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杰明(Derek Lee)‧譯╱張軍
耶穌自己成了異鄉人
基督徒的呼召和工作必須建立在對聖經的認識和理解上,這決定了當做甚麼樣的工和如何做。我們都是按神形像所造,其實也都是這世上的客旅;耶穌在地上的服事反應了對寄居者的關愛,因此神呼召我們,不論是作為個人還是社會機構,都要關愛窮苦和受壓迫的人,包括因各種因素流離失所的人。盼望此文能與讀者們一起思考,神是如何看待這個群體。
起初,神按祂的形像造人,因此可以認定所有人都是神聖的,有著不容置疑的尊嚴,所以我們也當如此彼此看待。這定義了人之存在的個體和關係屬性,以及生命不能脫離上帝奧祕來理解。無論人的社會或政治地位,首先要從作為神的形像持有者的地位來看待。這個身分不僅決定我們如何看待事工,也決定如何服事。從耶穌的道成肉身和事奉中,正看到了這一點。
基督道成肉身給移民和流離失所者帶來尊嚴和團結。藉著耶穌,神進入人類破碎之地,為要給在永恆迷途中流浪的人,指出回家的路,與神建立完全的關係。神向人的下移,使人向神的上移成為可能。
福音書中充滿了關於遷移和流離失所的敘述。馬太福音2章中,耶穌和家人作為政治難民逃離威脅;約翰福音7章裡,許多人僅僅因為耶穌的出身、籍貫而拒絕祂;路加福音9章58節點出,耶穌在整個傳道過程中,過著顛沛流離、不斷遷徙的生活。
神與人的合一是如此完整,以至於神不是僅僅向異鄉人伸出援手,而是親自成為異鄉人之一。基督與人類的合一,祂的死亡和最終的復活,都宣告了對被擄者的釋放,使他們得到自由。這就是道成肉身的結果―所有人都配得基督,都應得尊嚴、平安和公正。耶穌是真正的人,祂的生活模式是每個人的榜樣,因為神的子民都是地上的寄居者。
從創世記的逃離伊甸園,到啓示錄向被流放的約翰揭示的聖城願景,聖經中充滿了流離失所和遷移的描述。希伯來聖經貫穿始終的,是一個尋找家園的漂泊民族;神的選民不斷被流放到不同的王國和土地上。
神子民這種臨時身分在新約中得到擴展;保羅解釋,我們的主要身分是神的國和神的家的公民,為致力於和好的事工,在異國他鄉作神的使者。即便我們都是世上的寄居者,仍蒙召以愛和同情,款待當中的陌生人。
舊約律法書指出,已「定居」者不得壓迫或利用異鄉人,因為我們其實都是異鄉人。新舊約都提到,神指示選民要歡迎異鄉人成為社區的一分子,建立和平的橋梁,實踐好客之道,讓所有人都有歸屬感和家園感,具體呈現神對窮人和受壓迫者的整體關注。
神如此的關注,召喚我們去看見、服務,為那些被迫遷徙而流離失所,面臨巨大風險的最弱勢人群代言。神向來站在窮人和受壓迫者那邊,祂聽到了「寄居的、寡婦或孤兒」的呼喊;耶穌說忽視「這些人中最小的」―飢餓的、作客旅的、生病的,和在監裡的―就如同忽視基督本人。
流離失所的旅程,無論是出於無奈還是被迫,都使人處於危險之中。神呼籲我們支持、幫助這些人,不僅體現在個人關懷上,也體現在與周圍體系的互動上。我們受召要承認自己參與及受益於不公平、壓迫移民,和造成流離失所的體系。我們也被呼召要心意更新,因著耶穌基督,通過十字架的道路,成為新造的人。基督徒當持著警戒的心態來面對那些會導致流離失所,和推動弱勢人群遷移的制度與政策。正如教會需要認識並解決種族主義、貧困,和軍國主義的挑戰,對於移民和流離失所,也要求我們決心認罪,接受責任,以忠實的生活方式和公眾見證,來促進正義與和平。
難民安置過程的挑戰和需要
提到難民,首先需要明白「難民」的定義。目前尚未有各國都認同的定義,但普遍得到接受的,如聯合國的法律定義,是指那些為逃離戰爭、暴力、衝突、迫害,而穿越國境線的人。關鍵字是迫害。必須有人「追殺」他們,才能被視為難民。
譬如2022俄烏戰爭爆發後,看到大批烏克蘭人跨越邊境逃亡。或是在敘利亞戰爭中流離失所的人,以及在塔利班得勢後的阿富汗人。也有流離失所但無法越過邊境的人,可能不被認為是難民。另有被迫離開家園的人,如在孟加拉,因氣候變化家園被海洋吞沒,以致失去安身之地的人。雖然定義/法律協議意味著各國有義務給這樣的人群權利和利益,總會有人不符合定義而無法得到幫助。
目前可掌握世界難民總數,多是烏克蘭危機之前的統計。因此這些數字可以再加上大約600萬。全世界總共有8,400萬人符合關於難民的法律定義,其中三分之二的難民僅來自五個不同國家。
現在大多數難民不再來自最貧窮,而是經濟情況中等的國家,當中很多人面臨著某種戰爭。而將近90%的難民由西歐、美國、加拿大以外、中等收入國家收容;大多數難民由鄰國或經濟穩定性也不高的國家收容。美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參與程度,相較之下並沒有接納那麼多人;所接納的人中,幾乎一半在18歲以下。
2021年,難民中重新安置或回到母國的人數為12.6萬,不到總數的0.2%。
因難民身分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定義和條件,我更願意用「被迫流離」(forcibly displaced),指出他們所處的情況。難民指的是法律地位,就好像簽證種類,並非描述整個人群的好方法。
