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0 基督教論壇報 / 社論言論

【社論】寫給生命邊緣的守護者─醫師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編採 追蹤

【本報主筆】因著「留下來和我一起努力」這句話,眼科醫師鄭立智長年投入國境之南,改善了素有「瞎子村」之稱的恆春的醫療水準。現已高齡71歲的鄭醫師,仍然在第一線醫療服務當地民眾,也是日前獲頒2021年醫療奉獻獎的得主之一。

當年的恆春因著醫療資源缺乏,加上青壯年人口外流等種種因素,老年人與兒童常見的眼疾,往往得不到妥善與即時照顧。鄭醫師追隨醫療前輩的腳步留在偏鄉服務,走遍恆春醫療宣教廿四個年頭,他的恆心與付出堪為年輕一輩的楷模。

期待新血投入醫療工作
醫師節將屆,在各界感謝醫師們長期守護國人健康的同時,我們也需要關心未來投入醫療工作的人才養成。現今的學子習醫的理由,不外乎學習成就感、滿足對生命科學的好奇、較高的社會及經濟地位、工作的獨立性、服務人群等等。

2018年印度醫師戈埃爾(Sonu Goel)整合了不同國家的研究,發現高收入國家學子的習醫理由,主要是基於對科學的興趣、靈活的時間運用、工作獨立性等;中上收入國家則會受到家庭態度、好工作、受尊重的地位等因素影響;而中低收入國家的習醫理由,則混合了人道主義、社會因素、個人野心、金錢激勵種種原因。

整體而言,習醫對於自己,是智力、道德、興趣的結合;而對他人來說,一位好的醫師,必是集合智慧、關懷、奉獻於一身。

現實與倫理考驗行醫熱情
然而,真正進入臨床醫學工作之後,除了驗證多年習醫的成效之外,同時會面對許多現實層面、非關「醫療」或「疾病」的問題。

有一些是「社會問題」使然,例如年老失依的孤獨長者,病癒出院之後,可能因缺乏適當的照料,導致營養失衡而再次入院;缺乏支持系統的弱勢族群或精神疾病患者,則可能由於未按時服藥,造成病症再度惡化。其他諸如:經濟因素、生活習慣不佳、酒癮、藥物濫用等問題,都超過了醫療體系所能承載的範疇。要改變長年養成的生活惡習,也非醫護人員苦口婆心的勸告,就能立竿見影的達到成效。

另一方面,行醫愈久就愈能體會現代醫療的極限,包括:癌症末期、器官衰竭、脊髓損傷、腦死狀態等,目前的醫療科技,似乎也只能延後死亡的發生,卻相對需付出龐大的代價;「器官移植」與「組織再生」這類不斷進步的科技,的確可以更有效的延長壽命,卻同時衍伸出更複雜的倫理議題。凡此種種,都在考驗著醫師的理念,並磨耗行醫的熱情。

話雖如此,回想經過多年的學習與訓練取得醫師執照的時刻,以及辛勤的研究獲得國際學術期刊認可之時;或者是歷經日以繼夜的臨床訓練,最終得以晉升;還是在醫療會議發表研究成果,侃侃而談又對答如流的剎那。這些辛勤耕耘之後獲得的光榮,世上少有可與之比擬的時刻。

還有透過熟練的急救步驟,第一次將心臟驟停的病人從瀕死狀態中拉回,那個充滿興奮、緊張、成就感的瞬間,相信是許多醫護人員的共通經驗。更不必說病人與家屬,在疾病痊癒之時由衷的感謝;甚至癌末死者的家屬,回頭感謝醫護的陪伴與付出。許許多多的辛苦、汗水、無奈、眼淚,那一刻都顯得無足輕重了。

挽救按上帝形像創造的生命
「人」是按照上帝的形像所創造的,「醫師」更可以說是參與醫治人、挽救生命、陪伴痛苦、研發創新的特殊行業。醫師的工作是救死扶傷也是榮耀的,可以幫助有著上帝形像的人們,雖然因為罪惡與病痛的扭曲,許多的病人其實混雜著身體、情感、心靈的病症,又交織著個人、家庭、工作、社會等種種困境。即使醫護人員能做的有限,卻能夠提供適切的資訊、症狀的緩解、即時的陪伴。

如同最近熱播的醫療日劇《TOKYO MER東京救難英雄》中,面對同僚質問「如果能只追求真理就好,不過現實沒有這麼簡單。」主角喜多見醫師僅僅回答:「我還不想放棄」,或許就道盡了許多人習醫的初衷了。

於此團隊醫療的時代,劇中醫療儀器工程師德丸元一說:「拯救生命的人,不只是醫生和護理師」,也教我們體認,面對新時代的挑戰,需要更多有見識的人、肯犧牲的人,以新的眼光、謙卑的態度、願意合作的心,服事新的世代。願主帶領更多的新血,成為當中的一員。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