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4 基督教論壇報 / 專欄文章

【華神專欄:從神學進入社會】信心與領導力:從腓利門書看今天的領導學(下)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撰文——張宗培(中華福音神學院校牧)

保羅在腓利門書的闡釋以身作則,展示作為一名領袖應有的風範。書中雖然沒有提到「領導」一詞,但從保羅處理腓利門與阿尼西母事件的張力中,為我們今日對領導的研究與應用,帶來至少六個層面的反思:

一、超越「領導」的領導觀
現今討論教牧或教會領導的著作研究,若要從聖經中找尋理論支持,難免會有用經文佐證,反客為主的危險。畢竟「領導學」是一門不到百年的學問;但聖經文獻存在幾千年,雖然內容具有領導的含意,卻是採取完全不同的進路和預設,腓利門書的例子最明顯。

全書沒有使用任何與「領導」相關的詞語,保羅視自己「領袖」的身份(若保羅有此觀念)為不重要,是隨時可以放棄的。他的尊嚴、年齡、使徒地位、老師的身份,在遇到耶穌的十架就必須讓路!保羅可以坦然放棄這些特權,處理兩位比他「資淺」的弟兄的衝突,他心中沒有今天領導學所謂的位置與階層觀念,即需要有某種位置,才能夠產生有正當性的行為與決策。

保羅展示的領導力,是一種在基督裡信心的表現。因為信靠基督,意識到自己不配卻能領受十架的恩典,因此領悟自己與別人在本質上,都是需要基督恩典的人,所以能夠超越世俗的尊卑貴賤,在人際關係中活出真正的平等。這種彈性(flexibility)帶來極大的自由:不需要有位分,也不一定要符合「領袖」那種給人強而有力、果斷剛強的刻板印象,而是能在任何位置上保持謙和低調,仍然發揮影響力。

二、超越個人的領導觀
領袖需要透過與同樣在基督裡,有共同臣服對象的人,一起合作解決問題。「同」是腓利門書一個關鍵字,如「同工」(1、24節)、「同當兵的」(2節)、「同有的信心」(6節)、「同伴」(17節)、「同坐監」(23節)等等。

保羅把衝突放在一個信仰群體中,藉著一種信仰價值合一的氛圍處理問題。保羅強調腓利門是自己的「同伴」,這種價值超越世俗觀念想要加在信徒身上的價值,就如當時的信徒,不再受困於奴隸制度,反而能用十架救贖的眼光,重新定義彼此的關係。

三、超越公義的憐憫
在當時的社會制度脈絡中,作為家主的腓利門可說是受害者,因為奴僕阿尼西母的逃跑,讓他受經濟損失,阿尼西母應當受到懲罰,並賠償腓利門的損失。然而保羅懇求腓利門重新接納阿尼西母,而且願意補償腓利門的損失(18節)。保羅在要求腓利門要承擔阿尼西母帶給他的損失時,自己願意先承擔腓利門的損失。

這是信心所顯出的功效,為基督做的「善事」。保羅沒有針對奴隸制度大聲疾呼,而是以基督耶穌的憐憫,轉化制度界定的人際關係。其實雅各也有類似的教導,雅各書三章13、 18節都強調「善行是以智慧的溫柔顯出、公義是用和平的方法來栽種」。

我們當反思:在面對社會不公義時,基督徒除了要以良知發聲,是否也需要注意表達的手段與態度?

四、超越身份的謙柔
保羅為了福音在信徒生命中的建造,願意放棄個人任何權利,甚至付上代價,因為他看到更高的目的:「他暫時離開你,或者是叫你永遠得著他。」(15節)與要獲得的永恆寶貴關係相比,眼前的損失,無論是逃跑的一個奴隸還是替人償還虧欠,對保羅而言都是微不足道。因此他放下身份、尊嚴、地位,用勸勉的態度,以身作則懇請腓利門接納改變後的阿尼西母,以全新的眼光看待這位奴隸,而且保羅對腓利門的尊重讓讀者相當驚訝:「我本有意將他留下,但不知道你的意思,我就不願意這樣行。」(13-14節)

保羅的身段能夠柔軟,乃因看到「永恆與短暫」、「將來與現今」兩種價值的不相稱。保羅是在基督身上學習到這門功課,腓立比書二章6-8節:「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這裡提醒我們:當教會組織變得大且複雜,是否也不經意使「領袖」變成公司行號的CEO?

五、超越功利的關注
保羅為一個淪為「沒有益處」的人,特別修書一封求情信,教會在編定聖經正典的過程中,也納入此信。需知當時寫信、送信沒有今天方便,必須花時間精力得到書寫工具、邊聽邊抄寫的「代書」,送信還要冒長途跋涉,攔路搶劫之風險。

保羅為阿尼西母個人花費如此大的力氣與資源;上帝保守祂的真理無誤時也花了寶貴的篇幅,保留了這信在新約之中。保羅對一個人、一件事的關注,超過了他立刻能貢獻的果效。對今天講求回報率與績效的文化,是否提醒我們更需要在意人的價值?

六、超越「師傅」的「父親」
保羅視阿尼西母為他所生的兒子(10節),讓大眾聯想到在哥林多前書四章14-16節的話:「我寫這話,不是叫你們羞愧,乃是警戒你們,好像我所親愛的兒女一樣。你們學基督的,師傅雖有一萬,為父的卻是不多,因我在基督耶穌裡用福音生了你們。所以,我求你們效法我。

保羅指出在教會行使領導力的一個關鍵差別,是「師傅」與「父親」。前者原文跟加拉太書三章24節,說律法是我們訓蒙的「師傅」為同一意義,「師傅」是父親把兒女暫時寄託教育的人(當時是一些受過教育的家奴),類似今天的學童保母,只負責接送和一些簡單的照顧,與孩子的關係不是血肉相連的親密與委身,任務達成工作就結束。

然而作父親的,會遠遠超過只把事情做完而已。父親關顧孩子的成長、一生的價值與操守,以及他們會成為怎樣的人。保羅視所建立的教會裡的信徒為自己的孩子,是出自為父的心懷,並且以此定義他對信徒的委身與期盼。保羅提出師傅與父親的差別,是在他鼓勵哥林多信徒效法他的價值:活出一個以基督十字架為中心的生活,就是為了家人,願意放下權利,犧牲自己好處。

屬靈領袖有責任向信徒以為父的心,鼓勵他們過十架的生活,在生活中以捨己彼此相待。保羅視阿尼西母像兒子一般,而且字裡行間充滿殷切,期許腓利門在處置阿尼西母時,能活出背負基督十字架的生活,在在都是以父親的心對待兩人,超越只有事工導向的「師傅」身份。教牧領袖們當思想:在忙碌的教會領導與事奉中,心中是否有留空間培養對同工有為父的心?是否殷切鼓勵他們能活出十架的人生?(全文完)

【相關文章】

【華神專欄:從神學進入社會】信心與領導力:從腓利門書看今天的領導學(上)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