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4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疫情海嘯來襲如何尋求平安?承認害怕與軟弱 正向尋求支持系統不孤身面對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 梁敬彥、李容珍 追蹤

【 記者梁敬彥、李容珍/台北報導】隨著確診人數的快速累積,眾多染疫者在居隔期間遭受極大的身體及心理(靈)的煎熬,除了懊悔與自責外,很多人還必須承受外界異樣的眼光,甚至連自己的家人都不諒解。

如何調整自己的眼光和心態,去自處及面對,是值得學習的功課。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所副教授吳庶深受訪時表示,這幾天從媒體報導,看到有人因染疫耽誤工作深感自責;也有人染疫後,非但未得到同住家人關懷,反而遭到責怪,甚至要趕出家門。
 
先承認自己已染疫後面對
吳老師建議,染疫者要先剛強壯膽起來,坦然接受「是的,我染疫確診了」這個失落的事實,承認自己會軟弱和懼怕再正常不過,正向處理情緒及生理心理的震盪,走出生命幽谷。

吳庶深老師所任教的學校因為染疫及居隔學生數已經累積達到教育部停課標準;現在採取遠距線上教學。而他的太太服務的職場,也因為日前同事確診,師母依法被匡列後,經政府規定居隔期滿後,快篩陰性解隔。於是她親自煮食送餐給確診的同仁(沒有面對面接觸),表達關心和慰問。

吳老師帶領的幸福小組也有姊妹染疫確診,吳老師就和其他的小組員透過線上的方式,持續關懷那位姊妹,並為對方祝禱。

吳庶深老師。

有走過死蔭幽谷 不怕遭害信心
從自己關懷染疫學生及教會肢體的關輔經驗,吳庶深說,他們在得知自己確診之後,其實都會問:「為什麼是我?」,有的基督徒在確診後,因為身體和心靈的軟弱,甚至對上帝產生懷疑,埋怨「為何上帝沒有保守看顧我?」

面對這樣的難處時,吳老師建議可以思想「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詩篇廿三篇4節),以及「這病不至於死,乃是為神的榮耀」(約翰福音十一章4節),來堅固自己的信心。

因為這不但是耶穌對身處苦難和病痛中的大衛及拉撒路的應許和祝福,也是給每個不畏眼前的患難及軟弱,仍堅心信靠,相信神必伸手搭救,與醫治救恩必臨到的應許。

吳庶深說,這波由Omicron變異病毒株引發的疫情大流行,由於傳染力極強,加上傳播途徑廣泛且多元,很多人都沒有辦法知道是怎麼被傳染的。很多人身邊的親人及朋友、同事同學,甚至是教會的牧師傳道人,染疫的也所在多有。

他發現讓很多人感到恐懼及不安的,更多的是染疫後的諸多不確定性。這時他會鼓勵他們思想「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與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神所賜的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耶穌基督裏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立比書四章6-7節)
 
風浪來臨門徒驚惶 主仍掌權
「比染疫更可怕的是,在病倒之前,信心先被驚懼給擊垮了!」吳庶深老師引用馬可福音四章35-40節表示,這處經文描寫耶穌和門徒坐船在海上遇到狂風巨浪,波浪打進船裏,但耶穌仍安穩地在船尾睡覺,門徒驚惶叫醒耶穌:「夫子!我們喪命,你不顧嗎?」耶穌斥責風浪止息後,對門徒說:「為什麼膽怯?你們沒有信心嗎?」

吳庶深老師說,他想要藉著這處經文鼓勵染疫者,此刻的我們就跟遇到風浪的門徒一樣,軟弱、懼怕甚至是對神產生質疑,都再正常也不過了。

他鼓勵基督徒確診者,可以利用居隔期間,細讀聖經的詩篇及四福音書,從靈修默想神的話語,重新得力。並且可以找自己的禱告同伴,彼此堅固。非基督徒確診者,建議可以主動找信主的家人或是朋友,每天有固定的時間分享身體及心靈與生活上的需要。若是基督徒知道自己身邊有需要關懷的確診者,也可以主動表達陪伴與關心。

