導的電影《美國女孩》,描述2003年SARS疫情發生期間,因病從美國返台的莉莉(林嘉欣 飾),帶著兩個習慣移民生活的女兒,重新適應一切挑戰的故事。

片中原本獨立、自主、有許多堅持的莉莉,要克服的是疾病造成的脆弱和擔憂;至於在台灣賺錢養家的丈夫宗輝(莊凱勛 飾),要突破的是達成愛妻提升居住水準的要求,以及緩和家中劍拔弩張的緊張局面。

回台就讀國三的長女芳儀,要面對重新歸零的自己、適應格格不入的教育環境;而小女兒芳安則要承受情緒不佳的姊姊,還有頓時變得單調、緊繃的生活。表面上,父母各司其職,期望大家立刻各就各位、回歸正常生活;但現實是,每個變化都需要時間消化,需要從各自堅守立場引發的衝突,慢慢沉澱。

莉莉罹患乳癌並回台進行手術與化療。(劇照提供:傳影互動)

為家人套上自認為的好

向來標準很高、一心想讓孩子擁有「更好」生活的莉莉,總覺得家裡昏暗的居住環境不佳、自私的長女只會和她作對、先生連小事都做不好,還不顧她生病,拼命往大陸跑。然而對家庭一直無怨無悔付出的宗輝,也有滿腹的委屈。他要應付一天到晚心情低落的妻子,要忍受家人不同理由的抱怨,還得為家計辛苦奔波,就如他對妻子的回應:「又要我賺錢買大一點的房子,又要我不去大陸工作,難到要我去搶銀行嗎?

過去習慣美式觀念,無法適應台灣打罵教育的芳儀,因為很有主見向師長表達異議,被張貼「頂嘴」、「叛逆」、「壞孩子」的標籤。至於片中的老師們,也以自認為對學生好的方式,嚴厲鞭策參加聯考的學生。

綜觀而言,他們都竭盡全力,扮演那個時代認同的「盡責角色」。然而,每當指責對方不符自己期待說出:「你一天到晚只想到自己」時,其實許多人「為對方好的」理由,不也同樣是從「只想到自己」的角度出發?所以需要思考的是,一切「為對方好的」想法,是出於自己的假設,還是真正經過雙方充分溝通、討論所得的結論?

聚少離多的莉莉與宗輝常發生摩擦。(劇照提供:傳影互動)

家人間錯縱複雜的糾葛

例如生病的母親若能意識到,出於「關心孩子未來」的憂慮,會造成女兒無盡的壓力和厭煩;而負面的想法將影響丈夫的心情,也許家裡的氣氛就不至如此緊張。如果丈夫能體諒妻子的虛弱,她的心中背負當初堅持移民的愧疚感,以及不知如何輔導女兒的苦惱,或許就更能同理太太。

至於無力招架母親的情緒、處在兩種教育體系而不知所措的芳儀,如果能把在學校被排擠、孤立的心情,適當地讓父母了解,或許更能卸下家人之間,那種明明出於好意和關心,卻帶來傷害和衝突的結果。

為何明明知道家人是最愛、最關心自己的人,卻也經常成為最容易起衝突、傷害彼此的仇人呢?首先,父母不能認為自己的難題或壓力一定比孩子多。其實,每個人在生命不同階段,多少要經歷大大小小的課題,連孩子也不例外。像在同儕認同中掙扎、自顧不暇的芳儀,惡劣的心情實在很難成為大家口中「體貼、善良」的孩子。觀眾也看到被視為叛逆、會帶壞同學的她,心理上仍需要同學的認同、老師的肯定和母親的理解。

再者,一般人對所謂「幸福的家」總懷著過度美化、不切實際的想像,以為美好的家,就是和樂溫馨、不吵不鬧。現實中,大部分自以為是、自作聰明的人,只有在家裡才有機會從互動頻繁的衝突,修正自己的個性和觀念。

渴望返美的芳儀與母親莉莉衝突不斷。(劇照提供:傳影互動)

人心築起一座無形監獄

縱使知道吵架是不好,然而基督徒家庭能誇口的,不是比別人理性、有智慧、有修養;而是在聖經的教導下,靠著不斷自省和彼此饒恕,才能從不同階段的衝突中,學習包容和尊重。

其實,人經常受制於心中牢房的禁錮而不自知。片中以為移民美國才能讓女兒擁有更好生活的母親;以為要考上好高中,才能擁有好未來的老師;以為孩子要交「乖乖」的同學為朋友,才不會學壞的家長……,都是以自己設定的是非對錯、好與壞來箝制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縱使各人的出發點都是好意,但是未經檢視和了解原委的恐懼、憂慮、預設立場、美化想像、追求成功的世俗價值和不明究理的升學主義……,其對生命產生的束縛和限制,絕對不輸有形的監獄。

此外,人常會不滿「現在」的處境,以為眼前的一切,沒有遠在天邊的好。但是如同片中的父親所言:「如果是為了逃避,哪裡都有問題……。」美國雖有好的環境、開放的教育方式;但遠赴異鄉,同樣有其要付的代價和承擔的壓力。

本片是導演自身成長的故事,細膩呈現出青少年的心理變化和只看到自己需求的自我。然而當為人父母者看到芳儀的頂嘴、對老師責罰的抗拒,在校被邊緣化的反應,及對妹妹毫不在乎的冷漠時,是否會覺得十分熟悉?

班導兼國文老師對芳儀的影響尤深。(劇照提供:傳影互動)

以開闊的眼光彼此接納

本片的精采之處,就是觀眾會在片中某個橋段、某些角色身上,看到自己過去某個階段的影子。繼而便會發現,以第三者的客觀角度看電影角色,會更加理解即便人物本身再有道理,再多麼的義正詞嚴,在和周遭背負不同重擔的人互動時,都有不足和應該修正的地方;而這也是讓經歷類似境況的人了解到,能讓我們度過難關的是時間、耐心和願意不斷原諒對方的愛。正如聖經所言,因為需要時間,我們才能在患難和考驗中學習忍耐,從中常存盼望的心(羅馬書五章3-4節)。

身為父母,難免自詡年歲的熬練,足以作為兒女或晚輩的表率、指引,直至遇到突如其來的困境,才了解自己的內心一樣焦躁、惶恐和憂懼。原來除了年歲增加,父母未必有比孩子更大的抗壓性,父母贏過子女的,可能只是比他們先走過童年、青少年和成年的歲月,而只要遇到不同的狀況,父母和孩子同樣需要時間適應。

所以當了解各自的軟弱與不足後,就會發現真正能讓家人共度難關的,就是彼此陪伴、分享、理解、等待和包容。身為基督徒,最重要的是我們有一位共同的依靠——主耶穌;因為相信祂的恩典夠我們用,祂的大能讓人的軟弱成為優勢,而樂意分享自己的軟弱,好使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們,讓過去的生命經歷成為造就、影響別人的參考。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

2024-12-04 基督教論壇報 / 靈修禱告
【恩典的涓滴】系列11: 來自天堂的信息
2024-12-04 基督教論壇報 / 靈修禱告
【耶利米書靈修筆記】 聽到實話的反應
2024-12-04 基督教論壇報 / 靈修禱告
【華神專欄】你正在苦難的曠野尋找出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