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3 基督教論壇報 / 國際新聞

2024奧斯卡《奧本海默》奪7獎 舞台高光時刻反映現實紛亂世局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編譯余友梅 追蹤
男女主角及男女配角得主合影(左起:達芬.喬伊.藍道夫、席尼.墨菲、艾瑪.史東及小勞伯道尼)。(圖/翻攝自FB@The Academy)

【編譯余友梅/報導】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於台灣時間3月11日上午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杜比劇院(Dolby Theatre)舉行;描寫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開發第一顆原子彈的過程、全球票房直逼10億美元的電影《奧本海默》(Oppenheimer)是今年奧斯卡獎最大贏家,入圍13項抱回7大獎。其餘得獎作品如最佳紀錄長片《戰場日記》、最佳國際影片《夢想集中營》、最佳動畫《蒼鷺與少年》,甚至首部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的台灣作品《金門》,都離不開戰爭氛圍。

《奧本海默》讓人一窺不贊成對日本投擲原子彈的「原子彈之父」的成就、懊悔、狂妄與脆弱,也讓現今社會反思,毀滅世界的力量是戰爭和毀滅性武器還是人心?基督徒在聆聽著怪奇比莉(Billie Eilish)所唱的最佳原創歌曲《Barbie芭比》〈我為何而生?〉 (What Was I Made for?)時,是否也能反思上帝創造我們的目的為何?當聽到「我不知道如何去感受」(歌詞)時,是否也去思考耶穌所教導的「愛主你的神」及「愛人如己」的誡命,在現今社會中的自我救贖意義。

 《奧本海默》劇照。(圖/翻攝自環球影片臉書)

世上戰爭仍持續 電影呼求和平

去年夏天,《Barbie芭比》和《奧本海默》在院線同期上映,被影迷合體為「芭本海默」(Barbenheimer),兩片票房共創造24億美元,今年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奧本海默》卻獨擅勝場。電影以三個時間軸相互穿插,呈現奧本海默在不同時期的決定和內心轉折。奧本海默以優異的領導才能、對理論物理學的深入研究,以及開展突破性技術的熱忱,成功與團隊於1945年7月16日進行命名為「三位一體」(Trinity)的核試爆計畫。

《Barbie芭比》劇照。(圖/翻攝自aframe.oscars.org)

「三位一體」原意指聖父、聖子、聖靈三個位格一體,本質絕無分別,同受欽崇,同享尊榮,同為永恆。奧本海默引自英國詩人鄧約翰(John Donne poem)的詩作〈三一神,敲打我心〉(Batter my heart, three person'd God),詩中頌讚親近主無限美好,寫道:「除非你讓我著迷,否則我永遠不會自由,從來都不是貞潔的,除非你讓我心醉神迷。」

而當美軍於1945年8月6日和9日,向日本廣島與長崎分別投下原子彈,促使日本政府無條件投降,二戰正式宣告結束時,奧本海默「像位勝利的職業拳手般,雙手緊握並舉過頭頂」,然而這只是瞬間。後來強烈的罪惡感占據他的內心,他覺得自己的雙手沾滿鮮血,更說出「我現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但是自責的他忘了在研發原子彈期間,為化解道德顧慮,曾告訴自己與同僚們身為科學家的話:「科學家不負責決定如何使用武器,只負責做好自己的工作,若染血也只會沾在政客手上。」美國總統杜魯門後來就曾說:「我告訴他是我手上沾滿鮮血,讓我來承擔。」

獲得最佳紀錄長片《戰場日記》(20 Days in Mariupol),是由美聯社和美國公廣公司(PBS)製作的新聞紀錄片。該片拍攝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圍攻南部城市馬立波,一群國際記者身陷危城的經歷。導演切爾諾夫(Mstyslav Chernov)是烏克蘭記者、攝影師、也是當時美聯社團隊成員之一;他在發表得獎感言時提醒,烏克蘭的前線城市依然持續遭受攻擊、陷落,發生在馬立波的一切象徵了烏克蘭人在戰爭中的痛苦掙扎,但也象徵著持續抗戰的信心;與日前宗教領袖呼籲烏克蘭要有勇氣舉白旗談判,恰成鮮明的對比。

《奧本海默》男主角席尼.墨菲登影帝。(圖/翻攝自FB@The Academy)

我們都活在奧本海默的世界裡

飾演奧本海默的最佳男主角得主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上台領獎時更提醒:「不管是好是壞,我們都活在奧本海默的世界裡。」他並呼籲:「因此,我真的想把這個獎獻給各地致力於和平的人士。」

由宮崎駿導演,獲得最佳動畫獎的《蒼鷺與少年》,故事背景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期間,劇情講述少年牧真人在母親因火災喪生後與一隻會說話的蒼鷺相遇,展開不可思議的探索旅程。其間他發現了一本母親生前為他留下的小說《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這也反應了一些得獎作品對觀眾的提問。

真人在經歷下界歷險幾年後,戰爭也跟著結束,劇情最後是他聽見阿姨夏子的呼喚,離開了自己的房間,與家人一起返回東京的場景下落幕。基督徒若經歷現實人生渾渾噩噩的擺盪後,何時會聽見上帝的召喚,回到神的家呢?

