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8 天路客

《新舊約的預表》通向光明的天梯──雅各的夢

檢舉
于禮本 于禮本 追蹤
圖5. Feast of Job with his Children, Heavenly Joy, Jacob's Dream; Biblia Pauperum, 1405; Lisbon, Museum Calouste Gulbenkian, Ms. LA 148, fol. 30

◎于禮本(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副教授)

創世記裡描繪了雅各高潮迭起、充滿戲劇性的一生,勾勒出這位人物鮮明的個性、經歷與蛻變。其中,「雅各的夢」及「雅各與天使摔角」尤其受到藝術家的青睞。

然而,基於雅各夢中的梯子意象(梯子立在地上,梯子的頭頂著天,有神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來;創世記二十八章12節),被耶穌用以影射自己(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將要看見天開了,神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約翰福音一章51節),讓此場景在神學詮釋與視覺表達上別具意義。

雅各的天梯連結黑暗到光明
早期的教父們,如奧古斯丁等,多將雅各夢中的梯子視為十字架的象徵,預先表徵了日後耶穌的降世受難與復活升天,祂的犧牲、贖罪,搭建起一座橫跨罪與死亡鴻溝的通道,讓深陷黑暗的世人得以走在其上,回到聖潔崇高父神的面前。也因此,「雅各的夢」極早便出現在西元4世紀的羅馬地下墓室壁畫裡(圖1)

圖1. Jacob's dream at Bethel; Catacomb of the Via Latina, wall painting; 4th century

畫家透過依石坐臥的雅各、斜向通天的梯子,與上下其中的天使來陳述此事件,同時也帶出耶穌復活升天的暗示,以及信徒對死後靈魂歸回天家、等待復活的盼望。

在同時期的象牙盒雕飾(如Brescia Casket, 370 AD)裡,事件中的雅各有時甚至被省略,獨留梯子與一位爬升的天使,凸顯出「梯子」連結地與天、人與神、從死亡黑暗通往永恆光明的關鍵象徵。

另一個自4世紀起便常與「雅各的夢」合併出現的相關場景是「雅各澆奠枕石」,也就是雅各在夢醒後,澆油於枕石上,以紀念神啟異夢發生之地為「神的殿」與「天的門」(創世記二十八章17-19節)。

圖2. Jacob's dream; Manuscript Homilies of Gregory of Nazianzus, Par. gr. 510, fol. 362 (detail); ca. 880-886; France National Library, Paris

由於此場景常被用以暗示「神的殿」在地上的代表──教會,因此藝術家常把雅各當作枕頭的石塊,直接置換成聖餐禮所用的祭桌(圖2),一方面呼應前情裡雅各夢中「梯子」所預表的耶穌受難及復活,另一方面也強化了聖餐禮所傳達耶穌作為世人贖罪祭的聯想。

雅各的夢預表復活耶穌升天
整體而言,「雅各的夢」與「雅各澆奠」場景中的核心圖像元素,以及兩者合併陳列的模式,早在4世紀就大致底定。自中世紀以來,藝術家多延續早期所建立的傳統,但在媒材類型上更加多元。

圖3. Niello-filled Paten of Trzemeszno, Crucifixion with Typological Scenes, ca. 1170 (the Archdiocese Museum of Gniezno);  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Polish Jews, Poland

例如,在一件12世紀儀典用的聖餐盤中央便刻有耶穌的十架受難(圖3),環繞外圈的新舊約場景都呼應其受難與復活,而「雅各的夢」(右上方位置)也位列其中。此外,在中世紀的許多圖文書冊裡,也承襲早期教父們的預表性詮釋,將「雅各的夢」與「復活的耶穌升天」並列(圖4)

圖4. Ascension of Christ, Jacob's Dream; Speculum Humanae Salvationis, 1360; ULB Darmstadt, Hs 2505, fol. 62v

另有例子則是將新約啟示錄裡描述的「天堂的喜樂」對應到舊約的「約伯與子女宴樂」及「雅各的夢」(圖5),既透過約伯與家人親密團契的甜美來預表將來天國裡的真喜樂,也透過雅各的夢來宣告,信徒進入神國之路已然堅立,得嘗屬天喜樂明確在望。

