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31 好牧人

【路得記盼望之旅1】當上帝造訪我們破碎的人生

檢舉
白恩拾 白恩拾 追蹤
"Naomi and Ruth", by Jacob Pynas

◎白恩拾(恩約全人轉化協會牧師)

經文:路得記第一章

路得記是一本講盼望的書。盼望,在基督信仰裡是一個重要的字彙。

盼望(hope)和癡想(wishful thinking)不同。基督信仰講盼望,是指人們在等待將會發生的事。劍橋字典則指出,「癡想」是人在想像或談論一個不太可能發生的事,好像它有一天會來到。癡想的人寄託於未來的好機會,或期待撞上好運。盼望則寄託於信實的上帝──即使我信心微小,仍寄望祂的恩典和憐憫,在我的生命中帶來轉變。

我們要在這個短系列中,看看路得記的幾個人物。她們在一個沒有先知預言,沒有異夢啟示,沒有神聖諭令的歷史角落,經歷到盼望實現;不是因為她們用對了手段,而是因為上帝親自造訪那破碎、困苦的人生。

她們在那條未知之路上等待,上帝為她們創造盼望,領她們進入恩典之門。同樣的上帝,也會在讀者們的悲慘世界做工,使我們轉而與盼望之主相遇,被領進恩典和慈愛之中。

飢荒中出逃的猶大家庭
故事從一個名叫以利米勒的爸爸,在飢荒中帶著太太和兩個孩子出逃講起。他們原住在猶大伯利恆,伯利恆從名稱或從事實講,都是名符其實的「糧食之家」,當地糧食的種類和數量之多,住在那裡最不必擔心的就是吃。

直到有一天,人們安全感所寄託的糧食之家,突然發生令人擔憂的危機。飢荒來到,大到不能僥倖讓人等待「明天會更好」。一家之主以利米勒於是做了決定,全家到摩押避難去。

聖經裡面有很多人曾因生存危機離開猶大,比比皆是。從亞伯拉罕到耶穌基督,都發生過,我們不要太快帶著成見責備他們。很多人是逃難後,才有機會平安歸來。

以利米勒在伯利恆留有田地房屋,表示他們想等待情況好些再回去。到底去摩押是不是好主意?讀到目前為止,我們和當事人並不知情。但是出外人的心應存盼望:有一天,難處會過去,我們會回家的!

很可惜,後來他們的故事不是這樣發展的:以利米勒客死異鄉,妻子拿俄米變成寡婦。所幸,拿俄米並不覺得這是末日來到:她讓兩個兒子瑪倫和基連都結婚,用喜事沖散喪事──讓兩個兒子成家生子吧!這家的命脈還是可以延續,她沒有必要那麼快絕望!

在苦難絕望裡質問神
路得記的說書人,很快跳過十年的細節。光陰飛逝,故事只說:他們「在那裡住了約有十年」。然後拿俄米所寄望的兒子們,「瑪倫和基連二人也死了,…沒有兒子」(一章4-5節)。這一家四口帶著夢想出發,陸續死了三人,剩下拿俄米。她丈夫所宣傳的夢,至此全破碎了。

讀者可以想像拿俄米在吶喊:為什麼?以利米勒,你為什麼把我們帶到這裡?我起初不是質疑,在伯利恆苦一點沒關係?你為什麼執意帶我們出來?你禱告的上帝在哪裡?上帝為什麼這樣對待我?

痛苦而疑惑的拿俄米,從始至終沒有懷疑上帝的存在。但她問的是神學問題:我所確信、敬拜的上帝是慈愛信實的,祂為什麼要「伸手擊打我」(14節,和修訂)跟我作對?為什麼不保護我?

在苦難中否定上帝存在,是用哲學去簡化了複雜的神學問題,那不是拿俄米想問的問題。她的問題比上帝存在與否更複雜:為什麼慈愛的上帝使人受苦?為什麼全能者會降禍於人(21節)?為什麼祂看來在做與祂本性相反的事?這位上帝的本體是什麼?能否為人所認識?人能否繼續信任祂?這些問題困難多了。

慈愛的手接住她的吶喊
拿俄米名字的意思是愉快(pleasantness)。多年前,她父親為她的來到,充滿期望和祝福,給了她這個名字──願她的一生在雅威(Yahweh)上帝的祝福中,滿得喜樂,幸福。

現在,這個名字對照實際遭遇卻是充滿諷刺和痛苦。從與以利米勒舉行婚禮那天,到丈夫、兒子相繼死亡,「拿俄米」這個名字變得是個嘲諷,令人憤恨。全家都死了,彷彿上帝每年強迫為她訂了三個傷心日,要掃墓三次。但她的哀傷當然不只三天,摩押終年都是傷心地!摩押只有搬不動的墳墓,沒有搬得動的未來!

我們是否有一樣的掙扎?我們信靠慈悲的上帝,滿懷期待去禱告,求祂保護。的確有非常多的時候,我們經驗到祂的信實慈愛,助我們度過艱難!但也曾在某些時刻,我們懇切求告時,祂沈默著。留下我們自己面對災難,於是我們被淹沒了。

除了吶喊「為什麼」,講好的拯救沒來?當我們再追問時,聽見的彷彿是門關上,鐵閂鋃鐺上鎖的冰冷迴響!

拿俄米的故事告訴我們,有這些疑問是正當的。當我們把故事讀下去,它並沒有打算回答「為什麼」。它想告訴我們的是:上帝沒有把鐵門關上,祂來接住我們──我們的情緒、處境和整個人,祂用慈愛的手接住!