美國的難民重新安置過程有三個基本步驟。首先要得到「處理」,看是否有資格獲得難民身分,這往往也是最花時間的一步,通常需要幾年。我遇到過在難民營出生的青少年,一生都是難民。許多被迫流離的人住在由類似國際救援團體或聯合國國際移民組織所協調的某種營地或定居點。這些機構都可辦理第一步的處理。
在美國,機構與國務院合作進行背景調查,看這些人是否想來美國,對於少數被接受的人,還要看是否有任何親屬在美國。難民也必須有組織為他們作擔保。美國政府批准的安置難民組織大約有12個。這些組織需要為難民尋找住所,協助就業,並幫助他們找到與當地社會的連結。能被安置在有某種社區聯繫或社交網絡之處,是最理想的情況。在處理的階段,最大需要是住處。
第二步是前往安置機構。這些往往都是比較大的組織,如國際救援委員會(International Rescue Committee)、天主教慈善機構,和教會世界服務社(Church World Service)。這其中有很多是宗教性的非政府組織(NGO),由當地分支機構負責重新安置。這一步包括安排旅行,和將難民即刻安置到安全有保障的住所。
最後一步是融合,包括幫助難民建立在新社區能蓬勃發展的生活。這其中最大的需求往往是住房和英語課程,語言能力是融入當地生活之必須。很多被迫流離的人在本國受過很高的教育,但被迫逃離時,來不及帶文憑證明,或者曾經學習過的高等院校因戰爭而不復存在。因此迫使很多人不得不從底層開始,從事最低工資的工作。許多孩子也要面對文化衝擊。由此可見,融合過程實在緩慢與艱辛。
擴大餐桌,享受豐盛
提供幫助的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與當地的安置機構聯繫,這些機構熟悉難民處置的過程,也深深了解他們的需要。定期接收當地安置機構的通訊,可以得知需求。例如找到能提供一年免租金公寓或類似協助的人,還有冬衣捐贈協調活動,因為當今大多數難民來自沒有寒冷天氣的國家,需要禦寒衣物。
他們需要有人協助與當地學校系統溝通,也非常需要學習英文的輔導。記得曾為一個來自伊朗的難民家庭上ESL(英文作為第二語言),那個父親的駕照被沒收,但他完全不會英語,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拿回來,也不知道要跟誰聯繫。這就成了我必須弄清楚的事情,並要學習如何跟政府機構打交道。很多機構的官僚作風使得辦事十分困難。相信讀者中不少人有移民經歷,可以體會和政府機構打交道,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提醒讀者當中熱心的人,千萬不要試圖自己去找一個家庭來幫助。請先通過重新安置機構接受培訓。不同的文化背景會有很多不同的習俗,如果不熟悉異文化,很多習以為常的事會被視為不恰當,引起反感。好比在中東文化中,男人和女人永遠不能單獨在一起;對某些文化,用哪隻手握手也是有規矩的。
資助難民方法很多,不過直接提供經濟幫助可能不是一個好主意。錢是一個複雜的東西,建議最好通過安置機構,就可以有更高的透明度。
此外也要注意,第一次來美國的人對很多事情不了解,也不熟悉各種系統,所以他們處於更脆弱的地位。這樣的差異會影響到他們如何看待幫助者,以及兩者的互動關係。
請記得,神沒有區分難民和外國人,我們的思維要超越誰是、誰不是合法難民的模式,之所以要逃離並非有選擇,因為法律定義模糊,這只是一種人為的區別方式。
被迫離開和主動離開的人之間也沒有明確的界線。有人可能因幫派活動而被迫離開,有人可能為要給孩子提供充足的營養,來到異國尋求經濟發展的機會。作為基督徒,不能對其行為進行價值區分,說某些人值得愛,另一些人則不值得愛。
查看舊約諸如禧年和所有的接待客旅之道,就知道無論他們是誰,簽證身分如何,都有受同等對待的權利。不是僅幫助來自某些對美國友好國家的人,而要幫助所有的人,因為這些人都是按神形像創造,他們當中有很多不過是環境的受害者。
甚願基督門徒體貼神關愛流離失所者的心,以實際行動關愛無論是稱為難民、移民,或流離失所者的寄居者、異鄉人。盼望你我擴大餐桌,邀請人入席,一同擘餅,享用神的豐盛。
(英文原文同步刊登在本刊的英文單元)
〔作者簡介〕李杰明(Derek Lee),目前任職於國際救援委員會的Airbel影響力實驗室,這是一個致力於幫面臨人道危機的人們,求生、恢復和重建生活的大型非政府組織。曾在許多不同的國家為不同的非政府和非營利組織工作,包括擔任門諾會中央委員會聯合國辦事處 (Mennonite Central Committee UN Office) 的聯合國代表;作為現金小組技術研究員為天主教救濟會 (Catholic Relief Services) 提供諮詢;支援孟加拉和烏干達被迫流離的人口;與尼泊爾和菲律賓的小型農村社區合作。與妻子 Grace Pyo 現居紐約市。
〔譯者簡介〕張軍,三個孩子的母親,理工科出身卻熱衷於翻譯工作。曾經的homeschooler,滿心期待神帶領進入人生新旅程!
本文取自《神國雜誌》69期:神國鄰舍-外展 KINGDOM NEIGHB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