頒獎典禮上,得獎者也呼籲觀眾從電影反思現實人生、把握當下,省思人性是否需帶來改變?

《夢想集中營》劇照。(圖/車庫娛樂提供)

英國片《夢想集中營》(The Zone of Interest)獲頒最佳音效獎最佳國際影片獎;影片聚焦於奧斯威辛集中營指揮官家人的生活。當他們努力在集中營旁邊的花園洋房裡,為家人們打造夢想生活時,附近卻不時傳來槍聲、慘叫、火光、煙霧,但彷彿都與他們毫無關聯⋯⋯導演強納森.葛雷澤(Jonathan Glazer)在領獎致詞時感性說道:「我們所有的選擇都反映了當下,不要說『看看他們做了什麼』;而是該『看看我們現在做了什麼』,在電影中我們看到了人性最黑暗、糟糕的一面。」

看看我們現在做了什麼?

最佳紀錄短片《最後的樂器維修師》(The Last Repair Shop)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4位熱心的工匠,悉心維護8萬多件學生樂器,確保沒有一個學生被剝奪學習音樂的樂趣。那裡是洛杉磯聯合學區擁有64年歷史的樂器維修工作坊,是美國少數仍持續為公立學校的孩童免費提供樂器和維修服務的地方;其中一位工匠是來自亞塞拜然的亞美尼亞難民,他為鋼琴進行調音。也許他們都是平凡或不幸的人,但他們在自己本分的工作上盡責服務。

艾瑪史東因《可憐的東西》封后。(圖/翻攝自FB@searchlightpictures)

電影《滯留生》中,獲得最佳女配角的達芬.喬伊.藍道夫(Da'Vine Joy Randolph)飾演的角色,是獨生子在越戰犧牲後,仍選擇在兒子的學校為學童做飯的平凡母親;展現的卻是儘管自己身陷痛苦之中,仍然願意站出來幫助他人獲得治癒、推己及人的憐憫心腸。

勞碌匆忙的現實人生,讓許多人已經面目全非,不像神所創造的形像,也不知道忙什麼、為何而活?又如何活出基督徒的精彩?如怪奇比莉所演唱的得獎歌曲:「我想我忘卻了,如何俘獲快樂,那是我不具備的特質」但最後她仍可堅定地高歌:「但卻是我能夠擁有的,我願為之耐心等候,我為此而生,我即是為此而生。」這何嘗不也是基督徒的答案:為榮耀神而生。

2024奧斯卡完整得獎名單:

最佳影片:《奧本海默》(Oppenheimer)

最佳導演: 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奧本海默》(Oppenheimer)

最佳男主角: 席尼墨菲(Cillian Murphy)-《奧本海默》(Oppenheimer)

最佳女主角: 艾瑪史東(Emma Stone)-《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

最佳男配角: 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奧本海默》(Oppenheimer)

最佳女配角: 達芬喬伊藍道夫(Da’Vine Joy Randolph)-《滯留生》(The Holdovers)

最佳剪輯: 《奧本海默》(Oppenheimer)

最佳動畫: 《蒼鷺與少年》(The Boy and the Heron)

最佳紀錄長片: 《戰場日記》(20 Days in Mariupol)

最佳紀錄短片: 《最後的樂器維修師》(The Last Repair Shop)

最佳視覺效果: 《哥吉拉-1.0》(Godzilla Minus One)

最佳國際影片: 《夢想集中營》(The Zone of Interest),英國

最佳攝影: 《奧本海默》(Oppenheimer)

最佳原創劇本: 《墜惡真相》(Anatomy of a Fall)

最佳改編劇本: 《美國小說》(American Fiction)

最佳美術設計: 《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

最佳服裝設計: 《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

最佳妝髮設計: 《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

最佳音效: 《夢想集中營》(The Zone of Interest)

最佳原創歌曲: 〈我為何而生?〉(What Was I Made For),《Barbie 芭比》

最佳原創配樂: 《奧本海默》(Oppenheimer)

 

相關新聞:原來我不是原來的我? 那些電影提醒我們的事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