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6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畢卡索、安迪沃荷等大師真跡來台】賞析泰德現代藝術館著名館藏 激發我們對生命的重新凝視 (導覽人:翁慧娟、許孟才)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洪嘉蔚 追蹤
大衛·霍克尼〈一位藝術家的畫像(游泳池與兩個人)〉。(圖/國巨基金會提供)
這次難得來到高雄展出具代表性及在拍賣市場上的天價作品,不僅能讓觀展者看見現代主義藝術的多樣風格,也能從主觀角度體驗美學與生活。

【記者洪嘉蔚/採訪報導】高美館即將在6月展出從英國泰德現代藝術館引進的《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Capturing the Moment)特展,展覽內容包含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安迪沃荷(Andy Warhol)、杉本博司等35位在20世紀為知名藝術家的50多件作品,可以說是兼具藝術與教育的重磅藝術盛宴。

這次展覽的主軸是用談古論今的方式,引導觀眾欣賞現代藝術(Modern art)作品。合作的泰德現代藝術館內擁有多幅著名館藏,這次難得來到高雄展出具代表性及在拍賣市場上的天價作品,不僅能讓觀展者看見現代主義藝術的多樣風格,也能從主觀角度體驗美學與生活。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展覽即將在高雄展出。(圖/翻攝自高雄市立美術館臉書)

泰德現代藝術館跳脫國界的限制

現代藝術這個流派對當今的藝術家和人們來說,其界定的範圍並不像印象派、寫實派這般的明確,它通常指的是在1860至1970年代之間創作的藝術品。當時的創作者想展現對傳統藝術的部分摒棄,又因為受到科技、工業和都市化發展的影響,讓他們對世界觀和對藝術的功能和詮釋有了不同的想法。

因此,現代藝術流派雖然在直觀上較難看見相同的筆法,但是可以發現其風格更轉向抽象,且挑戰運用強烈的色彩、新技術和特別的材料,來展現藝術家對這個世界的具象事物所擁有的新看法。

當介紹到現代藝術,就不能錯過英國泰德現代藝術館這個充滿各類風格的現代藝術作品寶藏聚集地了。泰德現代藝術館前身是一座建於1947年的火力發電廠,該廠在1981年正式廢棄,當時泰德美術館集團要擴大設館、收藏藝術品,於是1994年時就由泰德美術館集團接手,並經過6年的規畫、改建並於2000年正式啟用。

在泰德現代藝術館成立前,集團共有三間博物館收藏各個時期的藝術品。泰德現代藝術館雖然聚焦在收藏現代藝術創作,但是卻跳脫了國界的限制,著重在不只是英國當地的作品,而是全球的現代藝術,讓每個知名大師和受到大家喜愛的現代藝術畫作,都有機會在此展出。

想像力是現代藝術家的心靈出口

現代藝術這麼多元,要如何從現代藝術家的創作理念中,細細品味作品想傳達的意象?藝術家翁慧娟老師說,現代藝術在一開始的構想中,幾乎都會從具象的事物為出發點思考,但是會隨著藝術家的年齡增長或創作時期演進,漸漸轉變畫風,讓創作與生活或生長環境有高度的關聯。

舉例來說,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成長時期伴隨著激烈的政治和文化變革,甚至經歷過世界大戰,隨著眼界的開闊,他在自然當中找到了精神上的寬慰,因此用作品帶領觀者探索繪畫、攝影和大自然之間的關係,把美麗的事物記錄下來。

格哈德·里希特 〈Two Candles〉。(圖/國巨基金會提供)

里希特也曾經在一系列的抽象畫中,表達出他在創作時所熱衷的不規律和偶然,讓作品不再有特定的預設形式,而是更多運用潛意識,展現更有趣的東西,或是更超現實的思考角度。
而在觀賞另一位英國藝術家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的作品時,可以感受到他在用色上相當大膽。翁慧娟說,這是因為大衛.霍克尼出生在天氣濕冷、天色經常灰濛濛的英國,在他搬到美國加州後,看見外頭陽光充足的景色,便愛上了加州,開始用亮麗且強烈的黃、橘、藍等顏色,以及紅綠間的對比,結合大自然元素撫慰人心。

英國藝術家大衛.霍克尼的人物作品。(圖/翻攝自IG@yageofoundation)

「自由發揮想像力,不僅是現代藝術家的心靈出口,更是他們對自我意識形態的表達。」翁慧娟表示,現代藝術家有時內心想要探索的是一種靈魂當中不滿足的狀態,想要得到更多靈魂上的自由,因此當他們更多挖掘自己的內心,不斷地用思想和經歷的碰撞來產生構想,再用跳脫人們對繪畫材料的既定認知形式,提煉和創造出新的元素,就會呈現出不同風格的作品,因此現代藝術畫派中才會有這麼多不同的風格和創作手法。