圖5. Feast of Job with his Children, Heavenly Joy, Jacob's Dream; Biblia Pauperum, 1405; Lisbon, Museum Calouste Gulbenkian, Ms. LA 148, fol. 30

而在建築領域,英國巴斯城(Bath)的聖彼得聖保羅修道院教堂在其西向大門兩側壁面上,巧妙地雕刻了兩座各有6位天使上下其中的梯子(圖6),一方面提醒信眾進入教堂禮拜時當謹記雅各所說:「這地方何等可畏!這不是別的,乃是神的殿,也是天的門」(創世記二十八章17節),另一方面也凸顯教堂做為「神的殿」是彰顯「神同在」的獨特所在。

圖6. Jacob's Ladder with angels climbing up and down, facade of Bath Abbey, England, 1520(左圖為教堂雕刻實景)

修道文化延伸隱喻美德進程
在上述敘事性的表現傳統之外,「雅各的夢」在修道院文化中,還發展出另一詮釋傳統與圖像類型。同樣早在4世紀,維若納的主教澤諾(Zeno of Verona, 300-371 or 380)便視梯子上的諸多層桿為不同美德的進程象徵。

延續這樣的思維,5世紀的聖本篤(Saint Benedict, 480-548)稱雅各夢中的梯子為「謙卑之梯」(Scala humilitatis),象徵修士們完善自身德性過程裡的不同階段。

在藝術表現上尤其影響深遠的,則是6至7世紀隱修僧侶約翰‧克利馬庫斯(John Climacus)的著作《天堂之梯》(The Ladder of Divine Ascent or Ladder of Paradise)。在此,雅各夢中的梯子象徵引領修士們親近上帝的修德之旅,而攀梯者無可避免的會在過程中遭受惡者仇敵的各式攻擊阻擾,意圖讓修士們從攀升途中跌落、半途而廢。

圖7. The Ladder of Divine Ascent; Monastery of St Catherine, Sinai; 12th century

正如一件12世紀西奈山聖凱瑟琳修道院中的聖像畫所示(圖7),攀登梯子的眾多修士紛紛在惡魔射箭、繩扯與矛刺等攻擊下,從梯子上跌落,對觀者傳達出鮮明的提醒警示。

仰望耶穌神子勇敢上行天路
耶和華站在梯子以上,說:我是耶和華,……你無論往哪裡去,我必保佑你……總不離棄你,直到我成全了向你所應許的。」(創世記二十八章13-15節)

耶穌的受難與復活之於我們,並非只是一個教會節慶的紀念活動,而是帶來生命本質蛻變、疆界開展的大撼動,翻轉了過往人與神因著罪而封阻隔絕的局面,開啟了一窺天國脈動的超自然視野,更成就了歸回父家與進入光明國度的新方向。

在每日生活裡,我們是否常讓今世的思慮與仇敵的謊言攪擾蒙蔽了心眼,致使在主觀感知上難以覺察經驗,甚或遺忘這些早已成就給我們的無上恩典、祝福與天國大能的真實存在?

這條通達父神寶座、磐石般堅固的通道從未撤除,且每一階的距離與抬步所須之力祂都精準衡量,所有重擔祂為我們承擔;一路前進,祂陪伴在旁;即或間有停步,祂耐心等候守護,不捨不離直到目的地。

我們的眼光總是望向何處呢?攀爬階梯者,理當眼光朝上,專注定睛目的地,而非頻頻低頭回看或東張西望,以免驚懼霍然籠罩而腳軟氣餒。

但願雅各夢醒後的心驚:「耶和華真在這裡,我竟不知道!」(創世記二十八章16節)不再是我們的日常懊惱,而是將耶穌人子這座天梯刻劃在心版上,用永恆的眼光來看待生命中遭遇的光景,在信心中「看見」梯子彼端那位慈愛信實、時刻看顧我們的天父、那為我們持恆禱告從未停歇的大祭司耶穌、那待命服事助援我們的天使,以及天涯各處同行天路的眾聖徒。

也願我們成為引領他人到神面前的「梯子」,一同行路有光、逐步向上、力上加力。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