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聖經以東王國!不是神話,乃是事實
檢舉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以斯拉·本·約瑟夫(Ezra Ben-Yosef)教授與美國加州大學湯姆·利未(Tom Levy)教授合作發表的研究指出,以東王國一如聖經所描述,是一個在西元前11、12世紀,屹立於阿拉瓦沙漠(Arava Desert)的繁榮社會,其崛起時間比過去認為的西元前八世紀晚期更早。
與聖經描述一致
本·約瑟夫教授表示:「我們使用技術演進來替代社會進程後,即可辨識並描繪出以東王國的崛起。此研究結果也證實,以東王國出現的年代不但比過去認知的更早,並且與聖經上的描述一致。」
此研究結果已發表於科學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研究顯示該王國的財富應該是奠基於先進的煉銅網絡,銅也是當時該地最有價值的資源。因銅金屬在古代可用於製造武器與工具,且煉銅是一門異常複雜的技術。
本·約瑟夫教授向《耶路撒冷郵報》(The Jerusalem Post)表示,基本上煉銅技術在古代算是高科技。本次採用的研究方法為中斷均衡模型(punctuated equilibrium model),該研究小組分析了約旦和以色列地區的古代銅礦裡的發現物後,建立了一張屆於西元前800-1300年間的煉銅產量變化的大事紀。該調查發現,阿拉瓦地區的銅礦中所發現的熔渣(冶鍊的廢料)裡的含銅量遽減,意謂該處的煉銅製程是更有效率也更精實的。
法老入侵增進銅產量和貿易量
研究小組認為,高效的煉銅製程應歸功於埃及法老舍順克一世(Pharaoh Shoshenq I)(聖經中的「示撒(Shishak)」)。他在西元前10世紀時,軍事入侵了耶路撒冷。研究人員認為,法老入侵的結果不是帶來破壞,反而為銅金屬的產量與貿易帶來「技術面的突飛猛進」。
本·約瑟夫教授表示:「我們發現從約旦的費南( Faynan)到以色列的提姆納(Timna)一帶,佔地約兩千平方公里的地區,在西元前十世紀下半葉的熔渣突然標準化了。這表示該區域的煉銅業效率提高。當時的以東人已發展出精準的工作規範,所以能以最低的能源投入,生產大量的銅金屬。不過,埃及當時國力較弱,不太可能控制銅貿易,令煉銅產業得以維持其在地企業的形式。然而,當時埃及是主要是進口商,所以對於精實該地區的煉銅效率很有興趣。」
本·約瑟夫教授指出:「我們的新發現與許多考古學家的觀點相悖,他們認為阿拉瓦地區的人口是由鬆散的部落組織而成。但唯有中央集權與階層的政體才能創造出該地區繁榮的煉銅業,因此很可能是聖經所描述的以東王國。在以東人於高原上建立首都前,雖是遊牧民族,但仍是組織複雜且有序的王國。他們並未建立村莊或城市,但有墓地與冶金場。後來他們才落腳於高原上的城市,並沿著貿易路線定居。」
以東人是以掃的後裔
舊約中提到以東之處過百,包括詩篇第六十篇:「摩押是我的洗腳盆;我要向以東拋鞋。」創世記則描述以東人為雅各的雙胞胎哥哥以掃的後裔。以掃為了一碗紅豆湯,把長子的名分賣給了雅各。據說以掃誕生時全身通紅,而在希伯來文中,以東(edom)的意思正是紅色,因此以掃的後裔才會被稱為是以東人。
多年來,許多學者都懷疑以東人的存在,多半視其在聖經中的描述為虛構的。即便近年聖經考古學屢有進展,包括印證了聖經對非利士人的描述、巴比倫人毀滅耶路撒冷等等,但學術界對於聖經的質疑態度依舊。其中一個原因是,多數考古學家與社會學家把猶太與基督教信仰和其他宗教一視同仁,忽略了歷史細節是聖經信仰的關鍵核心。
聖經記載的是人類真實歷史上發生的事件,而事件的主角就是上帝。既然上帝參與了人類的歷史事件,那麼在地上發現上帝活動的證據,也不足為奇了。(資料來源:jpost、Christian Headl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