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6 基督教論壇報 / 閱讀活水

成功之後的省思:喝采後,當回到上帝的跑道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我們時常把「成功」,定義為成就、事業、家庭、個人目標等,追求這一切固然是好的,但是功成名就,是否就能代表著達成人生在世的最高意義?

◎蔣慕谷

對學生來說,成功也許是「考試考得好,進入理想的學校」;對研究生來說,成功可能是「研究進行順利,得以發表論文」;對上班族來說,成功應是「專案順利推動,職位獲得晉升」;對一位領導者來說,成功則是「功成名就,達到前人無法達到的重大目標與成果」。成功對於每個人、不同的人生階段,可能代表著不同的事物與意義。

幼年時期的小小成就,可以累積成為未來發展的基礎。長大成人之後,時常為了更大、更難的目標而努力,也愈能體會成功前所付出的汗水與淚水,往往是獲取果實所必須的灌溉。諺語「失敗為成功之母」,更是成為挫折之中給人們的鼓勵。成功固然可貴,但是成功之後呢?只需滿足現狀就好,或是為了下一個目標而努力?

初嘗順服神權柄的樂果子

若說「失敗為成功之母」是不變的真理,聖經中也有個歷經多年考驗、跨越兩代人的歷程,最終得以成功的例子,就是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在迦南美地的第一場戰役——耶利哥之役。這也是上帝在行神蹟使約旦河分開後,帶領以色列民又一次取得勝利極具指標意義的戰事。

比較出埃及的第二代以色列人(約書亞記一章)與第一代以色列人(民數記十三章),面對迦南居民時,的確可以發現諸多差異。第二代以色列人在面對迦南地爭戰的心態準備較為充分(約書亞記一章),他們已經有「為主爭戰」的動機,從派出偵查的探子就可以得知,他們的信心與上一代截然不同(約書亞記二章)。

第一代出埃及的以色列人,看到強壯的民與堅固的城邑,卻看不出上帝的作為(民數記十三至十四章),以至於成為無法進入應許地的一代;其後更經歷了可拉黨叛變、瘟疫(十六章)、火蛇事件(廿一章)、巴蘭事件(廿二章)、摩押女子的誘惑(廿五章),反映出那是不願真心跟隨主、只看眼前、愛抱怨、不願付代價的一代;然而上帝也並未離棄以色列人,而是在當中留下相信的種子。

即使第一代以色列人經歷了幾乎在曠野滅族的命運,上帝仍然一步步的在以色列民中建立了制度、律例、典章,諸如獻祭、安息日(十五章)、祭司與利未人制度(十八章)、紅母牛灰潔淨之例(十九章)、設立接班人(廿七章)、各節期之祭(廿八至廿九章)、許願之例(卅章)……等等。

然而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很容易忽略的另一個現實,乃是重大挫敗的發生,往往也滑鐵盧式的,緊接於某些成功的時刻之後。我們或許可以比較耶利哥戰役與進入迦南地的第二場戰役——艾城之戰。

耶利哥戰役。("The fresco The Battle of Jericho in church Basilica di San Vitale", by  Tarquinio Ligustri ,1603)

從戰役中學習得勝的秘訣

耶利哥戰役的大獲全勝,其實不單單在於那繞城的七日,在這之前,以色列人其實經歷了上帝許多年在曠野的磨練,並且經過了好幾個步驟的鋪陳:憑信心踏入約旦河(約書亞記三章)、立石為記(四章)、行割禮、守逾越節、見到耶和華軍隊的元帥(五章)、安靜繞城十三次(六章),終於在大聲呼喊之後,耶利哥城牆倒塌,以色列人取得勝利。

經歷了上帝在曠野的教導,這一代以色列人顯現出不一樣的心志,他們願意學習屬天的道路,而非只是利用上帝,最終在神的時機來到時,獲得重大的成功。那時的以色列人,歷經了多年的磨難,苦盡甘來,終於達成父執輩達不到的心願,進入了應許地的第一座城池。他們或許認為這是否極泰來的時刻,接下來只會無往不利吧!

