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7 基督教論壇報 / 專欄文章

【華神專欄:從神學進入社會】為宣教士子女的身心健康打好基礎(下)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焦如品(中華福音神學院教牧輔導助理教授)

相關文章:【華神專欄:從神學進入社會】為宣教士子女的身心健康打好基礎(上)

上一篇談到宣教士子女(簡稱宣子)特有的優勢與挑戰,但較多內容放在他們的挑戰與困難上。這樣的結論似乎讓人洩氣,覺得宣教士為神擺上生命和家庭,到頭來,卻好像神沒有看顧他們的兒女,給兒女這麼辛苦的路……

前篇講到宣教士子女會遇到的問題和掙扎,都是事實。不過也有人認為,現在對宣教士以及宣子的關顧,似乎比較誇大了宣子的問題;過去是忽略,現在卻過度保護與擔憂。

雖有挑戰和辛苦,但也有別人沒有的優勢

三一神學院教授華泰德(Ted Ward)認為,現在把所有宣教士子女童年遭受的創傷、青少年的痛苦或教育的困境,都歸因於宣子身分;然而不是宣子的人,也會出現這些問題。他認為,其實宣子正面的故事比負面的更多,但被報導出來的多是負面,身為宣子帶來的優勢,卻沒有被看見。

而這種負面的宣子印象,造成許多考慮宣教的候選人的焦慮,這種焦慮背後反映了某些扭曲的神學觀,以及對宣教呼召錯誤的認識。他們已經失去過去宣教士衝鋒陷陣的信心,並假設宣教地的教育一定較差;他們似乎需要保證,能給孩子在宣教地如同母國一樣的教育。

華泰德並非輕忽宣教士家庭可能會面對的挑戰,他也強調支持系統,以及對宣教士父母親職訓練的重要性。他的真知灼見是很好的提醒。身為宣子雖然有挑戰和辛苦的一面,但也有別人沒有的優勢。根據相關研究,宣子的確經歷比一般同齡者更多的創傷,但也發現宣子在這些創傷後,都有不錯的復原力,甚至能從中成長。

宣子的自我報告,揭露最困難與最棒經歷

宣子的自我報告似乎也與上述結論相符,結果整體趨於正向。從米凱萊.費尼克斯(Michèle Phoenix)針對幾百名成年宣教士子女進行的問卷結果顯示:60-90%受訪者認為,成年前的宣子生活大致是正面的,他們不會拿此和任何經驗交換。只有5%的受訪者表示,生活是非常困難或有害的。

他們認為身為宣子最困難的部分,是沒有歸屬感、必須常常跟人告別、缺乏持久的友誼,以及面對需要完美或比別人好的期待。身為宣子最棒的部分,是發展出全球性的世界觀、家庭探險、知道自己的家庭使世界更好,認識所交的朋友,以及看見神改變人的生命。

受訪者中,81%仍聲稱是基督徒,而且認為身為宣子幫助其信心成長,其中看見父母活出信心是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自己倚靠神度過困難。影響他們信心的負面因素不一,最主要是要完美的壓力,以及在基督徒圈子看見假冒為善。

那些離開信仰的宣子,多數自述是逐漸離開信仰,只有少數是因某個重大事件或經歷後,決定離開信仰。

自認不同,但能隨環境調整改變

問卷中多數宣子認為,他們的父母大致了解身為宣子是什麼樣子,但也有將近1/3的宣子認為,父母並不了解或沒有想要了解。

多數受訪者自認跟別人不同,但能隨著環境去調整自己。他們認為自己的不同,是源於生活在跨文化環境。絕大多數的人認為,身為宣教士子女是很重要的身分認同。他們覺得跟別人的差異中最棒之處,是很容易跟不同信仰、背景和想法的人建立關係,以及調整自己適應環境的能力

他們渴望與人建立深入的關係,但也有小部分人恐懼深入的關係。跟宣子關係最親近的人,多半是家人和其他的宣子。40%的宣子渴望有歸屬(能與一個群體認同,或被接納),38%認為已經找到,但也有15%已放棄尋找。

一半的宣子可以接受缺乏歸屬感,因為身為宣子讓他們得大於失;但也有小部分人認為,那對自尊和關係有害。

這份宣子的調查跟一般對宣子的了解差不多,但整體傾向正面,值得欣慰。但也要注意,因這是自願性調查,所以代表性值得商榷,那些離開信仰或有較負面經驗的宣子,可能較不會接受調查或不易接觸到。

行前受訓、分享陪伴,讓全家都有參與感

現在的宣教差會針對宣教士家庭的行前訓練,多半都會有對父母與子女的訓練。張江光麗在《陪你同行 與你同工》書中建議訓練必須包括:提供不同情境,讓父母與孩子學習更好的溝通;讓孩子了解即將進入的情況;討論父母對孩子的期望等。

她鼓勵父母要創造「我們是一體」的感覺;讓孩子明白,神是呼召全家,而不只是父母。全家是一個團隊,一起前往宣教地。孩子不是父母呼召之下的犧牲品。

她也提醒父母不要給孩子「宣教士小孩就該如何」的壓力,更不可要求孩子完美。家人要彼此代禱、支持。可讓孩子為傳福音的對象或族群禱告,並視孩子年齡和合宜性,適時地分享事工需要,讓全家都有參與感。但也要小心,避免跟孩子過多抱怨事工的問題和黑暗面。

抵達宣教工場後,盡快建立規律的家庭習慣,例如家庭禮拜、睡前床邊故事和禱告、遊戲、用餐、沐浴、家庭時間等。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你事奉的阻礙、你看重事工過於他們。不要忙到沒有時間陪伴他們。

全家共同參與行前的預備,一起面對改變

威克理夫翻譯會宣教士金克宜,也在同本書提到出發前可做的事,例如:讓孩子參與行前預備,知道將來可能面對的改變。父母在準備期間,盡量用正面態度面對宣教和搬遷;也可計畫「做夢時間」,讓全家人一起來做宣教夢,不論是藉著網路上的資訊,或是請宣教士來分享經驗,但要注意把關。

也要給孩子告別的時間,包括跟人、跟東西或跟地方告別。也可讓孩子選擇要帶走和必須留下或丟棄的東西。父母也要選擇一兩樣能象徵家庭的物件,當那個物件擺放起來時,就能讓孩子覺得「家在這裡」。要記得「家」是家人們在一起之處,而不是某個地方、城市或房子。

陪伴宣教家庭,關顧宣子各方面需要

而教會和宣教機構可以如何關顧宣子?首先從行前的篩選與訓練開始,幫助宣教士家庭看見,並預防將來可能會遇到的問題。若發現宣教候選人並不合適,就要請其慎重考慮是否成行。

宣教士家庭抵達工場後,教會除了關心父母,也需關心孩子適應情形。若出現困難,要與父母一起面對,找出解決之道。安排宣教士回國述職,也要考慮孩子各方面需要。當宣子出現特殊狀況,不論是心理健康或其他適應困難,要幫忙安排專業協助。

華人宣教在關顧宣教士子女的事上,還有漫長的路要走。在陪伴關顧時,一方面可以幫助宣子接受他們的困難,鼓勵他們看見身為宣子的優勢,同時也能向主禱告,讓宣子形成最重要的身分認同──知道自己是神的孩子

(全文完)

焦如品

中華福音神學院教牧輔導助理教授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