描述路得決定要和拿俄米搬到伯利恆的畫作("Naomi and Ruth", by Jacob Pynas)

宇宙之主眷顧伯利恆
當拿俄米獨坐望著摩押漆黑的星空,她聽到來自故鄉的新聞:雅威在「眷顧自己的百姓」(6節)。拿俄米在絕望孤苦中聽見:上帝來了。

「眷顧」的希伯來文(pᾱqad)也被英文聖經譯成「造訪」(ESV:visit)。這是一個大有力量,戲劇性的造訪。宇宙之主訪問伯利恆,伯利恆出產大麥了。

這驚喜的消息鼓動拿俄米的心:如今摩押什麼都沒有,只有三個墳墓和三個寡婦,不如歸去吧!伯利恆有親友、有房子和地,又有糧食。即或盼望還是模糊的,她決定踏上經歷上帝造訪的路程!

拿俄米的兩個媳婦都跟著往伯利恆去,但俄珥巴在半路折返摩押,離開了拿俄米。另一個媳婦路得繼續跟隨。路得可能沒去過以色列,這是第一次踏進猶大。拿俄米三次勸她不要跟:「跟我做什麼?我沒有什麼可以給妳的!」但路得的心既單純又信賴人。這個從異教歸主的女子,竟說出全舊約信仰中,一段勇敢無私的告白:「……你往哪裡去,我也往哪裡去;你在哪裡住,我也在哪裡住;你的百姓就是我的百姓;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你死在哪裡,我也死在哪裡,葬在哪裡。只有死能使你我分離……」(16-17節,和修訂)

異族女子為何放膽跟隨?
我對路得為什麼有如此單純樸實的信心,以及有安全感的人格,感到十分好奇。她不是以色列人,沒去過以色列敬拜。她的婆婆也沒留下什麼屬靈好榜樣給她──婆婆是個絕望和痛苦,對上帝抱怨,對人生憂鬱的老人!這個命運坎坷多舛的婆家,能讓她對敬拜以色列上帝有什麼期待?為什麼要放棄她的神基抹,去投靠遠方的雅威?

是不是路得裡面的謙卑性格,還有那份對上帝純潔的認識,對婆婆無私、捨己的憐憫……這些特質,使她能看見那賜人盼望的上帝,使她放膽跟隨,不放棄?正如耶穌說的:「清心的人(心中純潔,the pure in heart,NIV)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上帝」(馬太福音五章8節)。

在通往以色列或摩押的岔路上,在俄珥巴和路得都放聲大哭時(14節),是什麼在區分了兩人的內心世界,和未來的命運?說書人留給讀者問題,不是答案。

"Naomi with her Daughters-in-Law,”  by Henry Nelson O’Neil

有上帝的地方就是家
在第6節,說書人埋下了伏筆:拿俄米與兩個媳婦「起身,要從摩押地回去」(和修訂)。回去,英文聖經是說「回轉」(return, ESV, NIV)。這是拿俄米回老家的路,也是這個婦人靈性回轉,歸向上帝的路。上帝不只造訪伯利恆鄉親,祂也來到拿俄米的世界,要移除她的悲情,在她的生命中做事!

故事的重點不在於拿俄米靈性有多少進步,重點在於她選擇回轉,選擇歸向上帝的恩典!她會看見上帝,而不是看見悲情!靈性轉向上帝,是人看見上帝的開始。轉向上帝的路,就是回家的路。

俄珥巴也轉向上帝,但有開始卻不能持續到結局。路得則下決心以生死相許,要走回家的路。有拿俄米、有雅威上帝的地方,就是家,摩押已不再是歸回之所。

當她們回到伯利恆,經歷了一連串好事在發生。第一,就是巧遇收割大麥的時間,約在4月底至5月初,有兩個禮拜時間可以收割麥子。拿俄米有足夠時間來確認:飢荒過去了!下面的故事,我們會看見,路得加入割麥的行列,又巧遇波阿斯,人生在新的機會中開展。細心的讀者會問,怎麼那麼巧?過去十年什麼都沒有,一回到伯利恆,就遇上關鍵的兩週?

上帝掌管全權護理
上帝在哪裡?我們不能用肉眼觀看祂。路得記的上帝不用先知、預言或異夢說話。拿俄米經驗中的上帝,是在歷史舞台後,安靜引導人:在對的時間,去對的地方,遇到對的人,發生對的事,得到對的結果。

淚眼模糊的拿俄米,看不見上帝。但她卻經驗到上帝的同在:祂在掌管著時間和時機!上帝的引導(guidance)就是祂的旨意在全權護理(providence)。這是路得記的主題!

上帝常在我們的生命中,為我們創造機會,有人被引導到對的學校讀書;或到對的公司,遇到貴人相助;或在奇妙機緣下與人相遇、結婚;或在危急時,「巧遇」一個人出現救命。

拿俄米不知道為何在丈夫和兒子死時,沒遇見上帝的手?但在生命的這個新季節中,卻遇見上帝造訪:她被引到對的地方,遇見對的事,發生對的結果!兩個寡婦在無助和未知中歸回,巧遇收割。她們一步步走向新開始:黑暗過去,悲傷會結束,絕望會變成盼望。

當上帝造訪我們破碎的人生,祂在歷史背後創造許多恰巧。接下來的故事,路得遇見更多「恰巧」。別人可能覺得她是運氣好,但在歸回上帝的人來看,那是上帝掌權,是祂的旨意在護理。我們不只巧遇機會,更遇見那位賜盼望的上帝。

相關文章:
【路得記盼望之旅2】上帝,怎麼那麼巧?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