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4 好牧人

《真理教室》得著心靈滿足與安全感的關鍵

檢舉
文亮 文亮 追蹤

◎文亮(湖光教會主任牧師)

經文:馬太福音19:16-29

有一個人來見耶穌,說:「夫子(有古卷:良善的夫子),我該做什麼善事才能得永生?」耶穌對他說:「你為什麼以善事問我呢?只有一位是善的(有古卷:你為什麼稱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以外,沒有一個良善的)。你若要進入永生,就當遵守誡命。」他說:「什麼誡命?」耶穌說:「就是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當孝敬父母,又當愛人如己。」那少年人說:「這一切我都遵守了,還缺少什麼呢?」耶穌說:「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那少年人聽見這話,就憂憂愁愁地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耶穌對門徒說:「我實在告訴你們,財主進天國是難的。我又告訴你們,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門徒聽見這話,就希奇得很,說:「這樣誰能得救呢?」耶穌看著他們,說:「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彼得就對祂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祢,將來我們要得什麼呢?」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這跟從我的人,到復興的時候,人子坐在祂榮耀的寶座上,你們也要坐在十二個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凡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親、母親、(有古卷在此有:妻子)兒女、田地的,必要得著百倍,並且承受永生。」

無論哪個世代,人們都有著相同的渴望與追求!有人追求美貌、體態、長生不老;有人追求成就與事業、金錢與物質;有人追求愛情、親情、友情;有人追求吃喝快樂;也有人追求宗教、鬼神……,雖然人類有各式各樣的追求,但其中共同的渴望,無非是想得著心靈的滿足與安全感,這也是此段經文中,那位少年人來找耶穌的原因。

那天,一個少年人(路加福音18章中稱「少年官」)來到耶穌面前問:「夫子,我該做什麼善事才能得永生?」一般認為,少年人此舉的動機有三種可能:其一是心中的驕傲,想藉由對話凸顯自己的優越,好獲得耶穌和人們的肯定(畢竟耶穌是當時被認為有群眾魅力和影響力的人);其二是心中的憂慮和恐懼,雖自己已經擁有很多,也很盡力做到律法上的義,卻仍沒有安全感,不確定自己是否擁有永生;其三則是心靈的不滿足,即使他的身分、地位、財富、人品,都已經是人人稱羨的美好,但他總覺得生命似乎還少了什麼,或思考為了獲得永生,是否還需要多做些什麼?

少年人的人生哲學~認為得到滿足和安全感(平安)的方法,是藉著善事(行善),這跟今日許多人認為的一樣,也是許多宗教所倡議和教導的。但耶穌回答:「……為什麼以善事問我呢?只有一位是善的(有古卷:你為什麼稱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以外,沒有一個良善的。)」卻給了我們反思的空間~人所做的一切,可以稱為善事嗎?很多在人看來是為善的行為,在神看來不過是理所當然(神創造我們的目的,本就是為了行義),若行善不是理所當然,難道作惡才是理所當然的嗎?聖經提醒:「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雅各書4:17)

另一方面,從那少年人的反應可以發現:就算人遵行了誡命,仍可能心裡恐懼、沒有安全感,因此得不到心靈的滿足。從耶穌的回答中,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就算人遵行了誡命,但心靈仍無法因行善事而變為至善,得到所想要的滿足與安全感。況且,除了神是至善的以外,這個世上任何人都無法達到至善的境界,所做的一切也無法達到神至善的標準。我們是否注意到:當耶穌告訴少年人「你若要進入永生,就當遵守誡命」,就是「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當孝敬父母,又當愛人如己。」時,所列舉的都是誡命中人與人的關係,而少年人回應:「這一切我都遵守了,還缺少什麼呢?」似乎透露著他心中仍然不滿足,仍然恐懼沒有永生。於是,耶穌進一步回答:「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

顯然,耶穌口中的「完全人」和那少年人心中所想像的,有很大的落差。少年人或以為,若自己可以做得更好、有更多善行,就可以更加完全、完美、無懈可擊、無可指責,也會因此不再空虛(滿足了),不再懼怕(有安全感);但耶穌卻要人們明白,真正生命的完全、成熟、豐盛、滿足……,不是因為你自己變得完美,而是透過捨己、犧牲、奉獻……,去成全他人的生命,並效法耶穌基督的生命與樣式。所以耶穌要求那渴望心靈滿足和平安的少年人做兩件事:「去變賣你所有的(放棄物質),分給窮人;你還要來跟從我(放棄身分)。」而這樣的要求,卻令少年人憂憂愁愁地離開,因為他的產業很多(包括金錢、權勢、地位),那些都是他維繫現有滿足和安全感的倚靠,若失去了這一切,難道不會更空虛和恐懼嗎?

