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洪嘉蔚/採訪報導】學齡前教育是孩子初入學校的啟蒙階段,多數孩子都是從幼兒園開始建立團體生活與人際關係,然而在科技發展的快速下,α世代的幼兒園孩子生活型態也開始變得「科技化」。
嘉義縣私立愛迪生幼兒園園長黃鈞頎,有一個正在就讀幼兒園的兒子,與學齡前的α世代孩子相處、教育他們是他的工作,更是他的生活日常。
科技讓孩子更能身歷其境
他在受訪時提到,α世代的孩子都很懂得操作平板和手機,他們在日常娛樂的選擇上,和過去家庭經常需要帶孩子往外跑有很大的不同。
黃鈞頎觀察,α世代學齡前的孩子和過去世代學齡前的孩子,在人際互動上的相處方式,仍有很多相同之處。對於科技工具的使用學習,多是來自於家長,明顯感受到,在家裡使用科技產品的時間,是比過去還多的。
目前幼兒園讓孩子接觸科技,大多是在課堂上的一些有聲書,或老師使用電子白板輔助教學。這些工具在老師適當的控管下,幫助孩子在學習上面更有效率。
黃鈞頎和α世代的孩子相處,會覺得他們就像是個「小大人」,感覺他們明白很多超齡的知識。資訊爆炸的時代來臨,網路內容很容易暴露在人們眼前,現在幼兒園的孩子會看到這些東西,往往是在家長未留意的情況下發生。
現在家長選擇讓孩子用手機「吃飯配卡通」,會發現α世代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們很快就會對一件東西生膩,5至10分鐘的影片還沒有看完3分鐘,就轉到另一支影片。即便是孩子自己喜歡的卡通,也只會看得久一些,但看完後卻又選擇其他的節目。
黃鈞頎認為,幼兒園的孩子因為社交空間有限,對父母就更加依賴,父母使用科技產品的方式,就會對他們造成影響。現在的家長也很喜歡用手機拍照,記錄家中寶貝生活的每個瞬間,所以孩子面對鏡頭的機會變多,也很習慣在鏡頭前展現自己。
從學齡前開始建立自我形象
因此對α世代學齡前孩子的教育,仍較多是在生活品行、習慣養成,以及父母關係和個人價值觀的塑造。
3C若使用不當,造成親子關係疏離,會讓孩子覺得經營關係並不是很重要。所以家長的行為對α世代的孩子來說,會是最直接的影響,他們心中對家長的權柄與形象,也會有錯誤的見解。「若家長沒有意識到親子關係的重要性,等到孩子長大、叛逆期來臨時,就已經來不及了」,黃鈞頎如是說。
α世代家長間經常也會提到「現在的孩子好難教」,不管是教會外或教會內都是常有的問題。黃鈞頎發現,這也是α世代族群的家長,在管教上很大的盲點,覺得他們的孩子講不聽、不順服,天生就是個「小惡魔」,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α世代的孩子更有主觀意識,也很看重原則性;如果父母用錯誤的方式管教小孩,小孩就不順服。他舉例,如果今天家長對孩子的行為或決定沒有原則,孩子就會知道父母說話會顛三倒四,久了孩子便不懂得何謂信任。
α世代因為處在少子化的世代,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很看重、很想呵護的寶貝;但是黃鈞頎提醒,父母也要有原則,而非「盲寵」孩子;他甚至發現,這樣的情況也經常出現在教會的親子之間。
信仰即生活 用實踐陪α世代認識耶穌
「錯誤的教養方式,會成為孩子建立自我形象的阻礙,」黃鈞頎說,尤其對α世代而言,自我形象與價值更被孩子本身看重,往往家長的一句「你怎麼都講不聽?」「已經講幾次了?」這些情緒的語言都會讓孩子感到自卑,最後父母自己也陷入自我控告之中,導致親子關係的疏離。孩子長大後就會更依賴科技工具,而不與父母交談,讓彼此關係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身為基督徒家長,要如何陪伴α世代的孩子認識信仰呢?黃鈞頎表示,學齡前的兒童除了在主日學上的操練,平時在學校學習上,生活的實踐與應用也不斷被重視,因此建立信仰根基,也需從觀察和應用開始。
教養α世代的家長們此時就更需要做好孩子的屬靈榜樣,在日常生活中活出基督的樣式。黃鈞頎說,孩子在學齡前與國小階段,父母幾乎就是他們的全部,加上上帝又是無形的,家長活出上帝公義、信實、良善的形像,未來孩子就更能夠直接把這樣的認知,套用在天父的身上去理解。
「信實」的概念對孩子而言非常抽象,但家長若持守信仰、活出神的樣式,就能更多領受到神的愛,繼而更懂得如何用這份愛去愛自己的孩子。黃鈞頎本身在教會參與了一些兒童牧區的服事,他和教會裡的家長相處時,也看到許多基督徒家長會忽略「活出上帝的樣式」的重要性。這樣對親子來說都非常可惜。「我們既然已經有天父這樣的完美好榜樣在我們面前,就應該要懂得如何去運用。」
如果要讓α世代的孩子更易理解信仰即生活的概念,家長就不能夠當一個在教會與在家庭形象不一的基督徒。兒童信仰教育的方式向來如此。但α世代的孩子更需要親身經歷與看見,因此父母的角色和榜樣就變得更加重要,若父母是一個敬虔的禱告者,也會讓孩子看見禱告的大能。
黃鈞頎鼓勵基督徒父母們在教育α世代時,盡可能讓孩子在生活上的每個時刻,都能一起禱告;像是飯前、睡前、跌倒受傷的時候、需要做出選擇的時候,都是很能讓孩子親自感受信仰的時刻。α世代的孩子的感官感受,比其他世代的孩子來的敏銳,善用這項特質必能對家庭和孩子帶來很多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