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2 天路客

馬偕的腳印‧在冬山

檢舉
陳中陵 陳中陵 追蹤
三奇村伯朗大道

◎陳中陵(新北市五華國小教師)

宜蘭冬山,最負盛名的就是冬山河,每年暑假的宜蘭童玩節,都在這裡的河畔舉辦,人山人海,享受炎夏的清涼消暑活動。但是百年前的冬山,這裡的夏天一點也不好玩,馬偕1886年在他的日記寫到這裡「所有人都在竹林下,滿身大汗,像火爐般炎熱」。

尋訪百年前蘭陽宣教腳蹤
百年前沒有雪隧,也沒有汽車,馬偕從臺北到宜蘭,大部分時間都是用走的,有時捲起褲管,腳踩草鞋,從瑞芳走淡蘭古道,挺進到頭城;然後沿著海濱,順著河流,進到噶瑪蘭的各個平埔村落,包括冬山。

馬偕來宜蘭,當然是為了宣教傳福音。他在《福爾摩沙紀事》記載:「當上帝的信息被唱出和說出之後,使那個村落也信了主,村民決定要有一個敬拜的地方,……於是在噶瑪蘭平原上的教堂逐一建立了起來,而且每間都有一個本地的傳教師在那裡。」馬偕生前在宜蘭共建立了廿多所教會,都是腳踏實地建立起來的。

今年八月,我選擇前往冬山,來找一找當年馬偕那個熱得像火爐般的地方。冬山,舊稱「冬瓜山」,境內有座小山狀似冬瓜,因而得名,就位在今天的冬山河生態綠洲。根據吳永華老師的著作《馬偕在宜蘭》,透過他閱讀馬偕日記以及實地現場調查,冬山地區百年前至少有五座噶瑪蘭族教會:埤頭、打那美、珍珠里簡、奇武荖和冬瓜山。每個地名都有自己的故事。

晚上我們全家住在當地的民宿,我問老闆娘:「知道打那美嗎?」老闆娘一臉狐疑,說:「沒聽過耶!」其實,打那美就在民宿附近,這個古舊的老地名,早就沒人在使用了,只剩下訪古的人才會有興趣。老地名沒在用,那老教會呢?在馬偕過世後,就逐漸消失在冬山的平原。

能找的,反而是當地的廟宇。每座廟宇都是當地村落的地標,多留有當地老地名,也才得以找到當年馬偕建立的教會,曾經帶來的那麼一點蛛絲馬跡。我先尋找「珍珠里簡」的所在地。

珍珠村的橄欖腳橋。(作者攝影)

翻山越嶺只為福音廣傳
珍珠里簡,不靠海邊,也不生產珍珠,但有個漂亮的名字,像珍珠一樣寶貝。現在被簡稱為「珍珠」。開車經過珍珠橋,來到聖福廟廟埕,右拐穿進小巷,我要找一座「橄欖腳橋」。相傳有噶瑪蘭人的地方就有橄仔樹,橄仔樹就是橄欖樹,正式名稱叫大葉山欖,抗風耐濕,適合作房屋建材,是本地原生樹種。馬階曾記錄:「平埔的房屋,地板高餘地面,比漢人的泥地板,對於人體健康更為有益。」用的木板建材,應該就是橄仔樹。

橄欖腳橋附近原本有兩株大棵的橄仔樹,據說1941年被颱風吹倒,已不留痕跡。我繞了幾圈,才在附近民宅的小巷找到橄欖腳橋。這橋過去是珍珠與埔城兩村居民的必經要道,原為木橋,1968年改作水泥橋;後來此區域劃歸私人所有,逐漸荒廢,如今已無橋樑功能,反而貼緊民宅牆垣,不仔細找還真看不出這裡有座橋。

下一站到奇武荖,現在是三奇村。馬偕日記頗多記載奇武荖的宣教事工:「1886年三月17日,搭船到奇武荖,為118人洗禮,按立三位長老,三位執事。」冬山有條冬山河,馬偕一行人順著河的支流,再徒步進到村內。

隔年(1887年)同一天,馬偕師生又回到奇武荖。他說:「與阿華(學生嚴清華)從蘇澳前往奇武荖,住在學校的房間,柯爾曼牧師則住在禮拜堂,對二十名男生女生進行考試,先是新約教理問答,再來是舊約,還有以廈門話預備的一本基督教書籍。很滿意,所有人都答得很好,沒有一句漏掉。晚上有10人受洗,對著113人講道。」頭三年的時間,馬偕和他的門生就已經在此建立起百人教會。

舊名奇武荖的三奇村,也有馬偕師生宣教足跡。(作者攝影)

讚美迴盪在噶瑪蘭田間
信徒領受救恩,接著牧者造就信徒。馬偕當時的宣教策略,安排他的學生駐在當地擔任傳道師,自己則是四處巡迴佈道,哪裡還沒有教會,馬偕就先帶頭趴趴走。

奇武荖,最有名的就是村裡有條伯朗大道。伯朗大道穿梭在一片農田,裡頭沒有突兀的電線桿,也沒有掛在天際的電線,拍起照片,視覺效果格外乾淨清爽。但早上九點多,我們一家駐足這裡,卻是日頭赤焰焰,就像馬偕說的「滿身大汗,像火爐般炎熱」,我們只想躲到樹下涼快。

近卅次來到宜蘭的馬偕,在冬山地區經常搭船。當時冬山河尚未整治,支流密布在田野,從這村到那村,舢舨可以航行,方便往來,「橄欖腳橋」就是水利航運的見證。而馬偕所見證的,是上帝的同在,無論面對甚麼樣的人,堅持傳講神的真道,甚至在噶瑪蘭的夜空下,帶著會眾唱詩「耶穌愛我,萬不錯,因有聖經告訴我」,直到午夜。

過去,馬偕的腳印踩在噶瑪蘭的田埂間,唱和著上帝的歌;今天,我們尋幽訪勝,追想他和上帝的蹤跡。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

2024-03-29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奇怪的願望
2024-03-29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是誰蒙蔽他的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