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1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礙裡活出愛的故事】家有聽障父母親 無聲的身教更有愛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李容珍 追蹤
潘佳守與母親及家人
【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手語教會對母親的幫助和影響很大!」父母都聽障的潘佳守,談到他73歲的母親姜桂琴,每周很很期待每個主日可以到教會服事,和其他聽障朋友聊天,回來就很開心。

潘佳守說,由於父母聽障,當他和兩個妹妹生下來哭鬧時,父母會聽不到,所以他們從小跟阿嬤住,由阿嬤照顧。當他到國小二、三年級,可以和父母互動,才被帶回與父母親住在一起。而父母親為避免孩子看不懂,多會用手語與他們互動,譬如拿碗、吃飯、睡覺,及一些固定的動作;久而久之,他也從父母親身上學會很多簡易化的手語表達。甚至在他們長大之後,接觸到許多聽障朋友,還能糾正他們手語的表達上的錯誤。

潘佳守的父母親(潘佳守提供)

潘佳守的父母親(潘佳守提供)



從小有異樣眼光也有安慰鼓勵
家有聽障父母親,從小不免受到同學異樣的眼光與言語上的攻擊,剛開始他會感到非常排斥,但也有很多同學會安慰鼓勵他,要他「不要管他們,他們也會對其他同學那樣!」這些話讓他心裡感到舒坦,不致於受別人影響,久而久之也調適過來,不會把這些負面的言語放在心上。

在他上國中之前,父母親在夜市擺攤,賣水煎包和蔥油餅,他和兩個妹妹下完課,寫完功課後就過去幫父母親做生意。若是熟客還好,若不是熟客,不知道父母親聽不到,就會用台語說:「問了怎沒反應」,所以三個孩子都會協助翻譯,但是到了晚上九點多,父母親就會要他們騎腳踏車先回去。潘佳守說,他上國中後,父母親改賣早餐,多賣饅頭、包子,生活習慣就完全不同,他們早上也會起來幫忙。

帶給父母親最大的影響是信仰的力量,特別是廿年前他們去手語教會後。他說,以前父母親接觸的人較少,聽障朋友也不是住在附近,鄰居也都是「聽人」,從外界得到的訊息也少。當母親去到手語教會後,每周可以和教會的聽障姊妹聊天,得到很多的資訊,或是分享她參加教會的活動,就非常開心。

他是第三代基督徒,從小就跟著阿公阿嬤去教會到現在。但他的父親因為從小聽不見台上牧師講的話,感到去教會很無趣,與他母親結婚後,有很長時間沒再去教會。直到他們去到手語教會,才融入教會的生活。

他說,母親常用行動表達對子女的愛和關心,譬如會料理好吃的東西給子女吃,子女生日會買文具給他們。母親也會以身作則,生活非常規律,雖然在教導子女上,比起一般人會受到障礙,但是他們從小受教會的影響,也更體諒母親的情形,不致於有「誤入歧途」或是「叛逆」的偏差行為。

他談到30年前有一次與母親嚴重的衝突,是為了買現在住的房子,先前有朋友介紹另一間更漂亮的房子,母親非常喜歡。但他考量父母親要做生意,從長遠來看,最好是買現在店面的房子比較適合。由於手語溝通不完整,他和母親產生很大爭議,母親對他也有誤解,有段時間甚至不理他,經過他們兄妹三人慢慢和她溝通,最終她想通了就改變。母親節到了,他很感謝媽媽,也會包紅包給她。

潘佳守的母親

潘佳守的母親



主日風雨無阻在教會熱心服事
位於高雄的手語長老教會羅珮文牧師表示,潘佳守的母親姜桂琴來到教會20多年,每周主日都風雨無阻從屏東搭火車轉捷運過來高雄聚會,而且一早八、九點就到,如果周六有特別的聚會,她也會過來。由於主日中午有愛宴,教會除了向外訂四樣菜,她來到教會就會忙著洗米煮飯和煮湯,讓大家愛宴時有菜、飯、湯可以吃;若是遇到節慶人多,她還會從家裡帶幾樣菜過來,讓愛宴更豐盛。

羅牧師說,她服事非常認真,現在是教會的承認執事。由於她個性活潑,用點字帶大家「唱」手語歌,富節奏和韻律,把大家的熱情帶起來。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