中央機關聯禱會職場祭壇主責傳道伍榮陞受訪表示,他有認識的教會牧師夫婦確診;所關懷的中央機關基督徒小組,也有姊妹確診。他們在得知自己確診之後,都在第一時間回報支持系統,而支持系統也立即啟動關懷及代禱的機制。

伍榮陞傳道說,這波疫情的強大傳染力,導致很多教會內及信徒身邊染疫的患者屢見不鮮;有的染疫者因為害怕被排解及岐視,出現了症狀也逃避去進一步篩檢。

這是人性的幽微使然,他引用傳道書四章10節鼓勵染疫者,尋求人際支持系統的支持。神的應許是「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沒有別人扶他起來,這人就有禍了。」

伍榮陞傳道。

染疫者找到支持系統 不孤身面對
確診者在居家照護期間最大的挑戰是孤身面對。伍榮陞傳道提醒染疫者,要尋求教會及社會設置的「居家照護關懷中心」,或是「心理關懷小組」的支持來吐苦水。透過與專業諮商人士或是牧者傳道人的對談,紓解心理壓力。

伍傳道說,選擇悶在心裡,不能解決問題。染疫者要找到願意聽自己傾訴的支持系統,哪怕都是丟情緒垃圾,「憂傷痛悔的心」,神必不輕看。

像他提到的牧師夫妻,在確診之後,第一時間回報教會的心理支持小組及禱告群組。大家除了主動禱告之外,還送上所需的藥物及食物。大家還跟牧師相約,在康復解隔後,要一起喝下午茶分享,這都是很正面健康的。
 
防疫情症後群 宅在家生活要有規律
對於未確診者,或是接觸過確診者,或與確診者同處一個空間的人,多少會感到恐慌害怕。平安身心精神科診所魯思翁醫師提醒,大家出入學校、職場或公共場所必須做好防疫;尤其疫情使我們的上課、工作和生活,都改為線上,經常「宅在家裡」,然而即使長時間在家,「生活一定要有規律」。

「我若疑似確診,要住在哪裡?」「若住在家裡,家人是否會擔心?」原本有焦慮、憂鬱、心情低落或失眠的人,疫情來臨後這些症狀更為明顯。台灣憂慮症就診率低,可能十個中,只有一人來看診,能持續就醫的患者比率又更低,因為可能認為還不需要或避免被汙名化;但因疫情可能使原來的身心狀況惡化。

居家關懷中心志工。(圖/新北市政府提供)

線上生活容易打亂作息 須規律生活
魯醫師表示,適度的擔心焦慮是合宜的,可幫助我們防疫,但有過度的憂慮、失眠等症狀,就須尋求專業診治。

魯醫師表示,過去正常上下班,實體到校上課,或是外出購物,現在幾乎都改為線上。不論是在家工作或是線上上課,很容易打亂我們生活的規律。原本是早起、及早出門上班,現在免去了舟車勞頓,可以睡得晚一點。很多大學生平常上午有課就起床,沒課習慣熬夜,睡到中午才起床;改為線上上課後,加上有些課是預先錄製,學生也可以事後才上,使原本生活不規律的他們,日夜顛倒的機率就更高。

曾經有位大學生,因為同學染疫,自己需要隔離14天。這位學生在14天內的生活幾乎日夜顛倒。當這名學生看診後,服用藥物便回到規律生活,病情好轉。魯醫師說,年輕人的身體可以很快的恢復,年紀愈大,問題會愈多。若是因為疫情天天宅在家,沒有出門,容易產生肌少症,生活日夜顛倒,身體就會變得更虛弱,情緒也容易激動。

身體、頭腦要動 與人社交互動
魯醫師提到,所謂規律的生活:

一、身體要動。他認為,即使在疫情下,也不要天天待在家裡,還是帶著口罩出門,與人保持社交距離,在外曬曬太陽或動一動,對身體較好。

二、頭腦要動。過去什麼時間做什麼事,就照過去的規律去做。過去有禱告、讀經的屬靈生活,即使改為線上,仍要維持這些屬靈生活。

三、與人社交互動。透過線上與人聚會或聊天,來彼此關心;尤其透過教會小組的LINE群組,實際的關心互動,都是很好的。即使面對壓力也可以透過神的話語中得到安慰、舒緩心情。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