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1 基督教論壇報 / 藝文影視

訓練生命鬥士的戰場──電影《BIG》觀後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816病房護理師馬馬既有專業的老練,又是孩子們的開心果。(劇照來源:米倉影業)

◎胡慧馨

大多數人一生的冀望,不外乎功名利祿、理想願望的實踐。而有一群人,人生才剛起步,就要承受病痛的煎熬、死亡的威脅,「活下去」是他們唯一的目標,對抗疾病是讓生命延續的代價。

每一次說再見都要珍惜
由魏德聖編劇、執導的電影《BIG》,正是描述一群住在「816」癌症病房的兒童、青少年。如腦部罹癌的羅恆(滕韋煦 飾);因屁股的腫瘤只能穿裙子的努拉(Nuala 飾);每天夾在父母爭執之間,喜歡罩在紙箱機器人裡的是延(謝以樂 飾);熱愛街舞、渴望活下去的血癌病友源源(鄭又菲 飾);青春期就得化療、帶假髮,極端厭世的珈農(于卉喬 飾);因骨肉癌截肢,不斷面對癌細胞擴散,隨時要開刀的大杉(郭大睿 飾)⋯⋯。他們青春正盛,就要背負「每次說再見都要珍惜」、隨時離世的隱憂。

至於在孩子面前總要表現正向積極的父母親,更是時刻處在子女生死的憂患裡,他們有患難見真情的夫妻,有見面就吵架的怨偶,有遭逢巨變鬧離婚的,也有在職場和醫院兩頭奔波的單親,雖是社會上的平凡百姓,卻是鐵錚錚的生活鬥士。

珈農媽媽和源源媽媽彼此訴說對孩子的擔憂,互相打氣。(劇照來源:米倉影業)

跨越同溫層面對共同敵人
為什麼童年或年輕罹癌的人,讓人心裡會更覺得不捨呢?

曾有人說:生命如同河流,流向難以測度的大海,人一出生就走向死亡。只是就人的慣性思維,疾病應與年齡遞增畫上等號,從出生到死亡之間仍有許多創造可能的機會。然而在電影《BIG》裡,原是帶給父母無限希望的孩子,還沒展翅就得面對曠日費時的檢查,看不到盡頭的療程。

最令人不捨的是:孩子們尚未徹底享受生命,就得與病痛纏鬥。他們的情緒需要安撫,恐懼需要化解,而各有不同問題需要解決的父母,就像源源那位堅強、情商很高的母親(曾沛慈 飾),要在各種壓力中挺身而出,直到夜闌人靜才會流露出糾結、不知道如何是好的傷感。

羅恆父子在醫院「尬車」讓片中充滿歡笑。(劇照來源:米倉影業)

不過,本片特別的是,縱使劇情環繞在孩童、父母在醫院的日常,傳達的氛圍卻幽默風趣,充滿奮勇向上,超越懼怕的喜悅。照理說,癌症病童最大的挑戰是越過生老,直視死亡;不過從劇中看到,當人認清瞬息萬變的生命,無暇等待,反而更懂得把握當下,毫不偽裝。

而對抗疾病的共同命運,讓原本不可能相遇的一群人,得以跨越不同階級,打破同溫層藩籬,超越信仰偏見,卸下面子、好爭的情緒,體諒彼此的脆弱無助。如個性傲慢專橫的醫美院長(范逸臣 飾)面對可能又要截肢的兒子大杉時,不得不放下身段;爭吵不休的離婚夫妻(曾珮瑜和黃鐙輝 飾)面對孩子是延攸關生死的時刻,仍要謙遜接受命運的重量。

家長們聆聽醫師說明危急的病情,孩子在療程中各種不適,看得令人揪心。(劇照來源:米倉影業)

兒癌病房成心靈加油站
癌症病房原本是沮喪、傷感,壓力爆棚的地方。但從片中領悟,當人願意扭轉觀念,把「816」病房當成訓練生命鬥士的戰場,即便蒼白無聊的生活,也能成為探索生命歷程,鼓舞孩子冒險犯難的樂園。

例如,珈農熱衷音樂的父母,把演奏專業化成照亮病童生活的愉悅背景。努拉的父母(夏宇童和周厚安 飾)來自信仰的愛與關懷,始終是孩子自信樂觀的動力。

另外,這群父母之間跨越宗教、觀念的差異,互相接納、幫助,也讓816病房成為彼此最堅實的心靈力量供應站。當努拉信仰耶穌基督的牧師父親,與羅恆深信地藏王的父親(賴銘偉 飾)共同為生死交關的孩子禱告時,更使我們看到耶穌超越種族、地域、律法、成見的愛。

左圖:珈農的父母把音樂化成照亮病童生活的愉悅背景。右圖:努拉父母的愛與關懷,自然地傳遞給女兒和病友。(劇照來源:米倉影業)

認清生命有限更要珍惜
其實,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有需要克服的關卡。在醫院的兒童,要對抗各種癌症指數反映的病程;求學的孩子要面對校園人際或成績、才藝的競爭。有人在世間的戰場是事業或經濟,有些是婚姻,有些是心理情緒,也有人的關卡是難以停止追逐的慾望。

然而人生所有的難題,在死亡面前變得微不足道,所以認清生命有限,反而讓人更珍惜生命。因此若能轉化眼光,把病房視為是體悟生命可貴,願意努力活下去的基地,心態就會不一樣。

人為什麼要活著?就信仰的角度,除了享有活著的權利和義務,感受每個當下的喜怒哀樂,就是成為神的器皿,實踐上帝交付的使命,在不同的崗位榮神益人。

所以,當人願意盡己之力服務別人,如片中真誠待人的護士「馬馬」,為了成全病童願望,寬容彈性的舉措,還有不願媚俗、執著專業的醫生「溫暖」(馬志翔 飾),其竭盡職責的敬業,就是體現活著最大的意義。

鄭人碩飾演的梁醫師,與馬志翔飾演的溫暖醫師,兩人形同最佳戰友。(劇照來源:米倉影業)

信仰的精神無所不在
《BIG》沒有高調宣揚宗教奇蹟,但信仰真諦無所不在。包括參觀動物園紅毛猩猩堅持不懈的生產過程,讓癌症兒童和父母看到生命的盼望;原本彼此仇視的是延爸爸和媽媽,兩人最終盡釋前嫌,讓人感受到寬容饒恕的無窮力量。

從習慣頤指氣使的康院長(大杉的父親)和執意離婚的妻子(田中千繪 飾)身上,看到心境轉變與諒解;在羅恆與努拉父母的身上發現,即使與別的家長在信仰與關愛子女的方式南轅北轍,仍然可以因愛包容,彼此尊重。

究竟是何種力量,把令人卻步的816病房變成戰勝病痛、克服焦慮的勝利堡壘呢?為何明知人生不容易,仍要喜樂活下去呢?其實,人生的苦樂在於對事件的判讀和詮譯,只要願意調整眼光,以探索、冒險的心態迎向每天挑戰,就容易把一件件難題當成過關斬將的關卡,把挑戰不斷的幽谷,看成陽光普照的人間天堂。因此看完《BIG》後,務必要靜心回顧,檢視自己是否是真的「努力活著」?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