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種青年上大學就離開信仰 父母和教會該怎麼辦?
檢舉
聽到這句話如遭炸彈威力的衝擊之後,我們想知道究竟是什麼改變了?眼前這個從小在教會長大、在教會中很活躍的學生是怎麼了?畢竟,他們過去都曾融入青少年團契。但令人難過的是,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大約有50%的學生,在高中畢業離家讀大學後,就脫離他們的信仰。
作家喬納森‧莫羅(Jonathan Morrow)著有《歡迎上大學》(Welcome to College)等書,經常幫助學生建立堅定持久的基督信仰。他表示,雖然學生最終會選擇他們要跟隨的對象,但我們可以做許多事情來扭轉現今趨勢。喬納森也從這些年來他對高中和大學生的信仰狀態研究,指出有以下三種類型的學生,在離家讀大學之後容易離開教會、脫離信仰:
1.基督信仰相對主義者
第一種類型就像珍妮佛,她在一個基督教家庭中長大,經常去教會。隨著時間過去,她逐漸發現,她生活中有許多朋友和年長的基督徒常「說一套做一套」。對一些人來說,基督教似乎在星期日的那兩小時顯得特別重要,然後在一週的其他時間裡漸漸褪色。
珍妮佛逐漸覺得,她之所以相信基督教,是因為她生長在基督教的家庭環境,信仰是她個人的事。隨著年齡增加,信仰就躲藏在她私密的舒適圈,變成無聲的信仰,她也從不評論別人的信仰。
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基督信仰對她就失去了力量和活力,因為真實的基督信仰是會帶來公眾的影響力。珍妮佛不會冒險告訴朋友關於耶穌的事,而她也不會在日常的選擇中,在面對道德的抉擇時逆流而上。
「基督信仰相對主義者」在信仰的道路上,內在已逐漸脫離真實的基督教。然而於外在,仍看得到她身為基督徒的標籤,她認為信仰是私人的事。
2.漂泊者
第二種類型「漂泊者」就像史蒂文,他也是在一個基督教家庭長大,從小穩定參加教會的聚會。但漸漸地,他開始對信仰產生一些問題和疑惑,像是:「上帝是真的存在嗎?」、「我怎麼知道上帝真的愛我?」、「科學和進化論是否取代上帝的工作?」、「如果神真的是善良有能力的,為什麼允許世界上有這麼多的邪惡和痛苦?」等疑問。
但當他詢問周圍的基督徒,很快地就感覺到:在教會所謂「屬靈」的基督徒都不會問這類的問題,因有這些疑惑代表你缺乏信心。所以史蒂文只好隱藏內心的疑問、懷疑和不安全感。他覺得自己來到一個不再相信的地方,覺得來教會沒什麼意義了,然而他仍假裝相信,為了讓家人和青年牧師高興。
史蒂文童年的信仰已無法支撐他進入下一階段的信仰生活,他現階段的信仰需要更進深,已無法只停留在著色本和聖經故事。他的信仰在高中持續漂泊,直到進入大學、新的生活群體,有另一種自由,他就會感覺到一種失落和解脫混合的滋味,他不必再假裝了。
3.不信服
第三種類型是像喬伊,他也和珍妮佛與史蒂文一樣,從小在教會長大。隨著年齡增加,他也同樣對信仰產生疑問與掙扎,得到的回應也是基督徒不該有這些疑惑,是他自己不夠屬靈,要更努力、更有信心,但事實上,這樣的想法無法解決問題。
隨著時光流逝,喬伊覺得沮喪和孤立感更加強烈,他選擇離開教會的基督徒朋友圈。
喬伊正經歷一場信仰危機,他想著:「你知道嗎?我再也不相信了,這不值得信,我不認為這信仰是真實的」。他跟史蒂文不一樣,他選擇不再假裝,喬伊開始公開挑戰他的父母、學校和教會的朋友,以及社交媒體。對他而言,上大學讓他有一個新的開始,可以做自己,不再受限於基督教。
對於像喬伊這樣的學生來說, 信仰危機有時會與重大創傷、失落、挫折、父母離異,關係疏離等催化事件同時發生。
追求第四種方式:所有權
其實, 以上這三類常見情況是可以改變的。神呼召學生以及我們每一位來跟從祂,將我們的文化融入那改變生命的信息;尤其在青少年這段成長過程中,能擁有自己的信仰,這能幫助他們一輩子活出信仰。
沒有挑戰就沒有成長。當學生們在教會裡長大時,他們也需要來自真實世界的考驗,來挑戰他們的信仰。我們不應一味要他們更努力相信就好,那是一種盲目的相信。學生們需要更健全的世界觀來解釋他們的經歷,更多理解周圍世界,並將信仰所有權從父母和教會身上,轉移到自己身上。
他們需要確信基督教是真實的,而建立持久的信念,意味著你了解你的信仰,為什麼相信、以及如何實現它。
讓我們不要灰心,追求這第四種方式,相信學生們能處理得比我們想像得更好。基督教不是給大人的童話故事,而是真實存在的,我們要確實讓下一代知道。(資料來源:crosswal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