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6 天路客

造訪台灣的聖地牙哥祕境車站──三貂嶺火車站

檢舉
柴邕 蔡尚志 追蹤
平溪線列車通過鐵道橋。(作者攝影)

◎柴邕

大多數的城鎮都是以火車站為中心向外發展,火車站作為交通樞紐連結公路,附近通常是鬧區。但是這次造訪的三貂嶺火車站,卻是公路無法抵達的,除了搭火車來,就只能沿著鐵路旁的小道,與最近的村子連接。

無公路可達的祕境火車站
這裡位於基隆河的上游,屬於峽谷地形,河流兩側就是小山,沒有足夠的腹地,三貂嶺車站就蓋在這樣的地區。月台寬度比鐵軌還要窄,車站勉強設幾個候車座位及售票處。站外只有一條小小的通道通往村落。站外看不到任何招牌,只有進到月台,才會看到面對軌道這側有「三貂嶺車站」的招牌。

三貂嶺車站腹地小,車站只有靠月台側才有招牌。(作者攝影)

月台的空間狹小,為了安全起見,只有在火車進站前幾分鐘,站務人員才會打開月台閘門,讓乘客入內。這個沿著山壁而築的車站,也沒有足夠空間蓋天橋或地下道,只能從月台下階梯,穿越鐵軌到另一側的月台;站務人員小心翼翼地管制人員進出,因為這裡位處班次密集的宜蘭線,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來往台北與宜蘭、花東的快車呼嘯而過。

這裡也是平溪支線的起點,從三貂嶺車站開始就是單線鐵道,兩個車站區間同時只能有一台列車運行。站務人員會將裝著電氣路牌的鐵環交給列車,讓他取得這段區間的通行權,到了下一站再交給另一站的站務人員;目前台灣只剩平溪線與集集線有這樣的管理方式。雖然這只是三等小車站,每日搭車的遊客很少,卻保持好幾位站務人員在此負擔許多重要任務。

村落連接外界的道路,只有鐵軌旁的窄通道。(作者攝影)

煤礦重鎮沒落致人口外移
與車站相鄰的三貂嶺村落,行政區屬於瑞芳的碩仁里,過去曾是煤礦重鎮,因著礦業中止、人口大量外移,整個村落人口剩百人左右。村落位於基隆河兩側,房舍大多位於與車站相連的這側,主要行政單位與已廢校的碩仁國小都在這邊,但是公路無法抵達,只能由鐵道橋鐵軌旁的窄通道通往外部。過去曾有吊橋相連,現在只能在河的兩岸看見吊橋的橋墩遺址。有趣的是,橋墩都已經被包進建築物中,成為房子的一部分。

廢校的碩仁國小。(作者攝影)

舊吊橋橋墩已被包覆於房屋之中。(作者攝影)

對岸有一條魚寮路,是村子唯一可以通往外界的公路,有一台社區巴士往返瑞芳市區,平日一天來回各六個班次,假日則停駛。居民們如果有車子,或是外來訪客,就會把車停在魚寮路,再走鐵道橋過河。

三貂嶺的地形讓居民只能在有限空間,建築自己的屋舍並開闢道路,三貂嶺行不易,可想而知。而百年前行經三貂嶺更是件苦差事,這可以由馬偕的日記得知一二。

艱險要道今成單車打卡熱點
有一張馬偕與學生從陡峭階梯走下的合照,就是在三貂嶺拍攝的。三貂嶺是淡蘭古道的必經之路,馬偕前往宜蘭宣教數十次,大多是經由此前往蘭陽平原。他在日記寫下行經這段旅程,還描述自己跌倒的狼狽貌,可見行走這段路之艱難。

馬偕博士及學生們經三貂嶺,爬山越嶺往宜蘭地區傳道。推測為1893年拍攝。(真理大學校史館典藏)

三貂這個地名,最初是指台灣的最東邊,也就是三貂角的這塊岬角,一般認為是四百年前西班牙船員行經此地,憶起故鄉Santiago而命名,因此讓台灣的東北角留下一個西班牙語地名。後來整個東北角都被泛稱為三貂,包括三貂嶺這個狹窄不易通行的小山嶺。

西班牙人在三貂角附近遇到了Kivanowan社的巴賽人(或稱凱達格蘭族),把他們所住的地方稱為三貂社。三貂社所在位置為雙溪河出海口附近、現在的龍門社區一帶,有名的福隆海水浴場就緊臨此處;還有一座美麗的吊橋連接兩岸,現在成為自行車道,是許多單車遊客的熱門打卡點。

龍門吊橋今日規劃為單車自行車道。(作者攝影)

福隆沙灘位於龍門社區旁。(作者攝影)

尋訪教會與巴賽平埔族遺址
馬偕走淡蘭古道來到這個地區,也遇到了三貂社的原住民,不過他們已經搬家了,原本的地區稱為舊社,他們搬到對岸的新社。馬偕來到新社,不忘將福音傳給他們,很快得到成效,許多村民信了主,也蓋了教堂。

馬偕日記有提到教堂是以石頭砌造,他特別為這座石頭教堂取名為賓威廉紀念教會。賓威廉牧師(William Charlmers Burns)是早期在中國的宣教師,馬偕年幼時,賓牧師的宣教故事深植在馬偕腦海中,對馬偕獻身福音工作有很大的影響,因此以這間教堂紀念賓牧師。

賓威廉教會遺址,位於廟宇與樓房中間的駁崁上。(作者攝影)

這座教堂的遺址位於三貂社新社、慈仁宮旁的駁崁上,史料找不到這間教會何時停止聚會,禮拜堂建築也已毀損不留痕跡,倒是遺址附近的花圃有不少雕鑿整齊的方形石塊,我想有可能是原本教堂的石牆。

這座慈仁宮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是漢人與三貂社原住民一起合建的。馬偕當初前來宣教,緊鄰著廟宇,教會的會友還是原本宮廟的信徒。馬偕就在教會前講道,與會友一同吟詩,幫人拔牙,發放藥物,而且常有超過百人的聚會;兩個不同宗教間應該有很微妙的互動關係。

巴賽祖師廟是新社僅存的平埔族遺跡。(作者攝影)

與廟方人員聊天,他們不曉得這裡曾有教會的事,但是知道這裡早期有巴賽原住民;然而過去在此生活的原民長輩都已辭世,只剩一間原住民的巴賽祖師廟在不遠處,是此地僅存的巴賽歷史紀錄。

三貂山與海留下熱血足跡
慈仁宮的另一側古蹟,是咸豐6年(1856年)官方設立的奉憲示禁碑,禁止外來流民騷擾打劫這裡的庄社,有保護當地原住民的意義。清朝政府在原漢之間設有管制保護措施,許多原漢交界處都有類似石碑。不過歷史殘酷的演變,還是讓這些巴賽人都遠離了祖居地。

奉憲示禁石碑(作者攝影)

這次造訪也喚起三十多年前的記憶。當時筆者主辦教會青年團契露營,站在新社橋上,看到雙溪河畔的一塊空地,就直接去拜訪地主,向他借用這塊地露營。若當時知道與馬偕所蓋的新社教會距離僅有100公尺,當時安排了馬偕巡禮,應該還有機會從新社信徒的後裔聽到些什麼。

走過三貂的山與海,除了現在正夯的自行車道、祕境火車站和瀑布,也能找尋早年平埔族歷史和宣教士福音腳蹤。感謝現在便捷的交通,讓我們在短短時間就能走訪當年得走大半天的行程;先人早期的辛勤與熱誠,以及他們一步又一步的腳蹤,也在我腦海裡,留下鮮明又讓人感動的足跡。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