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8 天路客

《基督教藝術》當穿何種禮服出席天國皇家婚宴?

檢舉
于禮本 于禮本 追蹤
Eugène Burnand, Parable of the Great Supper, 1900; private collection(Detail)

◎于禮本(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副教授)

無論在哪個文化中,筵席與婚宴皆是生活裡的特殊喜悅經歷。筵席不但是耶穌進行教導、對話與施行神蹟的場域,也常作為聖經比喻及寓意的背景。

這些內容中的歡慶場景,讓福音書中的「皇室婚宴」(馬太福音廿二章14節)與「作客筵席」(路加福音十四章12-24節)兩則比喻頗受藝術家的青睞,在熱鬧氛圍的襯托下,傳達出嚴肅的教導與提醒。基於這兩則比喻的若干相似處,如受邀者的輕狂、主人的憤怒,以及最後得以入宴的貧病人們等,藝術家便常將兩則內容加以合併表現。

圖1. Great Banquet; Krönungsevangeliar von Speyer, ca. 1040, Biblioteca del Real Monasterio de San Lorenzo de El Escorial (Cod. Vitr. 17, fol. 115r)

婚宴的比喻反映受邀者態度
在中世紀的作品中,受邀者對主人宴請的兩種不同態度常是對比重點。以十一世紀的一件聖經手繪插圖為例(圖1),有如河流般的藍色帶狀分界將兩類賓客區隔開來;右半部的受邀者顯然富足有餘,忙於物質生活的經營與個人慾求的滿足,因著耕田、買賣置產、婚娶等理由而拒絕了宴請。反之,左半部正前往宴席的人們,則是在社會邊緣的貧病殘弱者。左右邊兩種族群反向而行的動線、面朝或轉身背離邀約者的動作,在在顯示其抉擇的不同。

上述中世紀所強調的重點,在十六與十七世紀,聖經典故視覺化與日常化盛行的尼德蘭與周邊地區,逐漸退居後位;轉而取代的,是盛宴的華麗排場、失禮賓客被逐出宴席、與日常德性的提醒等。

圖2. Brunswick Monogrammist, Great Banquet, 1525; oil on panel, 76 x 132.5 cm; National Museum in Warsaw

以一件十六世紀的木板畫為例(圖2),畫中的浮雕方柱將場景切分為二:右半部描繪了室內盛宴的美酒佳餚、主客盡歡與僕從忙碌的酣熱;左半部則呈現室外汲汲往來的路人,當中穿插著一位瘸子,隱約帶出路加福音的比喻內容。

然而,在畫面左下角卻見一位手拿權杖的華服者,以及兩位僕人正把一位雙手被捆的赤身男子丟入黑暗深坑中,坑內依稀可見鬼魔的猙獰面孔。乍看之下,這個角落的細節似乎與整體畫面格格不入;然而,它正點出「皇室婚宴」比喻的結尾:「王進來觀看賓客,見那裡有一個沒有穿禮服的,就對他說:朋友,你到這裡來怎麼不穿禮服呢?那人無言可答。於是王對使喚的人說:捆起他的手腳來,把他丟在外邊的黑暗裡……」(馬太福音廿二章11-14節)

文中指責臨時受邀者穿著不當的內容似乎令人困惑;然而,若回歸猶太宴客習俗的背景,便能理解宴會主人的提問。在猶太文化中,賓客的盛裝出席常被視為設宴主人的光榮;也因此,宴請方常會提供受邀者與宴禮服,以便賓主共榮、歡度喜慶。比喻中被責問的賓客之所以「無言可答」,顯然是因為主人的確提供了出席禮服,但客人卻未理會,用輕忽藐視回應了邀請者所釋出的熱情、恩慈及豐富供應。

圖3. Johannes Wierix, Punishment of the Man without Wedding Garment; 1565-1585; engraving, 226mm × 275mm; Rijksmuseum, Amsterdam

