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2 基督教論壇報 / 靈修禱告

【華神專欄】多元文化背景的眾信徒 如何能和諧共處,合一團契?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凃偉文(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講道學助理教授)

有一天中午,我們家要去嘗試沒吃過的越南小吃店。按著Google Map的指示,我們停好車、走到店門口。門面頗為老舊不起眼,若非中、越文字並列的招牌,還不敢確定是否來對地方。

種族文化差異  帶來隔閡疏離
當我們拉開玻璃門、一踏進店裡的同時,坐在桌邊的老闆娘和她的女兒也意識到有客人,正站起來想招呼的那一瞬間,我感覺她們楞了一下。當時也沒多想,我們很快坐定就開始點菜。

我們到得早,裡面只有一個越南移工在吃飯。但越靠近午餐時間,客人越來越多,這才赫然發現,整個小吃店裡從老闆娘到顧客,清一色都是越南人。頓時我明白為什麼剛剛進門時,老闆娘看到我們一家會楞了一下。想通之後環顧四周,我們心中多出一股不易言喻,卻格格不入的感覺。

我回想高中時代,班上來了一個轉學生,是位文靜的男同學。依稀記得他在自我介紹時,老師問他有什麼興趣,他的回答是喜歡看哲學的書,思考人生的問題。頓時全班靜默得彷彿被石化的人像。

喜歡哲學?這是什麼,可以吃嗎?對一群在升學壓力中,只會透過球場的奔馳,沉浸動漫世界,享受流行音樂來排解情緒的高中生而言,他的興趣實在太讓人無言。過了不久,那位同學就轉學離開了,他在我們班上的短暫停留如同船過水無痕。

上述兩個故事讓我想到,人跟人之間有很多東西會帶來隔閡。膚色、語言、文化、興趣…等,這些人際差異如同高牆,隔離了同是按照上帝形像所造的人,不但產生冷漠、疏離,甚至造成誤會、不合與衝突。

〈百夫長哥尼流受洗圖〉, Michel Corneille l'Ancien繪

初代教會爭論  引發「釋憲會議」
這個聯想也引出第三個故事。初代教會的歷史就曾因種族的隔閡爆發嚴重的糾紛,爭論的雙方各持理由,互不相讓,最後只好把爭端帶到耶路撒冷進行「釋憲」。畢竟使徒們曾蒙耶穌親炙,又最先領受聖靈,理當能作出讓各方人士認同的裁決。

釋憲會議中的發言此起彼落,卻難以達成共識。直到耶穌的大弟子彼得站起來,分享他數年前的一次經歷。

那時,上帝透過兩個異象,帶領一個猶太人的使徒與一個外邦人的百夫長見上了面。彼得回憶那天的場景,當他向哥尼流以及他的家人、朋友見證耶穌死而復活的事蹟時,聖靈沛然降臨在這群外邦人身上。本來被彼得視為不潔淨的俗人,居然開口說起方言,稱頌上帝。

哥尼流一行人的經歷,讓彼得回想到耶穌復活升天那年的五旬節,他和猶太人同伴在耶路撒冷領受聖靈澆灌的場景也是如此。那一天在凱撒利亞,上帝並沒有要求他先為哥尼流等人行割禮,教導他們遵守舊約律法,然後才肯賜下聖靈。上帝從沒有要求外邦人得先成為猶太人,才能成為上帝的百姓。

因此彼得建議,既然上帝賜下聖靈,不分他們、我們,那我們把割禮和律法這種本位主義的軛放在外邦人身上,豈不是在試探上帝嗎?「我們得救乃是因主耶穌的恩,和他們一樣,這是我們所信的。」(使徒行傳十五章11節)不分他們我們,都是靠恩得救!

聽完彼得的故事,保羅、巴拿巴打鐵趁熱,接著分享在外邦人中傳福音時,上帝用神蹟奇事見證他們所傳的道,就和五旬節以後的日子,耶路撒冷教會所經歷的一樣。不分他們和我們,上帝都賜下同樣的恩典。

去除本位主義  愛中彼此接納
會議的最後由主的兄弟雅各進行總結。

雅各先是承認上帝眷顧外邦人如同猶太人,接著說,上帝也從外邦人中選取人歸於自己名下,如同過去在萬民中,選取我們的祖先成為祂的百姓。不但如此,雅各也證實,不分他們、我們,都是靠恩得救的道理,在眾先知的著作裡早已經顯明。既是如此,我們不可難為外邦信徒。

於是爭端至此有一個共識,外邦人和猶太人一樣,因信基督十架,倚靠天父恩典,領受聖靈充滿,就能成為上帝子民;猶太信徒不應將出於種族自傲的本位主義強加在外邦信徒身上。

然而,雅各似乎預見一個未來的難題,那就是外邦人與猶太人的文化畢竟不同,當雙方敬拜、生活在一起時,難免會有摩擦,怎麼辦?換句話說,外邦基督徒也可能會帶著他們本位主義的軛,進入彼此的關係中。於是雅各提出四件事情,希望外邦人禁戒不要做。

今日的教會對這些禁令有不同的理解,但多數學者同意,這些無關乎救恩原則,只是提醒外邦信徒願意為了尊重猶太肢體良心的緣故,限制自己的自由,不去做讓猶太信徒反感、憎惡的事情。

對信心要堅定  論到愛要柔軟
這故事提醒我們,當信徒看見彼此的差異,願意給予尊重,盡量溝通,尋求共識,那麼來自多元文化背景的眾信徒,就能挪去各自本位主義的軛,不去強加在彼此身上,不致得罪、冒犯彼此,進而和諧共處,合一團契。

當時與會的保羅願意接受雅各所提出的禁令,表示他也認同這個觀點。事實上,在羅馬書十四章,保羅就勸告信心堅固的信徒,要接納信心軟弱的肢體。他們有些東西不吃是為主不吃,他們遵守特定節期也是為主而守,不要論斷他們。

保羅也在哥林多前書八章保羅也提醒信徒,當看到有人誤以為偶像有能力污染食物(其實唯有耶穌是真神,偶像不是),你們有真知識的人不要自高自大,反要在愛中願意接納還不完全明白真理的人,願意為了他們不吃這類食物,畢竟吃或不吃都不影響我們和上帝的關係。

當保羅同意此決議,帶著釋憲信函回到外邦教會時,眾人因為念了信上安慰的話就歡喜(使徒行傳十五章31節)。不但如此,當門徒願意遵守這份條規,結果是眾教會信心越發堅固,人數天天加增(十六章5節)。

斯托得牧師(John Stott)認為這次會議是雙贏的,不但證實了恩典的福音,也肯定了體恤的謙讓。以下他引述了兩位信心偉人的話,很適合作為這三個故事的結語。

馬丁路德說:「在有關信心的事上,我們應該是不能被征服的,而且若可能,要比頑石更堅硬;但論到愛,我們應該要柔軟,而且要比在風中搖曳的蘆葦或葉子更富彈性,更能向任何事物伸縮自如。」約翰牛頓則是說:「保羅在不是絕對的事情上是一根蘆葦,在絕對的事情上是一條鐵柱。

凃偉文

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講道學助理教授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