耶穌看到少年人走了,就說:「我實在告訴你們,財主進天國是難的。我又告訴你們,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這回連門徒也感到困惑了。有人為耶穌這番談話找台階下,就解釋:「駱駝」這字的原文意思是「繩索」,因這兩字原文只有一個字母之差,所以其本意即為繩索穿過針的眼;或解釋:「針眼」乃是指針眼門,是指耶路撒冷城門邊的小門,步行者藉此出入,當駱駝要穿過這小門的時候,先要卸下其背上馱的東西,跪下並用人力推拉幫助,才可勉強進入。但若根據經文本身的記敘,耶穌從頭到尾都想表達的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所以祂說:「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所以我們並不需要幫耶穌找台階下。請注意,耶穌並沒有要幫助駱駝穿過針的眼,耶穌也沒有要幫助一個人成為所謂的完全人;不要搞錯了,就去追求完美的人生,像那個少年官一樣。耶穌真正要幫助的,是要使我們獲得心靈的滿足和平安,那是人所不能的,唯有神能!

耶穌提出了使人心靈滿足和擁有安全感(平安確據)的關鍵:「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你們這跟從我的人,到復興的時候,人子坐在祂榮耀的寶座上,你們也要坐在十二個寶座上……凡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親、母親、(有古卷在此有:妻子)兒女、田地的,必要得著百倍,並且承受永生。」少年人最大的問題,就是他的財富和權勢,當他把財富和權勢視為倚靠,反而會失去滿足和安全感,除非他學會「變賣/撇下」和「跟從耶穌」;但通常仗賴財富和權勢獲取滿足和安全感的人,很難做到變賣、撇下和跟從耶穌,因為會更沒有安全感,除非他真實地經歷了基督的救恩,親嘗了主恩的滋味,才會因生命的改變,有更新的心思和意念。

耶穌要表達的,不是所有的財主都進不了天國、得不著生命的豐盛,而是提醒每個人,若要進入神的國(領受生命的豐盛),必須在基督裡經歷生命的改變(重生),和嘗到主恩的滋味,才能甘心樂意地「變賣/撇下」和「跟從耶穌」,並在神的同在裡,得著所渴望的滿足和安全感。

一、變賣與撇下

我們真正的滿足,不在於自己可以擁有多少,而是在於我們能夠給予他人多少。

耶穌教導我們「施比受更有福!」就是祂對少年人所說的:「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一個不願意分享、不能給予的心靈,絕對不會擁有真正的喜樂和滿足。舉例來說:一個麵攤老闆,無論一天賣幾碗麵,都比不上送一碗麵給一個窮苦孩子吃。賣多少碗麵都可以賺錢,但唯獨沒賺錢,甚至還要賠錢的那一碗,卻可以獲得更大的喜樂和滿足。如果那孩子回以一句發自內心的感謝,那他就更快樂了,不是嗎?我們的生活也是如此!「獲得」的確會使我們得到快樂和滿足,但總是不如「給予」所得到的喜樂和滿足來得更大。

當耶穌說:「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親、母親、(有古卷在此有:妻子)兒女、田地」時,並非真要我們都不管家人,如果是真要我們不管親人,就不需要把房屋和田地放進去;如果耶穌是要我們放棄物質,也沒必要把親人牽扯進來。當耶穌說,撇下所有的物質和親人,可以得著百倍並承受永生時,真正的意涵是~當人們仍企圖從物質,或是從身邊的親人或其他人事物身上,來獲得所渴望的喜樂和滿足,那麼你的生命將會和少年官一樣,仍然得不到真正的滿足和安全感。但若我們能撇下(放下)那些錯誤(不切實際)的企圖和期待,反而把焦點放在「耶穌的教訓~施比受更有福」和「耶穌的生命~犧牲和奉獻」,那麼我們將真正地獲得滿足,並且承受永恆、豐盛的生命。

耶穌要我們學習「放下」,就是不要奢望從人身上或從物質上,得到所渴望的滿足,那只會帶來失望,甚至使你所抓住的人都倍感壓力。真正的滿足,只有當我們願意去給予和成全他人的時候才能得著。從做父母的身上,我們可以學會這樣的功課:每個做父母的,都必須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學習放下。放下,是因為知道惟有放手,才能成全孩子的生命;如果父母永遠不放手,孩子不僅無法長大成熟,甚至對他們未來的人生造成負面和破壞的影響。但,父母的放下不是不管孩子(很少父母能真正不管孩子),而是學習放手交給耶穌,若父母抱著奢望從孩子身上得到些什麼的心態來抓住孩子,可能反而失去更多;當父母試著放手,並成全孩子的生命,有一天,他們將會從孩子身上得到更多的回饋。

