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問題的請舉手!TFT年度特展從教育問題看社會議題
檢舉
從社會共同體理解被害者心理
TFT創辦人劉安婷受訪時說,這些年來加入教育團隊的人愈來愈多,眼看對教育有負擔的人能被培育及興起,勇敢走進偏鄉為孩子們帶來教育改變的機會,為此她特別感恩。她期許TFT平台能成為陪伴的角色,從教師計劃陪伴受訓老師,到老師也能轉變成為孩子學習成長的陪伴者,為台灣教育盡一份力!
今年大會在對談環節也特別邀請了近期備受關注的社會議題影集、電影及書籍的重要相關創作者前來與大眾交流。例如第二天下午的「無助之聲」對談時間,就邀請瀚草影視創辦人暨《誰是被害者》總監製曾瀚賢、《廢墟少年》作者簡永達及《走過愛的蠻荒》作者暨TFT校友文國士,從不同角度探索教育及社會議題。
《誰是被害者》總監製曾瀚賢指出,這部影集並非表面所定位的懸疑及刑偵戲劇,更大的訴求是將社會的真實樣貌呈現出來,引導觀眾能更深層看見社會中那群不被了解和在環境所逼下,想要放棄的人的內心世界。
曾瀚賢說,很多時候,我們只能從新聞媒體看見案件的發生,卻沒辦法先看見背後那群想要透過犯罪行為或自殺遺言來表達自己的人。「某種程度上,犯罪行為也是在呈現社會的樣貌。」他說,或許許多事情發生的背後反映出在某種社會議題或因素下,讓這群無法發聲的人找不到更好的方式來提出幫助或需要。
從安置機構孩子揭開社會真實面
曾瀚賢表示,《誰是被害者》在最終的故事設計已經不是在尋找「兇手」而是「受害者」。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有處在被害者角色的時候,期盼透過劇中的人物設定幫助觀眾去理解及同理被害者的心理。
曾瀚賢說,在現今這個資訊爆炸時代,很多事情被放大評論,但卻沒有人看見彼此在「相互影響」這件事情。或許當我們真正意識到,彼此都是「社會共同體」時,可以讓這些無法發聲或想放棄的人做出不一樣的行動。
曾以記者身分深度探討安置機構議題,後來寫下了《廢墟少年》這本書的簡永達回憶,當初在採訪過程中,他真實接觸了社會中那群無法發聲的孩子。他坦言,在他與主編提出這個議題時,其實雙方都有些擔憂最終會生產出一篇「冷門文章」,無法引起社會的共鳴。
後來,他找到了過去很少新聞媒體探討的切入點,就是「孩子在安置機構的生活」,於是他與團隊開始帶著好奇心,融入被送入安置機構少年們的生活圈。簡永達發現這些孩子的無助及面臨的問題,並不是被送入安之機構就能解決。
由於全台的安置機構床位有限,每年有將近幾千名孩子都在等待被安置及收留,但又有許多孩子在未成年時期就得被迫離開安置機構。「當這群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唯一可以尋求幫助的人,就是另一群志同道合的同溫層。」所以,很多時候不是他們選擇走「歪路」而是沒有人告訴他,還有另一條路。
本身走過破碎童年及叛逆期的文國才,如今他全心投入教育領域在安置機構工作,陪伴那些以過往自身經歷相似的少年,以老師的身分來愛及同理這群孩子。對他而言,能成為缺愛少年的老師,不僅是他幫助了這些孩子,在過程中,這些孩子也成為了他的老師。
「這些孩子也都是社會上的一份子,當我們先解決教育問題,帶來得的將會是更大的社會改變。」文國才也非常認同TFT的理念,期盼台灣的孩子,無論出身或生活環境如何,都應該擁有優質的教育和自我發展的機會,這也是所有在TFT受訓的老師想要為每一位孩子達到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