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9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陪伴青創工作者 推動地方創生】盧克文教練經驗談 從產業、就業及生態人文打造希望工程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梁敬彥 追蹤
盧克文。(梁敬彥攝影)
盧克文表示, 地方創生的核心價值是「共融、共榮、共好及共享」;除了創造工作機會、帶動人口回流及移居之外,主事者必須創造利他的收益模式,讓多數社區居民願意投入,改善生計進而產生認同感,才能長遠發展。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地方創生是結合在地特色產業、建築、文創與人文歷史,帶動社區活化,生機再現的希望工程;社區中每個人參與其中,貢獻所長、萬事互相效力至關重要!」

中華經營知能共創協進會理事長暨轉型城鄉協會常務理事盧克文受訪表示, 地方創生的核心價值是「共融、共榮、共好及共享」;除了創造工作機會、帶動人口回流及移居之外,主事者必須創造利他的收益模式,讓多數社區居民願意投入,改善生計進而產生認同感,才能長遠發展。

從宏達電(HTC)副總經理退休後,盧克文在人生下半場從神領受「陪伴及培力社青從事青創及投入地方創生」的呼召,過去幾年全台及海外跑透透,筆記本上的行程表排得密密麻麻。他說,台灣已經跟日本一樣,邁向少子化暨高齡化的社會型態,特別是都會區以外的鄉鎮,因為沒有就業機會,在地的青壯人口屈指可數,就算當地有大專院校,學生畢業後也多半會離開求發展。

地方創生是產業及生態人文的結合

像盧克文熟識的一位西海岸地區牧會的傳道人也感嘆,好不容易把教會附近的大學的學生領信主,也花了很多心力及時間去牧養他們,但這些學生畢業之後,無論是本地的,還是外來的,幾乎通通都去都市尋求發展。因為當地沒有工作機會,雖然教會附近有豐富的自然生態以及知名的觀光景點,也有農漁業,但由於相關產業沒有地方創生的連結,因此幾乎沒有創造新的工作機會,年輕人為了謀生只好外流找機會。

但人口老化、青壯人口外移,產業沒落的老城鎮,難道都沒有「活」路可走嗎?盧克文舉他陪伴的兩位年輕人投入地方創生的例子,鼓勵還沒起步發展,但想要投入地方創生的人,必須先學習耶穌「道成肉身」的榜樣,花時間去了解當地的需要、自己能夠提供的貢獻與幫助,以及為當地的百姓創造利基及收益,讓他們願意一起來同工、共事及共好。

盧克文在教會分享地方創生及城鄉翻轉。(受訪者提供)

盧克文指出,地方創生的發動者,必須先要有給出去祝福人的能力,且要有長期埋在當地深耕的決心和行動,並能說服週遭的人一起加入。地方創生要成功,不是只有這個發動者所經營的產業及店面成為網紅名店,而是在社區裡連結其他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及店家,形成「共生生態圈」。這個發動者必須具備提攜別人共好的胸襟,以及很想要幫助社區共榮的毅力及專業能力。

盧克文說,就像「鮮乳坊」的創辦人龔建嘉,就是先用獸醫的專業,建立專業的生產團隊,提供原本傳統酪農欠缺的牛隻健康醫療、疾病預防以及牧養飼養環境的改善,大大減少了牛隻罹病的機率,更提升了生乳的產量。這就是地方創生很重要的成功關鍵,「好施捨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參箴言十一章25節)。

 

從陪伴棒球小選手到成為地方創生發動者

盧克文舉自己陪伴及培力多年的花蓮「練習曲文創」創辦人胡文偉為例說,胡文偉在花蓮當兵,後來就留在當地報社當記者,盧克文透過花蓮玉里鎮長的介紹認識胡文偉。胡文偉因為想要陪伴花蓮玉里國小的原住民小朋友打棒球,就募款租房子給孩子們住,讓孩子們課後有去處。胡文偉不但自己陪孩子打棒球,並付錢請退役的教練指導孩子們,有受惠的孩子已經體專畢業了。後來胡文偉到新城國小棒球隊當教練,租了一棟房子讓孩子住,取名為「練習曲書店」,書籍都是連結自己的人脈募來的二手書。

