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後直播展望教會未來十年】基研智庫連結教會 盼建立有品質基督徒生活價值觀
檢舉
不約而同的是,今年剛結束的牧者國是論壇,就有年輕牧者提出教會界需要有時代性的智庫,好幫助教會回應需要及各樣議題。
農曆過年前,基研智庫理事長林鴻信老師受訪分享智庫2019年的規劃,也再次說明智庫與教會的配搭關係,盼望幫助台灣及華人基督徒「活出上帝形像」,建立有品質的基督徒生活價值觀。
以下為訪談重點:
教會的方向是什麼
記者問:基研智庫的異象為何?跟神學院有何不同?智庫期待如何回應需要?
林鴻信答:成立智庫是全新的探險、摸索,現在走的方向,以前好像沒有人走過。台灣已有一些基督教相關智庫(做觀察、統計),而基研智庫比較希望思考一些最基本的信仰價值觀問題,非常重要的還是「神學」。而神學其中一點要扮演的功能是連結各學科跟基督徒,藉著基本的生活價值觀做連結。
神學院被賦予太多責任是教會未來傳道人、所需人才的訓練場所,這裡說的教會是體制的教會;而智庫是為著信仰告白中的唯一「教會」,希望能夠扮演華人教會一個類似「頭腦」的機制。
從事神學教育29年來,深刻感受到神學院的老師幾乎把所有時間用在神學生的生命與神學裝備,沒有多餘空間去思考教會面對生活變遷當中,基督徒應該要建立、落實的基本生活價值觀,這方面的思考很難建立。
尤其教會或神學院,在「研發」這方面仍然很弱。任何企業或組織,一定要有一些人做研發、研究,好展望未來、檢視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能提前做預備,這個機制目前在教會仍不足。因為教會忙著各種事工,而神學院忙著教育教會所需要的工人。
基研智庫是比研發的眼界再往上一些,因為所有研發都有它特定服務的對象,譬如企業研發是為了讓企業再發展,但智庫想要追求的是一個「整體教會」的概念。比如在這個世代,是不是要有一些人去想想目前台灣教會的優點在哪裡?缺點在哪裡?有哪些基督徒應該有的基本生活價值觀,是我們並沒有完全活出來,或者忽略了?
教會界很重實際或實用(主義),也很有活動力,像傳福音、辦聚會,這些都不是大問題,但真正的問題是我們的「方向」是什麼?還有我們「教會生活的品質」如何?這些大概是忙著要傳福音、發展的教會,會沒有時間去想。
追求活出上帝的形像
問:智庫今年有何規劃?
答:今年二月25日起每週一將開兩個智庫講堂(各7次),一個是牧者同工班(閱讀奧古斯丁《上帝之城》,浸神譚國才老師帶領),另一個是一般信徒的睿智讀書班(閱讀莫特曼《盼望神學》,林鴻信老師帶領)。
今年規劃的總主題為「人是上帝的形像」。人是按照上帝的形像被造,這個主題要落實到教會生活,需看見人身上有一些很特別的「上帝的尊貴特質」,但現實中的人類不一定常常活出上帝的形像,就應當要追求活出上帝的形像。
我的老師莫特曼(Jurgen Moltmann)對此加上一種了解:上帝造男造女,上帝造的是多數,所以上帝按照祂的形像造人,意味著上帝的形像也可能是一種「群體性」的表現。比如基督徒的教會生活,大部分教會都很看重「量」,但同時是不是也看重「質」?整個信仰群體才能活出上帝的形像。
另外,智庫於過年後二月13日晚上7點半舉行一場直播,類似民間的新春團拜,智庫的想法是「展望未來」的座談,將有9位與談人(5位神學院老師、4位牧者)在年初時跟教會談談「2020-2030未來十年的教會」,希望教會可以一起思考往哪個方向來努力。期待這成為一個慣例,每年都能與教會談話,教會都會做週年慶好回顧過去,但展望未來這塊相對更重要。
頭腦做連結與回應
問:智庫期待跟教會怎麼配搭?能否再次說明智庫如何扮演「頭腦」的角色?
答:智庫不是要追求成為一個「多數」,而是幫助各教會內對閱讀、思想、探討有興趣及恩賜的信徒,「思考」的恩賜可以被開發出來。不是追求量,而是一個恩賜的開發。
「頭腦」有一個重要功能有時會被忽略,頭腦事實上在做「連結」,身體感官觸覺碰到什麼都會送到頭腦,協調不同的感覺之後要做一個判斷,然後回應動作。因此,連結是非常重要的,智庫去年底跟幸福小組楊錫儒牧師有對話,對話就是連結的開始。在教會常可看到不同恩賜的人,似乎彼此位置滿遠的,很遠又沒有對話的情況下,難免會有誤會。因不了解對方在想什麼,教會的力量就無法開發。
今年智庫還有三場圓桌論壇。第一場是怎麼看「美」,就跟基督徒的眼光、品味及生活質量有關。我們不能忘掉創造這麼美麗大自然的上帝,祂的眼光跟品味就是人類要學習的對象。
比如馬偕博士創立牛津學堂,特別將校園整理的很美,目的要人進到校園就感受到創造宇宙萬物之美的上帝;西方很多神學家都在談美,像美國第一次屬靈大復興最重要的神學家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神學裡充滿對美的追求。愛德華茲是一位奮興培靈講員,卻那麼重視美,對華人基督徒來講反而是不可思議。
第二場是配合華神周學信老師多年的努力,暫定為「開到水深之處的靈修」。希望靈修不是追求一種奇妙的感覺,而是跟聖經、聖靈的帶領有更深的結合,是一種帶著神學反思深度的靈修;不是被音樂、情調感動,而是被真理的深度感動。
第三場定位為「啟蒙理性、觸動感性的講道」。看到目前講道有的偏感性,有很多見證或敬拜讚美帶進講道,但真理的深度比較淺,重複性很快就出來;另外有一些傳統的講道,講道有較深的經文解釋,卻不帶感性硬梆梆,但沒有人會被教條理論感動。難道理性、感性兩個不能結合嗎?要怎麼做?
教會作為教育信徒的中心,供應信徒成長,也需要不斷跟著時代更新成長,這是一個期待。
開發教會內動頭腦的人才
問:您對目前教會生活品質有何提醒?以及如何為智庫代禱?
答:看到有些教會急切的帶領人信主,然後急切的把人差出去傳福音,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造就跟供應,很快這樣的生活方式是無止盡的循環。我認識一些同工,所屬的教會非常用心、用力的動員,看起來發展成果非常可觀的背後,是許多同工已經精疲力竭。這還不是身體的消耗而已,而是已經開始「沒有東西」了,就是舊的東西不斷的重複(機械性)。這個現象看起來不太健康,就難帶出「更新人的力量」。
智庫希望跟著教會一起開發教會內可以動頭腦的人才,若沒有充分開發非常可惜。求上帝把這一塊充實起來,成為台灣教會甚至華人教會的特色──教會頭腦有在發揮思考的功能。也請為智庫的人才加入及經費關心代禱。
詳情可上基研智庫臉書查詢:https://www.facebook.com/CSTTNET/。
相關新聞
幸福是什麼? 智庫與幸福小組跨界對話
明年退休 林鴻信:結束就是開始、看見年輕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