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9 天路客

《百年前的宣教前鋒》伊斯蘭使徒池維謀的中國穆宣旅行

檢舉
陳中陵 陳中陵 追蹤

◎陳中陵(新北市五華國小教師)

早期穆斯林宣教事奉是備受忽略與缺乏成效的工作,西方在華差會大多選擇人數相對較多的漢族群體禾場;但是對於穆斯林族群有著旺盛企圖心的宣教士池維謀(Samuel Zwemer,1867-1952),他擅長領導統御與組織協調,靠著宣教熱忱與語言天賦,號召一批批有志一同的宣教士,投入穆宣事工。

早在美國就讀大學期間,池維謀就積極參與海外宣教學生志願運動。1891年起,24歲的池維謀前往伊拉克及波灣國家進行宣教事奉,學習阿拉伯語與當地方言。1896年與英國護理宣教士魏克斯結婚,育有六名子女,成年後的女兒伊麗莎白(Nellie Elizabeth Zwemer)嫁給來華宣教士畢敬士(Claude L. Pickens,1900-1985),家族兩代宣教事蹟成為宣教史的佳話。

池維謀(來源:維基)

家族兩代投入穆宣行動
1917年夏天,池維謀首度造訪中國。他與歐格非牧師同行,先後在牯嶺、雞公山、芝罘、北戴河等地召開宣教會議,力促各地教會推動穆宣事工。池維謀又在上海遇到梅益盛牧師(Issac Mason, 1870-1939),兩位年紀相仿的宣教士「他鄉遇故知」,梅益盛受到池維謀的鼓勵,開始把宣教工作轉向穆斯林,並結合其他有志宣教士成立跨宗派穆宣組織。

1926年,一位26歲的年輕人畢敬士投身中國宣教行列。他也在上海遇到梅益盛牧師。這回換成梅牧師鼓勵畢敬士,邀請他為穆宣事奉獻上心力。隔年梅牧師返回英國前,甚至將收藏的中國伊斯蘭舊書筆記,悉數贈送畢敬士。

畢敬士不久加入「中國穆民交際會」(The Society of Friends of the Moslems in China),成為協會秘書;而畢敬士師母,就是池維謀的女兒伊麗莎白,婚前曾在埃及與密西根大學接受阿拉伯語教育,也被延攬擔任協會通訊《友穆季刊》(Friends of Moslems: The Quarterly Newsletter of the Society of Friends of the Moslems in China)的編輯。這份刊物發行於1927至1944年,如今成為觀察民國時期在華基督教研究中國伊斯蘭及穆宣的代表史料。

翁婿同往大西北考察旅行
1933年,池維謀第二次訪華,他的女婿畢敬士全程陪同他到西北考察三週,包括陝西、甘肅、青海等地的穆斯林區域。畢敬士帶著老式打字機,一字一字敲下按鍵,記錄每日見聞。

六月19日,池維謀先到達上海,向當地宣教士群體做專題報告。隔天啟程到河南開封,向800多名信徒發表演說。25日到達西安,參加兩天的中國教牧領袖會議,討論如何更有效的接觸穆斯林,他還專程前往西安大寺(化覺巷清真寺),訪問穆斯林阿訇。

池維謀翁婿兩人接著從西安搭飛機到蘭州,內地會宣教士海春深(George K. Harris)花了三天路程前往迎接,往後數天隨行至西寧。

海春深寫道:「池維謀博士有時坐驢轎,偶爾也會下來走一小段路。我們想休息的時候就休息。每逢池博士遇到穆斯林,他都會用阿拉伯語跟他們打招呼,好像多年不見的老朋友一樣,他們大多數人至少都能夠理解一部分他所說的話。」

神透過禱告會呼召繼起宣教士
到達西寧時,他們一行人連同其他少數穆宣同工,在連福川的家中舉行禱告會。池維謀問海春深:「告訴我,你是怎樣蒙神呼召,來到中國的穆斯林當中的呢?」

海春深回答:「1916年四月的一個晚上,我參加禱告會,正在專注禱告的時候,突然在我的意識中,有一個聲音對我說:『無論什麼地方,你都願意為我去嗎?』

我說:『主啊!是的,什麼地方我都願意為你去。』主立刻讓我的思緒轉向中國西北部的穆斯林,我知道這就是主所指的『無論什麼地方』。後來我才知道,那天晚上剛好是博德恩逝世三週年。」

池維謀用心地聽著,觸動起他多年前的記憶,他回答海春深:「博德恩逝世三週年,你知道嗎?就是那天晚上,我和博德恩的母親,還有一些朋友,正聚在紐約一起禱告,求神呼召一些年輕人,繼承博德恩的未竟之志,向中國西北穆斯林宣教。春深,你來到這裡,正是神回應了我們的禱告。」

對穆斯林宣教的三個心態
在西北期間,池維謀和當地宣教士交流討論,他引用路加福音五章5節:「西門說,夫子,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什麼,但依從你的話,我就下網。池維謀強調對穆斯林宣教有三個重要的英文字:忠心、失敗和信心(Faithfulness、Failure and Faith)。穆宣工作不但在中國,在世界各地都是一樣困難,但我們充分體會到過去的忠心、現在的失敗,並且繼續對未來充滿信心。

經由這次旅行,池維謀翁婿直接觀察到在地穆斯林的生活實況,並與穆宣宣教士討論他們在禾場事奉的困難;最重要的是激勵這群前線宣教士,堅固他們的信心與動力。

池維謀結束西北旅行後,隔年1934年一月於《穆斯林世界》(The Muslim World)寫下〈中國的第四大宗教〉,他整理伊斯蘭教的入華歷史,並且推測穆斯林在華的人口至多約740萬,同時提出對穆宣工作的挑戰,首要的是:「除了要有很好的漢語基礎底子之外,他們還必須學習阿拉伯語,以及學習一定的波斯語知識。

語言的學習,向來都是宣教士的挑戰。因為精通阿拉伯語,池維謀在清真寺、經堂學校或教會醫院中,受到禮遇和友善對待,為西北旅行留下深刻印象,而女婿畢敬士則隨同拍攝記錄近千張的相片。畢敬士夫婦將這些相片與收藏的中國伊斯蘭書籍字畫,於1984年全數捐給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

被稱為「伊斯蘭使徒」的池維謀,一生為著伊斯蘭宣教事奉而努力。1911年創辦《穆斯林世界》,關注報導全球穆斯林的動態,該雜誌至今仍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他相信透過基督徒的見證以及宣教士福音工作的努力之下,基督最終能贏得穆斯林的心。誠如聖經所說:「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使徒行傳四章12節)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