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4 天路客

從未來寄一顆愛的種子─思想電影《來日同行》

檢舉
徐硯美 徐硯美 追蹤
劇照來源:La vita davanti a sé FB

◎徐硯美

「我們究竟是如何影響他人的生命?」這一直是在我心中的問題。因為有另外兩個重要問題,我們必須要面對:一、人跟人之間原為獨立的個體,所以所謂的「影響」並沒有必然的,也就是說它沒有絕對的因果關係;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不完美的人,所以,在影響他人生命的同時,也很有可能將自己不完美的看法與做法,帶入他人的生命之中。若我們沒有仔細思索這幾個問題,貿然甚至是一廂情願地覺得自己就是帶著使命地要去影響他人,在我個人的經驗裡,往往會適得其反。

別把影響當作拯救
可是,在《聖經》的新約中,耶穌明確地教導門徒要成為「鹽」跟「光」,這代表著基督信仰中要求基督徒不能避世,不能把信仰的門對世界關上。而且,既然要把門向世界打開,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就是──我們如何能夠既影響世界,卻又不被世界影響?

其實,在我看來,之所以會有這些問題,往往是我們錯看了「影響」兩個字。我們的心裡總有一種「英雄主義」作祟,覺得所謂的影響,就一定是要「幹大事」,好像要在他人的生命中扮演那個扭轉乾坤的角色。

我們往往把他人從一開始就視為「待救者」而自己就是「拯救者」,事實上,有自覺自己需要被拯救的人極少,大多數的人活在世界上,充其量是覺得匱乏,但並不認為需要被拯救。所以,我想透過一部電影,一起思考我們每個人,如何在既不完美又是獨立的個體的情況下,影響另一個人的生命?

海報來源:La vita davanti a sé FB

義大利海濱的中途之家
《來日同行》是2020年在Netflix獨家上映的一部義大利劇情片,女主角是著名的義大利國寶級女演員蘇菲亞‧羅蘭,她曾獲得第34屆奧斯卡影后,金球獎,以及終身成就獎,更在1999年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21名。

86歲高齡的蘇菲亞‧羅蘭,在電影中飾演一個居住在義大利海濱的猶太婦人羅莎,家中收容著幾位妓女的孩子。羅莎年輕時被抓到猶太集中營過,也在街邊賣身將近四十年的時間,所以她明白家中收容孩子的母親的苦衷,所以伸出援手協助。平時的她深居簡出,雖然年邁卻能獨自照料自己與幾位孩子。

一日,羅莎帶著家中的骨董燭臺要去販售,換取生活費,結果在路上被一位叫做默默的少年將燭臺偷走。默默原本要將燭臺賣給在港口的一位毒梟,卻被他的手下拒絕,還被打了一頓。

其實,默默也是一個孤兒,他被一位老醫生帶大。當他悻悻然地回到老醫生家中,老醫生一看就知道,默默手上的燭臺是偷來的,便帶著他前往羅莎的家中歸還,並且道歉。更重要的是,老醫生覺得自己年紀也大了,平時診所的工作也很忙,對默默疏於照顧,所以想把默默交給羅莎。

羅莎雖然口說不願意,但她比誰都還知道,像默默這樣的孩子,一旦流落街頭,就可能一輩子無法翻身,不是成為一個罪犯就是一蹶不振,於是就勉強收留了他。

生活裡的啟發與誘惑
羅莎很重視家中的紀律,每個孩子都必須按照規矩來,這讓默默很不適應;而年輕氣盛的默默,也開始被港口的毒梟吸收,藉著他不容易被警察發現的外貌,開始為毒梟販毒。很快地,默默有了一台手機,同時也有了一台腳踏車,但起初羅莎對這一切都不知情,還幫默默在雜貨鋪找了一個工作。

雜貨舖的老闆待默默非常好,他告訴默默,自己之前是賣手工地毯的,但後來人們對手工的事物漸漸沒有了興趣,也覺得那些是過於昂貴的奢侈品之後,他改開雜貨舖。他把一張極美的手工地毯攤開,有一小塊破損,他就要默默在閒暇之時來修補地毯。在修補的過程中,老闆嘗試告訴默默,他是有價值的,他的專注、他的細心,甚至是他的善良以及他的勇敢。

販毒的工作與雜貨舖的工作,毒梟與老闆還有羅莎,成為默默生活中強大的對照組,一邊代表的,是金錢,也就是物質生活的改變,是快速的,是誘人的;可是一邊代表的,是愛,也就是作為孤兒的默默從來沒有感受到的,他們的存在,讓默默感覺到自己的價值,以及賦予他歸屬感。

Photo by lea b on Unsplash

脆弱也能成為最真實的影響力
電影很巧妙地處理默默生活的兩極,毒梟所身處的環境,從衣著到飲食,再到居住的地方,全都堪稱完美,甚至這個角色看起來都容光煥發;可是,換成老醫生、羅莎還有雜貨舖的老闆,全都是垂垂老矣、雞皮鶴髮,所身處的地方,雜亂、破落、陳舊。

尤其是羅莎,電影的後半,羅莎開始有些不對勁,她或整個人在暴雨中呆坐,對於旁人的叫喚完全無視,又或是躲進一間地下室不准任何人靠近,每次的時間不長,但反應越來越激烈,且發生的次數越來越頻繁。然而,最重要的是──她對默默的關心與照料從未改變。

默默在兩極間的擺盪,也隨著羅莎的衰弱與痛苦,漸漸明白一件事,在毒梟的眼中,他是一個「工具」,但是,在羅莎或者是老闆與醫生的眼中,他是視如己出的家人,於是,他徹底地與毒梟斷了關係。

我想,基督信仰在福音策略上最容易失敗之處,是因為我們往往覺得所關懷的對象是「罪人」,而不是意識到「我們都是罪人」,好像一傳福音,一有了教會的組織責任,像小組長、區長,就覺得自己不是需要被拯救的那個,不自覺地,就養成了一種「封閉的偽同理」,這種「我就是為你好」、「我就是覺得你需要」,甚至當被拒絕時,所產生的一種切割心態,都讓這個「福音」令人生厭。

人需要的,不常是「拯救」,又或者所謂的「拯救」,從來不是我們想像的那種立即性的悔改,好像在接觸信仰的當下,過去的一切好像不存在那樣,煙消雲散。真正的拯救是源自於信任,我們對事物的信任,讓我們現在的每一刻充滿動力;我們對人的信任,就是讓愛從未來寄一顆種子到了現在,當我們持續地灌溉,在未來,那些愛的匱乏就將長成愛的森林。

真正的影響,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付出。我們都不完美,我們的對象也沒有任何義務要百分百回應我們的付出,可是,持續地愛這件事卻是完美的,就如同成長與改變若用階段性來看,可能不盡如人意,然而,成長與改變這件事,即使再慢,也都是美好的。

編按:《來日同行》分級為13+,影片包含部分家長可能認為不適合13歲以下觀看的內容。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