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30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內心困頓 心理假只是治標不治本 大專團契申永順教授:從上帝眼光看自己的尊貴價值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李容珍 追蹤
建立自身與上帝的關係,並且經歷神的恩典。(Photo by Redd F on Unsplash)

【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設有心理健康假的大學,已經有十多所,似乎也漸成為風潮。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有「假」舒緩嗎?還有其他積極的管道協助他們嗎?

在迦南會北部大專團契擔任大學生輔導達二十多年,目前任教於馬偕醫學院,並曾擔任學務長達8年的申永順教授受訪時表示,心理健康假可以視為學校對學生身心適應更周全的照顧,也是學生應該需要被關心的面向,同學們應該珍惜,並在信任的基礎上善加利用,而不應做為翹課的藉口。

心理假治標 要建立與上帝的親密關係

根據衛福部6月公布的「2022年國人死因統計」,15到24歲的死因,自殺為第二名,比2021年增加12.3%。年輕人和學生自殺率上升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涉及社會、家庭和個人等許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但親友的情感支持以及醫療團隊即早介入,都相當重要。心理健康假的確也可以暫時讓他們的心理「適時的喘息」。

申永順教授(翻攝自申永順臉書)

申教授表示,心理健康假只是暫時治標,關鍵是要能透過適當的輔導與治療,化解內心困頓的癥結。

如果低潮者是基督徒,應該幫助他們與上帝建立正確及親密的關係,讓他們在有困難的時候,用自己真實的情感或情緒和跟上帝訴說,且對上帝有正確的認識,透過讀經、禱告,用神的話來應用在自己生活的困難,且經歷上帝的恩典和能力。

不適應人際互動容易受挫

陪伴在旁的基督徒,也可以分享自身經驗,同理、了解他們;最重要的是「解開他們內心最糾結的點」,在信任的基礎上,對方才願意說出心中的感受與困難。

申教授也坦言,以他二十多年來在學校接觸學生的輔導經驗發現,學生心理健康有需要關心者的比例,有越來越高的趨勢。主要是網路化,造成人際關係的互動降低、社會疏離感增高;還有父母過高的期待、親子互動不良,以及社會價值觀偏差、自我形象低落等因素,加上少子化,與他人之間的互動分享和溝通的機會降低很多。當他們來到學校,就不容易適應,也不知道如何與他人互動,遇到挫折就會憂鬱和恐慌。

身心健康容易出問題,主要是沒有接納自己。(Photo by JESHOOTS.COM on Unsplash)

他也提到,由於社會M型化,讓資源少的孩子承擔更多的壓力,特別是台灣近些年來,經濟環境沒有很大的改變,很多人薪水沒有增加,房子也買不起,年輕人會寧願當躺平族,以致於失去奮鬥的目標。

他在學校接觸少數高關懷學生,有部分會因自我要求非常高,在生活低潮時會有自傷或表達自殺意圖,幸好學校心理諮商中心的心理諮商師們幫助同學化險為夷。

申教授鼓勵同學放下心理顧慮,有需要時主動申請諮商輔導;不要覺得求助心理諮商是件丟臉的事而錯失寶貴的輔導資源。

學生有狀況會在臉書貼出負面訊息

申教授表示,學生通常有狀況,會在臉書貼出非常負面的訊息,同學看到都會向老師反映,老師就會告訴學務處,學務處便會鼓勵同學,尋求心理諮商師的協助。

他也提到,學校有一個高關懷的同心圓輔導機制,第一圈是同學的室友或最接近對方的人;第二圈是導師和心理諮商師和學務處人員;第三圈才是精神科醫師。如果同學晚上沒有回來宿舍,或是發現他情緒不太對,室友會先通知導師尋求協助,這是在學生全員住校的馬偕醫學院,在學生生活照顧上的優點。但在一般大學,學生如果升上大二住外面,就很難有此保護的機制。

從心裡先接納自己 看見自己價值

申教授認為,大學生的身心問題,主要是沒有從心裡去接納自己;從信仰上來看,就是不知道上帝愛自己,不了解自己身分的尊貴和價值,所以會拿外面世界的價值觀衡量自己。譬如說以自己的身材、長相、就讀科系好不好,或是自身的地位等等,來判斷自我的價值。少部分女生還認為一定要有男朋友,才是被愛、有價值的;男生被女友拋棄,就覺得很受傷或憤怒,甚至會做出傷害對方及自己的不當行為。

他說,若我們有健康正面的自我形象,就不會受外界或他人的影響。即使身心狀況不佳,不論是先天遺傳或是後天影響,也要能勇敢面對,不要諱疾忌醫,可以及時求助學校、教會等各種輔導和醫院的資源。

相關新聞:從茫然躺平到站立 如何幫助年輕世代心靈健康?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