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1 天路客

《書畫相撞出火花》相處出問題,就逃之夭夭?

檢舉
溫小平 溫小平 追蹤
Photo by Mat Reding on Unsplash
─從《羅浮宮的貓》&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想想人際障礙

◎溫小平(作家)

在我們的成長階段,經常有進入陌生環境的機會,例如小學進入國中、國中升高中…,甚至參加冬令營、遊學團,都要適應很多從未遇過的問題,其中最常見的就是人際問題。

面對新朋友、新學校,可能莫名其妙就遭到排擠,內向自卑的你,也可能跟其他人格格不入,只好躲在陰暗角落,封閉在內心世界裡。這樣的生命終究會萎縮,然後失去了所有的亮光。若能奮力一搏,說不定就能雨過天晴。

日本漫畫家松本大洋的漫畫作品《羅浮宮的貓》,就是以人和貓的對比來探討面對社交困境的態度。

《羅浮宮的貓》提出逃避與面對的兩種做法
《羅浮宮的貓》有黑白及彩色兩個版本(大辣出版),主要是敘述住在法國羅浮宮閣樓裡一群貓的故事;雖然說的是貓,不可免的也跟其中的人類產生交集。

巡守員馬歇爾一直悄悄餵養這群貓,同時尋找著幾十年前,在羅浮宮裡突然消失的姊姊愛麗塔。馬歇爾始終認為愛麗塔躲入某幅畫裡,可是沒人相信他的說法。群貓之中,有一隻特立獨行的白貓,叫做雪子,喜歡四處亂跑;尤其是入了夜,他就會在羅浮宮裡逛大街,欣賞每一幅畫。

Photo by Amy-Leigh Barnard on Unsplash

有一隻綽號鋸子的貓,擔心雪子的特異行為導致行跡敗露,而使得貓群遭到撲殺,或是被趕出羅浮宮,所以處處跟雪子作對,想找機會暗殺他,卻不可得。因為雪子在四處逃竄時,他會立刻閃身躲入畫中,原來他就是相傳已久的「入畫者」,可以隨意出入畫作。

當巡守員馬歇爾把自己姊姊可能躲入畫裡的祕密告訴導覽員賽希爾,賽希爾非但沒有把他當作神經病,還幫助他透過羅浮宮的畫作目錄,推測愛麗塔可能躲入的畫作。幾番推敲,並經過修畫大師的指點,他們終於確定愛麗塔和白貓雪子一樣,也是入畫者。

透過愛麗塔不斷的召喚,雪子和愛麗塔在畫作《愛神的葬禮》中相遇,兩人惺惺相惜。原來,愛麗塔在少女時代無法融入同儕,只喜歡對著畫說話,是大家口中的怪小孩,她沒有朋友,只能跟弟弟玩耍。雪子的困境跟愛麗塔非常像,所以兩人同病相憐之餘,成為好朋友。

《愛神的葬禮》"The funeral procession of Love", by Antoine Caron,1580

換來迎接挑戰的勇氣
當愛麗塔入畫以後,她發現畫裡世界花開燦爛,沒有黑夜、沒有死亡,也沒人傷害她,更可以不停嬉戲、跳舞。愛麗塔覺得這樣的畫裡世界很幸福,於是,她邀請雪子一起留在畫裡,不要再離開了。

雪子雖然討厭畫外又臭又冷的世界,非但沒人了解他,遭人排擠、被惡狗追殺,還讓跟他化敵為友的鋸子慘遭殺害,可是他依然選擇跟愛麗塔分手,離開畫,回到畫外的世界;甚至離開羅浮宮的護庇,告別貓朋友,勇敢挑戰外面廣大的世界。雪子雖然失去了入畫者的身分,卻換來了迎接未來挑戰的勇氣。

撇開松本大洋藉著漫畫嘲諷人不如貓的議題,我們不妨想想,你喜歡畫裡還是畫外的世界?當你面對課業或工作壓力,是否選擇逃離現實,隱遁山林,甚至離家出走,以另一種方式離開人群。就好像武俠小說裡,高手受不了人世混亂,只好退隱江湖。可是,又有誰可以真正離得開江湖?既然離不開,不妨想想如何度過?

