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8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從COVID-19看民主治理】陳敦源:防疫下半場面對麻煩經濟問題 不能輕忽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李容珍 追蹤
【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不要讓上半場的成就,成為下半場的絆腳石!」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陳敦源於23日在台大舉辦的醫療管理與政策論壇中分享「從COVID-19看民主治理」時表示,台灣在防疫工作或許在上半場前三局打得不錯,而且一直贏球,台灣也一直對外宣傳並告訴民眾「我們做得多好」,但是很多醫療專家都提醒「疫情沒有結束」,下半場是否持續打贏還不知道,因為現今還沒有疫苗,台灣絕大多數的人是沒有抗體。而且面對未來經濟發展和社會需要,需要的專業管理比防疫更為複雜麻煩,我們更要提高警覺,不能輕忽。

他提到,這次台灣幸運的是,在一月11日總統大選後才發生疫情。經過一番政治攪動,小英總統還有一段長時間執政,比較沒有政治上的風險意識,所以台灣可以為了防疫,專心在做專業的轉換,由「陳時中」主導。

但是反觀美國,因為現在剛好準備十一月3日的總統大選,不但內部防疫作法混亂看法不一致,川普總統也擔心防疫做不好影響選舉,所以,一方面為美國疫情大流行罵中國無能,在國內也和很多專家鬧不合,頻搶麥克風。川普認為若沒有在疫情中展現領導力,十一月要選上總統就很困難。
陳敦源教授(陳敦源臉書)

陳敦源教授(陳敦源臉書)



民主治理三框架:政治、民主、法律
他在會中談到民主治理,簡單定義是指政策領導人在一個具有可能性世界中,面對多元中心體系下搜尋可行的計畫來達成目的。學者Dr. David Rosenbloom提到,我們理解民主治理的三角框架:政治、民主、法律。

民主政治有防疫優勢嗎?陳敦源提到,目前防疫的「資訊不對稱」 (information asymmetry)有三種情況:

其一、機密性資訊:整個實情含有國防機密的成分,政府制度本來就在追求資訊不對稱;其二、不確定資訊:技術本身的不確定性與執行框架的落差,導致疫情資訊收集不易或是扭曲;其三,組織課責資訊:防疫制度所產生個人或是組織隱匿資訊的誘因,導致資訊收集不易。

在這些不對稱情況下,要用甚麼制度解決?陳敦源說明,資訊隱瞞不論是在民主或非民主國家都常發生的情況,因為只要有領導統御和績效管理,都會有資訊操控或隱匿的問題。但就這次疫情來說,不論中國初期的隱瞞或川普早期忽視疫情警告,最後仍然大爆發,面對事後的驗證也是很無情的,因為政府只能暫時掩蓋一段時候,疫情爆發後誰都控制不住。

疫情要不要報?他說,會有兩種錯誤的情況是,第一線防疫專家提出警告後,最後沒有爆發;另一種情況是,隱匿疫情最後變成大爆發。政府寧願防範發生後者的錯誤,要求統統都報,相信有發生疫情,也不懲罰報的人。因此在疫情不好時,政府不能當成績效管理、懲罰的工具,否則很容易早期發生隱匿的狀況。

台灣通過17年來防疫演習的驗收
陳敦源表示,在管理上,台灣17年前從SARS學到經驗後,改善了醫療體系,包括戴口罩、勤洗手、酒精消毒,以及防疫物資的預備,甚至發燒站的設立,還有隔絕感染者得傳染,都在當初設計的做法。這次疫情是台灣防疫工作累積17年來的驗收,通過了驗收,也證明從SARS學到而改善的經驗是有效的。

但是,管理無法終結的是,疫情不是地震天災,過去就結束了,只要疫苗尚未發展出來,疫情仍然存在。

他說,防疫奏效主要是把國境封起來。但是,台灣不可能一直封鎖,台灣多年來受惠於國際化、全球化,才能生存,封太久對經濟是很大的打擊。所以上半場公衛專業做得好,下半場不只是公衛,還有經濟發展和社會福利。

所以「專業的轉換」在下半場也很重要,因為狀況已經改變。另外,擴大經濟紓困申請,若不分辨與「振興經濟方案」有何不同?急著做,會變很混亂。
管理上,當政府一直大力宣傳「台灣大力推銷防疫成效,是否會讓民眾完全卸下心防?」這可能帶來危險。法律上,「法制面的完善,尤其在政府處理緊急危難的事情更要做好!」

「別浪費危機」提出後疫情民主治理
陳敦源引用邱吉爾的話說:「別浪費危機!」後疫情時代,成為有智慧、電子化的政府,要深思「如何連接政府、大眾與專家的協力?」「如何提升資料的預應性?」「如何確保政府營運不中斷?」

他倡議建構全通路的數位參與、提高全民參與智慧質量、建立預測性資料體系、建構智慧工作場域、推進異地遠距工作等,讓社會和政府面對未來危機,也能禁得住打擊。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