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9 天路客

《新舊約的預表》秋雨甘霖前的流淚谷──逃往埃及的預表

檢舉
于禮本 于禮本 追蹤
"The Flight into Egypt", by Hans Thoma, 1879

◎于禮本(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副教授)

聖經對耶穌成年前的記述極少,而襁褓中的耶穌因希律王追殺而逃往埃及的經歷(馬太福音二章13-23節),是其中少數被提及的事件之一。

透過「我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的經文評論(馬太福音二章15節),此事件被視為應驗先知對以色列命運的預言:「以色列年幼的時候,我愛他,就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何西阿書十一章1節)呼應歷史,神的「長子」以色列(出埃及記四章22節)在約瑟任埃及宰相時,遷居埃及度過飢荒,並在數百年後跟隨摩西離開奴役之地埃及;而今大衛後裔耶穌象徵了以色列民的命運,雖經磨難,但在父神計畫中,終會結束流離、回歸父家更宏觀而言,此評論亦象徵世人離開父神、落腳拘禁靈魂的「世界」埃及,但天父卻早已安排了拯救回歸的時間與途徑。

圖1. Biblia pauperum, 1470; Jacob's farewell to Isaac and Rebekah; The Flight into Egypt; David escapes through a window; The Hague, MMW, 10 A 15, fol. 23r

「逃亡埃及」凸顯超自然保護
相對於聖經對此事件的隻字片語,西元二世紀開始出現的許多經外典籍,卻添加了逃亡途中與旅居埃及時期的傳奇軼事,皆意在凸顯神的超自然保護與耶穌的君王權柄。這些傳奇內容在藝術表現上尤其受到青睞,在預表性作品裡也不例外,例如一件十五世紀的手抄本,便以三個連續頁面來描繪約瑟一家逃往埃及、居住埃及、離開埃及的新舊約對照(圖1-3)。

第一個「逃往埃及」的場景對應兩個舊約事件:左邊的「雅各逃避以掃報仇而告別父家」(創世記二十七、二十八章),與「米甲將大衛從窗戶縋下逃避掃羅王的追殺」(撒母耳記上十九章)(圖1)三個場景皆在凸顯遭人迫害而逃亡離鄉的人生際遇。

圖2. Biblia pauperum, 1470; Adoration of the golden calf; The image of the Virgin made by the Egyptians; Fall of Dagon god; The Hague, MMW, 10 A15 , fol. 23v

第二個場景出自經外典故,描繪埃及神像因耶穌的來到而崩塌,並當地人轉而跪拜聖母子雕像(圖2),與此對應的舊約事件是左邊「摩西責備以色列人在曠野崇拜金牛犢」
(出埃及記三十二章),與非利士人的大袞神像仆倒在耶和華的約櫃前(撒母耳記上五章);三個場景皆在對比至高真神與假神偶像的差別。有些作品直接用「跌落的撒但」形像取代崩塌的埃及偶像,暗示所有假神邪靈背後的黑暗權勢根源,及其屈服神權柄的事實。

圖3. Biblia pauperum, 1470; David at prayer before his return from Juda, The Holy Family returning from Egypt, Jacob on the way to Canaan with his family; The Hague, MMW, 10 A 15, fol. 24v

最後的「約瑟一家返鄉」在構圖上與「逃往埃及」極為類似,卻透過耶穌孩童步行的身姿,暗示他在埃及度過的時日與成長;與此對應的舊約事件是「大衛作猶大王前的祈禱」(撒母耳記下二章),與「雅各帶著妻小僕眾歸家」(創世記三十二章)(圖3)兩個舊約場景皆強調落魄遭難後的最終豐盛回歸,凸顯神不離不棄的帶領與祝福,暗示耶穌孩童的返鄉不僅在神的計畫中,且後續發展更會帶出豐盛祝福。

左為圖4. Speculum Humanae Salvationis, Flight into Egypt and falling of the idols; Egyptian goddess; ca. 1360. ULB Darmstadt, Hs 2505, fol. 22v 右為圖5. Speculum Humanae Salvationis, Moses breaks the crown of the Pharaoh; King Nebuchadnezzar’s dream; ca. 1360. ULB Darmstadt, Hs 2505, fol. 23r