成功的時刻固然歡喜,卻也是人們最容易鬆懈之時。完勝耶利哥城之後,以色列人竟然慘敗於艾城,原因不僅是「輕敵」。根據較為可靠的考古學發現,以色列人攻打迦南地,大約是主前1400年間(青銅時代晚期),約莫是中國古代夏商時期。隨著冶金技術的進步,青銅製的器具漸漸取代石器;當時的武器、貿易、手工藝開始蓬勃發展,農業生產力提高,物質生活條件改善,城市國家與社會階級逐漸形成。

當時的迦南人在物質文明上是進步的,城市建得很好,已有排水系統,工人精於使用銅、鉛和金。陶器在當時也是有名的精美,與外國也有頻繁的貿易,其中包括埃及、米所波大米北部和塞浦路斯。在工業知識上,迦南人也比以色列人更進步,因以色列人有四十年的歲月,在曠野過著遊牧生活。那時的耶利哥城應該是龐大而昌盛,位居迦南地的要塞,坐落於險要且遼闊的約旦平原,是通往西邊山地的必經之處。

面對小城卻慘遭滑鐵盧

在上帝多年的引導下,以色列人最終得以在精準的時機攻下困難的耶利哥城。反之,相對於耶利哥要塞,艾城只是個「小城」,附近有低淺的山谷,靠近伯特利,以色列人應該認為可以輕易取勝;但這一次他們不只派出較少的人,也沒有求問主,沒有耶和華軍隊的元帥,也沒有先尊主為大,結果竟引來令人錯愕的慘敗!

這或許也反映出,人性往往傾向倚靠經驗與「成功的模式」,而忘記凡事先尋求主的心意與引導,尤其是在剛剛經歷了勝利之後。經歷了艾城的慘敗,以色列人或許會開始懷疑上帝使人成功的心意,難道上帝不願人們追求成功嗎?

應該可以說,以色列人追求「成功」的方向並沒有錯,上帝所造的人原本就不該渾渾噩噩的過日子,何況上帝本來就應許他們進入「流奶與蜜之地」(出埃及記三章8節、利未記廿章24節);但是上帝也查驗人的心,是否仍然尊主為大,還是在不知不覺間,以屬世的成功取代了對上帝的信仰。我們常常會在達到某些成功之時,就以為自己進入了上帝的應許地,從此可以高枕無憂。

勝利之道在於得著神同在

在眾多的古文明中,人高馬大、在當時擁有相對先進技術的古迦南文明(迦南七族)並未被存留,上帝卻揀選過著遊牧生活的以色列人先祖,取而代之的建立了一個新的民族國家。對照聖經的原則,這當中應該有值得我們留心與借鏡之處。

再一次思考何謂「成功」之時,發現原來我們時常把所謂的「成功」,定義為成就、事業、家庭、個人目標等等。追求這一切固然是好的,人生在世本不該是懶懶散散、渾渾噩噩的度日。但是在功成名就之時,就代表著達成人生在世的最高意義?

而若是在過程中遭遇挫敗,人們時常也會一蹶不振;人的一生難道不該有更高的使命感、更深的意義與更長遠的眼光?經歷成功之後,我們是把人的經歷「方程式化」,把上帝「工具化」,繼續追求下一次的成功?或是應當將榮耀歸回給上帝,尋求祂的引導,承認自己不過是無用的僕人,轉回上帝的跑道,以不斷經歷信仰的更新呢?

從世界的眼光來看,主耶穌基督在世上傳道的三年半,不能算是成功的,因為風風光光的進聖城,卻被自己的學生出賣,在眾人面前被羞辱、審判,以被處死告終,且遭受到最不體面的刑罰,門徒四散,孤身一人死在十字架上。

從耶穌的生命看成功與失敗

然而我們都相信,主耶穌基督受難的時刻,是救贖大工的必須,是上帝永恆旨意的成全,也是教會誕生的開始。主耶穌基督的復活,成為神兒女永遠的盼望;還未成全的「主將再來」的應許,更成為受迫害教會的確據。

聖經說:「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惟獨遵行神旨意的,是永遠常存。」(約翰壹書二章17節)但這裡並不是指,我們在世可以採取消極、退縮的人生態度;而是要在努力過後、挫敗以降、成功之時,重新審視人生的目標與意義,再一次尋求個人在神永恆國度中的定位與使命。成功之前的辛勤與付出固然不可少,中途的挫折與失望也是人生的常態;但是從信仰的角度來看,成功之後常常是下一個階段的開始,也往往隱藏著對人性的考驗。

如此說來,相對於成功之時的眾人喝采,成功之後的「靜默」反而可能是上帝的保守;一方面提醒自己,不落入追逐屬世價值觀的試探;一方面在上帝面前,獻上禱告、讚美的祭,將榮耀歸給主。從這個角度來思考,我也愈來越認同聖經中「無愧的工人」(提摩太後書二章15節)與「無用的僕人」(路加福音十七章10節)的教導。在上帝的榮耀之下,我們在今世的努力,可以成就神國的一部分,得享永恆的福份,那是好得無比的!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