盧克文說,「練習曲書店」不賣書,也請不起店員,胡文偉以供吃住的打工度假的方式,邀請住客一起來「擔任一日店長」,陪伴棒球隊的孩子。起初店裡賣咖啡做為收益來源,很多來當過店長的人,後來就邀朋友一起來。這就是循環活絡地方的開始,小朋友也因此接觸到各地的人,「練習曲書店」也成為新城街區凝聚地方共識及進行文化活動的據點。

後來胡文偉及團隊開始承租社區裡因為人口外移而閒置的空間,連結外界資源、媒合企業通路,不但將廢棄空間整理成「體驗在地生活」的文創聚點,也開始輔導與陪伴在地及移居青年創業。值得一提的是,胡文偉鼓勵孩子下田插秧從中學習品格教育也強健體魄,當地的長者的田地有幫手後恢復耕作;白米經過文創包裝後,售價大為提升,農民的生活及收益提升,盈餘也挹注幫助孩子讀書,實現共創、共好的地方創生。

盧克文說,地方創生的底蘊就是從社區營造2.0的概念而來,關鍵是鼓勵及連結社區內的產業、商家及居民能夠彼此互助,共好及共享,也讓社區內特殊的人文、歷史與價值被外界所看見,並創造就業機會及收益運作模式,重要的目標就是「活絡城鎮的閒置空間及扶植在地產業,使社區重現活力與生機」。

白色方塊咖啡工作室文創空間。(受訪者提供)

地方創生要成功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新且足夠的工作機會因地方創生的發動而產生出來」,即便是歷史人文及生態導覽與導遊,都是吸引人才回流機會。若是發動者沒有帶動社區的產業及商家一併共榮,只是到網紅店打完卡就走了,就不算是地方創生。

盧克文舉例,西海岸傳統信仰的宮廟,因為有「藝術包裝宗教」,每年都在遶境時推出文創小物,據他所知都是出自於年輕人的創意,也創造了相當多的工作機會。而週邊的商家包括小吃,也一併雨露均霑,這其實是有心投入地方創生的教會及基督徒可以去思考的。

盧克文再舉他所陪伴的位於中興新村的「大美生活提案所」的青創者蔡佩伶(小p老師)為例。蔡佩伶原本是從事美學教育,她看到原本在省府時代繁華的中興新村,因為凍省,青壯人口大量外移,當地只剩長者。蔡佩伶先在當地很有歷史感的舊建築辦活動,喚回長者對當地的時代記憶,也把他們的後代召聚回鄉聽故事。這些長者會做拿手的紅龜稞等記憶中的好味道,蔡佩伶運用文創及美學,重新將這些舊有的好滋味包裝,也跟在地的暨南大學學生連結合作,後來中興新村就成了文創聚落,現在已從昔日的荒涼頹圮,生機再現。

盧克文參與彰化走跳藝術祭。(受訪者提供)

宣教士馬偕是教會發動地方創生學習典範

盧克文提醒,地方創生的核心是共好、共享及共榮,所以無論是教會還是基督徒發動地方創生,首先一定要先看到地方居民及發展真實迫切要解決的需要,以及所缺乏的動力及資源,然後先給出去。

盧克文說,其實宣教士馬偕就是教會發動地方創生行動的典範,馬偕初來乍到台灣,不是一開始就要居民信教,而是先貼近居民的需要,行走各地去幫民眾看蛀牙,並培養台灣人民學習治療牙齒;看到台灣人民營養不均衡,就從國外引進蔬果種子栽種;看到人民有讀書的需求,就設立學堂。馬偕不但對淡水這個小鎮的興盛有極大的貢獻,也對近代醫療、農業及教育的發展功不可沒。馬偕後來也贏得了很多台灣人民及公部門的尊敬,這其實就是地方創生「共融、共榮及共好」的精神,更是「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參創世記十二章2節)的信仰實踐。

至於教會與基督徒發展及推動地方創生如何與政府合作?盧克文表示,若是有申請及拿到公部門及政府的補助,縱使金額不多,好處是公部門會發文給機關及學校來推廣,但現行的規範都對「融入宗教信仰」的元素諸多限制,與政府合作的缺點就是不能直接談信仰。所以他建議若是以教會為主體要發展或參與地方創生,財源及人力獨立,會是比較好的做法。

相關新聞:

創生.創新 生生不息的力量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