穿上基督的救贖恩典與公義
針對賓客的合宜禮服有更進一步闡釋的,則見於同時期法蘭德斯版刻家威利斯(Johannes Wierix, 1549-1618)的作品(圖3):前景中的主宴君王、僕從與被綑驅趕的客人是畫面焦點;中景右側則是婚禮餐宴;遠處底端還可見畫家額外添加的最後晚餐。

在內容詮釋上提供關鍵暗示的,則是背景拱廊外的細節:五位高舉油燈、迎向天上使者的聰明女子(圖4)。這個有如註腳般的場景出自另一「十個童女」的比喻(馬太福音廿五章1-13節),呼應了「君王婚宴」比喻中所提示,在末日配得進入婚宴者的警醒態度。

圖4. Johannes Wierix, Punishment of the Man without Wedding Garment(Detail)

這件版刻下方附上了三則經文,置中的是馬太福音中有關禮服的提問(廿二章11-13節),其左方的經文:「……他以拯救為衣給我穿上,以公義為袍給我披上,好像新郎戴上華冠,又像新婦佩戴妝飾。」(以賽亞書六十一章10節);與右方的經文:「……新婦也自己預備好了,就蒙恩得穿光明潔白的細麻衣。這細麻衣就是聖徒所行的義。」(啟示錄十九章7-8節)分別對出席君王婚宴(羔羊婚宴)所當穿的「禮服」給予釋義:基督的救贖恩典與公義。

圖5. Joachim Wtewael, Kitchen Interior with the Parable of the Great Supper, 1605; oil on canvas, 65 x 98 cm; Gemäldegalerie, 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追求今生慾望與享受永生盛宴的對比
不同於聖經內容的直白敘述,十七世紀的畫家維特威爾(Joachim Wtewael, 1566-1638)用世俗性氛圍巧妙地結合了聖經比喻、當代日常、自然史哲學與生活道德觀(圖5):前景的廚房滿佈著各式食材,反映出對生活富饒的嚮往與追求;而食材中的海產、鳥禽、蔬果土產與火爐,則分別象徵在當時被認為建構生命的宇宙四元素(水、空氣、土地與火)。

「作客筵席」的比喻則被安置在背景:右邊可見一位瘸子正被邀請入宴,左邊則見僕人們召喚路人前來與宴。在此,前景與背景的內容相互成為強烈對比:前景中的人們忙於口腹之慾的追求及滿足,火爐前飲酒依偎的一對男女也暗示了對色慾的放縱,一如背景比喻裡,那些因著今世追求而拒絕宴會邀請的人們。

時至廿世紀,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與社會問題的日漸嚴重,畫家筆下的婚宴比喻轉而強調被邀入宴的老弱殘疾人們,如何在天堂終享平和豐盛的接待(圖6);這不禁令人聯想到神的應許:「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啟示錄廿一章4節),與比喻所述宴席外的人們「在外邊的黑暗裡……哀哭切齒」形成對比。

圖6. Eugène Burnand, Parable of the Great Supper, 1900; private collection

天國宴席已安排就位  你是否能把握邀請?
耶穌用「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作為「皇家婚宴」比喻的沉痛短評;聽眾當中有多少人能察覺,婚宴的邀約其實是多大的恩典?無關乎個人在今生的身份地位、事業成就、聰慧能力,以及社會道德下的善惡程度,皆有機會與設宴主人共享筵席。

在入宴需要符合的唯二條件中,沒有任何一項需要靠自身努力而來,而是只需接受邀請,以及赴宴時穿上主人早已預備好的禮服──基督耶穌的救恩(加拉太書三章27節)。服裝無非是自我形象的表露;而我們的內在靈魂都是穿著什麼樣的衣服?是跟隨今世各樣光鮮亮麗的表象加值以凸顯自身的成就,還是選擇與從神受造本相能搭配合身、彰顯恩主榮光的救贖禮服?

天國君王的宴席已經安排就位,就待賓客能及時把握邀請的應許,穿戴上主人給予的美服,共享永恆中的醫治安慰、喜樂平安與豐盛恩寵。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