所以,變賣和撇下,看似是失去;但實際上,我們將從給予、付出、犧牲、奉獻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甚至超過我們所想的,使我們的心靈得到真實的滿足。從今天起,你可以為哪些人付出呢?不要只是試圖從物質或人的身上獲得你所渴望的滿足,當我們願意過一個施比受更有福的生活,去給予並成全他人的時候,我們將獲得從神而來真正的喜樂和滿足。

二、跟從耶穌

我們的安全感,不在乎我們擁有多少世上的權勢,而是來自於有耶穌的同在(得著屬天的權柄)。

那少年人(少年官)雖擁有世上的權柄,但卻似乎仍得不到安全感,耶穌以此為機會教育的教材。祂告訴門徒,地上的權柄並不能給人安全感,天上的權柄才能使我們得安穩;地上的權柄可能隨著時間、環境和人事的變遷而消失,但天上的權柄將永遠屬於那些真實跟隨耶穌的門徒。

我們應該渴慕天上的權柄,那是我們安全感的所在,因為地上的權柄不過是暫時的,換了位子就沒有了;但天上的權柄是永遠的,天上的權柄不是因位子而擁有的,乃是因上帝兒女的身分而得著的。世上人們之所以永無止境地想爭權,因素之一是為了想抓住一份安全感。另有許多政治人物不斷地想保有自己的位子,是因為懼怕一旦失去了權勢,就會受到敵對的權勢逼迫或審判,所以在政治上,往往為了爭奪權力而不擇手段,但心靈卻得不著滿足和安全感。在社會中、職場上也是如此,有些人為了爭奪一個位子而用盡各種手段,或在爭奪權位的過程中,運用各種權勢來爭鬥,但即使真的利用權勢得到了位置,就有安全感了嗎?並非如此!反而更戒慎恐懼,深怕哪一天失去了位子、失去了權勢,就遭到報復。

地上的權柄或權勢,並無法讓我們得著真實的安全感,天上屬靈的權柄才能;所以耶穌要我們得著天上的權柄,那不僅是使我們面對人事物,可以有安全感的根基,甚至是一種可以勝過黑暗權勢和魔鬼的安全感。若要得著屬天的權柄,唯一的方法就是跟隨耶穌,努力與主同在、同行。不僅只是禱告要主與我們同在,自己更要主動、積極地採取行動與主同行,就像耶穌對那少年人所要求的一樣,我們也必須做出回應,就是「變賣和撇下」,並跟從耶穌。

跟隨耶穌的另一個涵意,是效法基督耶穌的生命,使我們可以得著屬天的權柄,並使我們在面對各種爭戰的時候,可以藉著禱告,讓主耶穌幫助我們得勝有餘,如同保羅所說的:「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立比書4:6-7)使徒保羅非常明白權柄與安全感的關係,他雖是猶太人,但卻也擁有羅馬公民的身分,這對當時的猶太人而言,是很有安全感的保障;不僅如此,他甚至可以拿到政府的權柄來逼迫基督徒,可見得保羅當年意氣風發的模樣。但當他遇見耶穌之後,他可以放下曾經賴以為生的權柄,甚至遭羅馬政府逼迫和監禁。然而,對保羅來說,他心靈的滿足和安全感,不再是倚靠屬世的權柄,而是在於他在基督裡所擁有的屬靈權柄。所以,保羅放膽地四次佈道旅行,在所到之處藉著屬靈的權柄,叫許多敵對他的人,都不得不敬畏他三分。即使,保羅面對他所建立的教會中,有些仗著屬世權柄並不認同他使徒身分的人,保羅卻毫不在乎人們如何給他貼標籤,因為他擁有屬靈的權柄,讓那些反對他、敵對他的人啞口無言。保羅是一個跟從耶穌的人、是一個有耶穌同在的人、是一個效法耶穌基督生命的人、是一個專一全心事奉耶穌的人,所以他得著了屬天的權柄。保羅的安全感建立在他跟耶穌基督的關係上,所以即使有人不認同他使徒的身分,但直到如今,保羅所得著的屬天權柄,使歷代基督徒都不再質疑他的使徒身分。

今天,我們在世上真正的安全感,來自我們是否得著屬靈的權柄;而屬靈的權柄,來自我們與耶穌的關係。惟願我們都如同保羅,是一個有耶穌同在的人、是一個效法耶穌基督生命的人、是一個專一全心事奉耶穌的人,能得著心靈的滿足與安全感;而不是像那少年人,即使擁有許多的財富,又有世上的地位和權勢,也能竭力地行善為滿足律法的義,心靈卻仍不滿足,仍然因不確定自己是否有永生而缺乏安全感。記得耶穌給我們的教導和提醒,透過「變賣與撇下」成為一個付出、成全、犧牲、奉獻的人,過一個施比受更有福的生活,並藉著「跟從耶穌」成為一個有主同在、與主同行、效法耶穌、得著屬天權柄的人,進而真實得著心靈的滿足與安全感。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