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8 天路客

離開本位去愛人──思想電影《白日青春》

檢舉
徐硯美 徐硯美 追蹤
計程車司機陳白日(左)出於愧疚,開始協助莫青春。(劇照提供:采昌國際)

◎徐硯美

我們對一個人,甚至是對一個族群的喜惡,往往都是建立在我們自身的文化、成長背景賦予我們的各種「應該」之上。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想法聽起來很老舊,也很極端,然而它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心理運作著,因為各種意識形態的不同,就可以塑造出一道又一道的高牆,把就在眼前的人,隔到十萬八千里,而我們期望的「改變」,無外乎就是──把你變得跟我一樣。

我們無法站在原地改變人
上述的這種心理,表面上是在保護自己,實際上,它帶著一個非常功利主義的想法,因為我們心裡頭知道,如果要了解、同理甚至是改變一個與我們不同的人,第一件事情,是我必須離開本位,站在對方的角度換位思考,甚至需要走入他的生活,回顧他的成長、了解他的文化。總之,我需要花十倍、百倍的力氣明白「他為什麼是現在的他」。

於是,我們老是在避免自己對他人太過用心,所以期望制度幫我們改變、某個團體來幫我們改變、某個「愛心人士」來幫我們改變,更直接的期待就是「能不能這些與我不同的對象,不要出現在我的生活之中」。

耶穌在給門徒的大使命的第一句就是「所以,你們要『去』」(馬太福音二十八章19節),大使命的一開始,就是要我們離開自己的本位,離開舒適圈,離開我們的意識形態,離開各種我們覺得的「應該」與「理所當然」。

耶穌在五旬節的時候更是對門徒說「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使徒行傳一章8節),耶穌沒有要門徒只對以色列人傳福音。

陌生的語言、陌生的文化、陌生的思維模式;橫向的地域差異、縱向的世代差異、內在的心理差異,才是耶穌要我們離開本位去接觸、去傳遞的。

巴基斯坦律師阿默(右)帶著妻子和兒子莫青春(左)來到香港成為難民。(劇照提供:采昌國際)

歧視往往讓我們鑄下大錯
《白日青春》是一部以香港的南亞難民處境為題材的劇情片,由新銳導演劉國瑞執導,獲得香港金像獎4項提名,並拿下59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最佳男主角以及最佳原著劇本獎。

故事男主角是一位罹患肝癌的香港計程車司機陳白日(黃秋生 飾),他對生活周邊的難民頗為不滿,認為他們都是來香港騙取難民補助的;並且在生活中因為文化語言的不同,造成很多不便,所以每每遇到,都惡聲惡氣,給他們臉色看。

然而,在他開車趕去兒子的婚禮時,與一名巴基斯坦人阿默(潘文星 飾)發生了擦撞,這一撞,讓生活本來就困苦的阿默更陷入了深淵,而本來各自認倒楣的兩人,卻又狹路相逢打了起來,被扭送警局,兩個人皆有可能被控傷害,這又讓彼此的心結更深。

陳白日的兒子是一名警察,他找到兒子的同事來對阿默施加壓力,要阿默願意去警局辦理和解。沒有想到,阿默原本在巴基斯坦就是一位律師,是因為得罪了權貴遭到脅迫,不得不走避他鄉。

阿默是一個極度正直,有道德感的人,陳白日的這個舉動,讓他感到不齒,於是就在二人開車到了警局門口時,阿默將車掉頭開走,陳白日見狀追了上去。不料,就在一個路口,二人發生了嚴重的車禍。

(劇照提供:采昌國際)

看見人與人之間的共通點
在醫院醒來的陳白日,發現阿默已經在車禍中過世,離開醫院之後,他心裡過意不去,就走訪了阿默的家,見到阿默的妻子以及本名哈山的小孩莫青春(林諾 飾),這才赫然驚覺,原本他對難民的那些嫌惡,只是在心裡塑造了他們片面的形象。當陳白日打開阿默家門的時候,那個感覺非常熟悉,因為,他也曾是難民。

他自己在1970年從深圳游泳偷渡到香港,他與妻子將兒子留在了老家,想著如果到香港生活穩定了,再想辦法把兒子接過來。誰知,妻子在游泳過程中溺斃,他獨自一人游上了岸在香港生活,許久才把兒子接來,這也導致他與兒子的關係疏離。

陳白日背負了一輩子對妻兒的愧疚,如今,又背上了對眼前這個家庭的愧疚。他與阿默是一模一樣的,甚至阿默做的比他更多,因為不論多苦,起碼他們在香港是一家團聚的。

此時的陳白日不顧自己罹患癌症晚期的身體,費盡心思想要補償這個家庭,彌補自己所犯下的錯誤,他開始親近哈山,但是,兩人又再捲入了另外一起事件之中。

(劇照提供:采昌國際)

愛人如己是基督徒的誡命
我們有多少後悔,是在憾事發生之後,才驚覺那個我們覺得應該除之而後快或者是極欲他改變的對象,原來跟我們那麼像,那麼近?為什麼本來應該是我們愛都來不及的對象,卻在我們的恐懼與現實權衡之中變成築起高牆防禦、甚至發射箭矢攻擊的對象?

世代的隔閡、文化的差異,甚或是信仰的不同,是否讓我們會像電影開始的陳白日那樣?然後我們也可能如同陳白日赫然發現,原來那些我們以為的不一樣,其實並沒有那麼不同呢?

耶穌給予基督徒的大使命與大誡命,二者的結合,就是「愛人如己」。我們不是因為教會人數增長才去傳福音的,不是因為滿足自己的成就感或是自我感動才傳福音的,甚至,我們不是因為要他們變成跟我們一樣,說一樣的話、做一樣的事去傳福音的。我們「去」是因為我們「愛」,這才是最重要的動機。

難民男孩莫青春的遭遇,觸動陳白日深藏的過往記憶。(劇照提供:采昌國際)

離開自己的本位、自己的舒適圈去到對方的生命之中,是很難的。改變,是很花時間的,它不是邀一個人到教會或是去特會,交給講員、交給教會的後續跟進就結束了;耶穌不是把生命交給制度,交給他人,耶穌是把生命交給你我,清楚地在他的誡命之中,要我們愛人如己。

耶穌要我們回想自己獲得救贖的過程,正如電影中陳白日想起,原來自己也曾經是難民一樣,「愛人如己」代表著要打破並且化解基督徒的優越感,因為唯有如此,大使命的「去」才會有真正意義與價值。我們不是去征服他人,使其歸順;而是去愛他人,使其回家。(編按:本片為輔12級)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