假神模仿終至不堪一擊
除了上述「逃往埃及」的常見預表搭配,另有一種對照類型在中世紀也頗為流行:將「埃及偶像在馬利亞與耶穌嬰孩面前崩毀」對應到舊約「以色列人不順服神留在猶大地,而自行逃往埃及避難」(耶利米書四十三章)(圖4),畫面多描繪埃及女神伊西斯(Isis)懷抱幻化自洋槐樹的兒子霍魯斯(Horus)的雕像,一方面暗示貌似聖母子雕像的假神模仿,另一方面彰顯出兩種態度的對比:順服神而下到埃及避難的約瑟一家,與悖逆神、自以為是逃到埃及避難的以色列民。

此外,另有兩個舊約場景常伴隨上述對比,分別是出自偽經的「孩童摩西打碎埃及法老王皇冠」,與「尼布甲尼撒王的夢」(但以理書二章)(圖5),兩者皆延續「埃及偶像崩塌」的主軸,凸顯世上王權在至高神面前的不堪一擊。

另一預表類型則與耶穌養父約瑟被視為庇護家庭的父親典範有關。此一崇敬聖約瑟的傳統源自十五世紀,在1870年因教皇庇護九世(Pius IX)將約瑟封聖為天主教教會的主保聖人而迎來新一波崇敬風潮,隨之也出現了將聖經中兩位約瑟人物並列對照的內容:雅各之子約瑟(Joseph of Egypt)與拿撒勒的約瑟(Joseph of Nazareth)。

以倫敦一座天主堂的彩繪玻璃為例,「約瑟被兄長賣給以實馬利商人帶往埃及」搭配了新約的「約瑟帶著妻小逃往埃及」,而「以色列民將約瑟骸骨帶出埃及」(創世記五十章)則搭配「約瑟帶著妻小返鄉」(圖6)

這樣的安排一方面呼應當時的約瑟崇敬熱潮,同時也因拿撒勒約瑟的生平與耶穌生平相連,而得以環扣早在西元二世紀便有的解經傳統,將雅各之子約瑟視為彌賽亞的預表:同是備受恩寵的兒子、曾離鄉流亡埃及、皆被兄弟族人出賣、經歷冤屈羞辱與磨難,最後高昇尊榮之位,成為家族與眾人的拯救者。

上帝定意將兒女領進豐盛之地
人生旅程處處充滿天下萬務皆有定時的法則,栽種與拔出、存留與捨棄、聚合與離散,一如以色列民進入迦南美地前,屢屢交錯經歷瑪拉苦水之地、豐泉綠蔭的以琳美地、曠野裡的「單調」作息,以及爭戰亞瑪力人等的變動。

然而,各式挑戰與煎熬不僅無一會落在神的主權計畫之外,甚至常帶出人意料之外的祝福。即便惡人都可為禍患之日所留(箴言十六章),更何況神是定意要恩寵賜福其子民兒女,並樂意透過他們將美善豐盛帶進腳踏之地?

有時的被迫與「狼狽」離開,何嘗不是出自神的保護與進一步成長的裝備安排?如約瑟對其兄長所說:「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的人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創世記五十章20節)

在至善神的藍圖裡,「從前」的種種不容易,成就了「今日」的得福光景;只待時候到了,神必親自為離散與冤屈者開啟返家與榮升之路。我們走在神的奇妙安排中,即便面臨高山低谷,卻可透過信賴與順服,安行其中。

誠如先知耶利米所說,心裡想念眼前苦難景況,就憂愁煩悶,但若記念神的諸般慈愛、憐憫與信實,心裡就有指望,因這位不甘心讓其子民受苦憂愁的神,時刻在我們的生活中積極行動(耶利米哀歌第三章)。

只要心中的羅盤,時刻校準在這位親身經歷無助遭迫、驅趕屈辱,並最後捨身成就我們福祉、能十足共感憐惜我們難處與心境的神,就是行走流淚谷時,也能力上加力,並帶下覆蓋全谷的秋雨之福,轉化為泉源之地。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

2024-10-04 基督教論壇報 / 靈修禱告
敬酒罰酒
2024-10-04 基督教論壇報 / 靈修禱告
跟著但以理學禱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