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面對的困難不知凡幾,包括人際、課業、家庭、外貌等,每當我們克服一次困難,功力就高升一個檔次,累積無數次經驗以後,就能體會到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的道理。畢竟,無論我們如何逃避,問題和困境依然不會消失。

人生怎麼可能沒有苦難?唯有夜夠黑,才能看見星星的亮光,形塑成單屬於我們的獨特人生。《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的作者馬丁米勒,就是選擇正面迎擊親子衝突,雖痛苦萬般,卻終於跨越,改善了他和母親自幼就冰冷、競爭、掌控,甚至帶給他傷痕累累的關係。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勇於面對童年的創傷
馬丁米勒是一位心理治療師,他的母親則是世界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她一生致力於批判父母對子女的錯誤對待,她的經典著作《幸福童年的祕密》,更是協助許多人了解並克服自身的童年創傷。大家可能會認為,作為愛麗絲米勒的孩子一定是很幸福的,但是,沒想到,愛麗絲米勒非但對自己的童年創傷無能為力,甚至把這樣的恐怖創傷,更加倍的加在兒子身上。

愛麗絲過世以後,出版商鼓勵馬丁書寫關於他母親的書,認為對馬丁或對愛麗絲的讀者來說,都會有很大的幫助。馬丁承認,他做夢也沒有想到要寫一本關於母親的書,對他來說,母親是一個陌生到無法描寫的人。而且,他跟母親相處的經歷,帶給他的除了傷痛,就是恐懼。

想當初,他的母親是如何隱藏童年的一切,他卻要觸碰這個禁忌,拆除母親當年的沉默之牆,把這些秘密公諸於眾。馬丁承認,如果母親在世,一定會暴怒異常。

但是,馬丁幾經考慮過後,接下了這個艱鉅到近乎剝皮刺骨的任務,因為,他不想再逃避了,更不想餘生都在母親的陰影中度過。

馬丁開始尋找母親的相關資料,藉著研究、訪談以探索母親的童年,到底遭遇甚麼事情?他的母親是個「戰爭兒童」,馬丁試圖跳脫自己的「兒子」角色,重新認識母親。他這個戰後出生的孩子,才了解到許多戰爭兒童都經歷了匱乏、貧窮、殺戮、暴力等陰影,即使為人父母,這些陰影和焦慮仍如影隨形,傷害了親子關係。

他的父母的婚姻是不幸福的,甚至在馬丁出生不久,就把他送走,理由是父母都在忙於博士論文,沒空照顧他;真相卻是,母親害怕她的人生被嬰兒綑綁控制,如同她在戰爭中所受到的迫害與控制。

當馬丁逐漸長大,他的母親在親子關係中卻成為一個控制者,因為,愛麗絲的父親在戰爭中堅持自己的猶太身分,而死於波蘭。她當初救不了自己的父親,轉而牢牢控制兒子馬丁,不讓他接觸猶太文化,強迫馬丁接受她所認識的心理治療師,甚至阻止馬丁成為治療師。

更糟糕的是,愛麗絲的幼年遭受許多暴力傷害,所以當她看到馬丁的父親鞭打他時,卻選擇迴避旁觀,不曾設法保護馬丁。母親的這些行為,大大傷害了馬丁,讓他以為母親不愛他,他也害怕母親,想要逃離她。如今當一層層隱藏的祕密被剝開,他找出其中脈絡,也試著原諒父母、原諒自己。

馬丁米勒的作品《幸福童年的真正祕密》(心靈工坊出版),馬丁在書中從母親的童年、家族史、華沙的迫害歲月、無愛的婚姻、移民瑞士,寫到馬丁的童年和他被母親逼迫的歲月…。他不是要控訴母親,而是希望透過這一連串的分析和書寫,找到真相。當然,只是找到真相並沒有用,但是真相卻是心理治療和改善家庭關係重要的第一步。

在這個跨時代的環境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出生背景,我的經歷也跟馬丁米勒很像,我的母親在戰爭中失去伴侶,也遠離家園,對待我的方式嚴厲到近乎暴力的程度,小時候我怕她怕的不得了。可是,當我慢慢長大,學會體諒她不滿廿歲就守寡,再婚也不幸福的情況下,她連自己的情緒都照顧不了,怎麼可能顧得了我。

所以,不怕親子關係出問題,怕的是我們不願意面對真相,不主動破冰,只要我們積極主動,總能夠找到其中暗藏的答案。

愛麗絲米勒的晚年罹患癌症,遠離人群索居,跟馬丁唯一的聯繫就是電話,馬丁選擇尊重母親,不去打攪她。當母親選擇安樂死,只是用電話跟他告別,馬丁趕到母親的最後居所,母親遺體已經火化,骨灰撒在湖邊,連一個可以紀念的墳墓也沒有。

馬丁米勒卻釋懷了,他認為,母親用如此方式,徹底逃脫那些迫害者的追殺,她掌控了自己的生命終點,獲得了最後一場勝利,雖然贏的是如此悲涼。

誠如馬丁米勒在書中所說,未處理過的戰爭創傷太可怕,讓他在母親眼中成為迫害者和勒索者,他的母親則徹底忘了馬丁是她的兒子。但願透過這本書,我們都能更努力積極的成為關係的修復者,而不是聽任傷害不斷擴大暴風半徑,我們卻選擇毫不作為。沒有過不去的傷痛,而愛卻有最大的修復力量。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