多元的空間立體感形成特色

再接著談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西班牙藝術家畢卡索,高雄市西瀛畫會前任理事長許孟才表示,畢卡索是多產的藝術家,他吸收了印象派、後印象派、野獸派等許多背景的繪畫形式,甚至還衍生出了他獨有的繪畫風格。或許不少觀者無法了解畢卡索的創作意象,但是他卻為現代藝術繪畫下了一個明確的指南針:繪畫不僅是平面形式,反而還能夠呈現出立體與時空感。

畢卡索〈哭泣的女人〉。(圖/翻攝自WIKI)

另外,來自愛爾蘭的法蘭西斯.培根就擅長呈現表現主義,他的繪畫作品筆觸粗獷、犀利,且具強烈暴力與噩夢般的黑色背景。1940年代中期,他開始以耶穌受難為主題進行各樣創作,隨後轉移到半人半獸、以狹小的三度空間的概念呈現肖像畫。後期則因為面對愛人離世,他的性格也變得更內向、黑暗與矛盾;於是死亡和腐朽就變成了他善於詮釋的主題。

許孟才分享以瑪麗蓮夢露的明星系列版畫打響名聲的美國藝術家安迪.沃荷時表示,他除了善於插畫,還喜愛用堆疊印刷的方式表現不同的視覺藝術效果,因此他的手法帶出了曾經蔚為風潮的「普普藝術」。

安迪·沃荷〈瑪麗蓮雙聯畫〉。(圖/翻攝自wikiart.org)

他說,安迪.沃荷認為藝術與金錢掛勾,因此應該要努力把藝術商業化。許孟才說,雖然這種理念在當時藝術界也遭受到許多「不希望藝術變得通俗化」的反對聲浪,但也是因為安迪.沃荷的主張,才讓現代藝術更為普及,並促成藝術的商品化。

許孟才表示,雖然現代藝術出現後,人類的藝術演變史變得難以用單一派別或風格概括,但是卻能看見人們不斷在思想和創意上,不斷追求跳脫舊俗的心志。

畢卡索〈Buste de Femme〉。(圖/國巨基金會提供)

觀者成為詮釋藝術的主角

像是20世紀初期,工業開始發展,物品可以大量生產時,標準化就變成了創作上的常態。不過有些不喜歡這些常態的藝術家,就開始創作另一種風格的作品,成為「後現代主義」。當這些非常態又成為後人挑戰的概念時,藝術就變成了在地文化的展現,於是才又有了反映社會複雜性的當代藝術繪畫。

在不同藝術家的創作中可以發現,觀者在現代藝術作品上可以思考的角度變得多元了。翁慧娟指出,在講究具象寫實繪畫的時代,觀者通常都能直接透過藝術家的詮釋,直接了解和接收到藝術家所想傳遞的訊息。但是在現代藝術的繪畫作品上,觀者卻能在欣賞的時候自行去想像、詮釋及解讀作品的意涵。

「看到現代藝術的畫作,可能更能感知到自己內心的狀態,甚至是腦內的記憶和想像。這和過去寫實的宗教畫作,是讓人讚嘆藝術家細膩的筆法,和逼真的描繪有很大的不同。」翁慧娟說,現代藝術隨著人類思想的進步,讓藝術家成為提供作品的角色,而觀者就成了藝術與文化詮釋的主角。

現代藝術讓藝術家有了跳脫限制、專注於當下心境的創作空間,也讓觀者能展現自己的強烈喜好。因此翁慧娟認為,作為現代藝術作品的觀者,絕對有憑心喜歡或不喜歡的權利,在這樣的風氣下,藝術家就能更有自信的去創作了。

雖然現代藝術並不像過去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畫作一樣,會直接畫出聖經故事裡面的場景,但是翁慧娟覺得,正是因為現代藝術如此的調性,讓觀者在欣賞藝術的時候,可以運用如自己靈修時所擁有的感受來欣賞畫作,從生活中釐清自己內心的感覺,也更全面的看見上帝的創造,對我們的生活及生命有何影響。

翁慧娟說:「從信仰角度來看現代藝術,我們不再只是讓自己身歷其境在聖經故事的場景內,也不用深入著墨藝術家的生平,而是可以感謝神有這樣平凡的美好創造,讓我們對周遭環境擁有不同的感受,並激發我們對生命態度的詮釋。」

翁慧娟。(圖/受訪者提供)

許孟才。(圖/受訪者提供)

 

相關新聞:

藝術開門:教會達人帶你進入美的殿堂

【上帝喜愛美麗的事物】藝術,是傳播基督福音的有力工具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