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9 天路客

清理你的心房──思想電影《斷捨離天堂》

檢舉
徐硯美 徐硯美 追蹤
每個囤積屋似乎都有蟄伏其中的「毛毛蟲」,它在等待一個時機蛻變。(劇照提供:中影)

◎徐硯美

讀小學的時候,我有一個壞習慣,就是喜歡把垃圾往桌子的抽屜裡塞:裝著吃剩一口的包子的塑膠袋、吃完油飯油膩膩的塑膠盒,甚至是喝完的牛奶盒,然後,我會把課本跟這些垃圾塞在一起,可想而知,我的位子就會變成一個很有「味道」的位子,更可怕的是,會有大小強(蟑螂)孳生。

剛開始,這件事成為班上的笑談,甚至成為另類的「觀光景點」,班上的同學會帶著隔壁班的同學來參觀這個「奇景」;但是,久而久之,這件事的新鮮感過去了,留下的是班上時不時會出現女同學的尖叫聲,因為,小強越獄了。

不是懶惰而是依戀
心理學中,囤積行為變成一種強制行為時,就是一種心理疾病,作為疾病,它的產生源頭來自於人對於「改變」的恐懼,使用過的物品,帶著一種既有的、熟悉的經驗,於是,這種經驗帶給人的是「安全感」,以至於囤積的物品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它就是在為身在其中的人建立起一種「舒適圈」。

長大後讀到這些資訊,回頭去思考自己讀小學為什麼有這個壞習慣,很有可能就是我是「跨學區就讀」,每天早上我得自己坐四十分鐘的公車,且面對從幼稚園到小學的全新環境,而這個囤積行為,就不知不覺地變成了我的心理防衛機制。

然而,在我們的社會中,也看見各種的「囤積」,它不僅僅受限於「有形」的,更深層的,是一種由內而外「無形」的囤積。

身為旁人我們總想幫他們「清理」,我們覺得「髒亂」來自這個人的不自律、懶惰,但是,往往都只是從「有形」的部分著手。我們沒有看見這個人要把自己維持在這種狀態底下,所承受的是什麼?是什麼緊緊抓住他?又或者是,他緊緊抓住了什麼?以致,只想把有形的垃圾清理掉的時候,恰恰就觸碰到他的心理防衛機制,衝突就會一觸即發。

固執囤積物品的金田先生,內心充滿對妻子的愧疚。(劇照提供:中影)

專門清理囤積屋的清潔公司
《斷捨離天堂》是一部2023年上映的日本電影,由萱野孝幸自編自導,故事敘述一位天才鋼琴師律稀(筱田諒 飾)因為手部莫名的顫抖,必須要暫停鋼琴演奏的工作,交往十一年的女友隨即向他提出分手。在工作與情感上陷入困頓的律稀無意間看見一張傳單,上面寫著徵募「清理人員」,他便前去應徵。

第一天上工才發現,這間名為「斷捨離天堂」的公司並非一般的清潔公司,而是專門負責「艱難的清潔工作」,也就是處理在地狹人稠的日本都市裡面,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囤積屋」。

起初,律稀也只是抱持著他的工作就是為顧客把家裡清理乾淨就好的準備,可是,當他接觸這些屋主才發現,原來囤積這個行為往往都連結著房屋主人的生命經歷。他遇見了曾是AV女優的單親媽媽、一個喪母數年,封閉自己遠居日本擔任看護的菲律賓人、一個對兒子充滿憤怒的父親、一個因為寵物過世而無法走出,甚至難以進入到婚姻的小學老師。

囤積帶來的問題基本上大同小異,髒亂、惡臭、蚊蟲孳生、房屋長期受到重壓而部分崩塌……可是,導演卻讓我們看見這些共同的、嚴重的外部問題,都是從心裡一個小小的,卻抓著不放的執著衍伸,而那些外部的囤積,在我們了解那些問題之後,它看起來就不是「垃圾」,往往是一層又一層的「蛹」,好似每一個囤積屋,都有一個蟄伏在其中的「毛毛蟲」,它在等待一個時機蛻變。

「斷捨離天堂」社長以同理心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屋主。(劇照提供:中影)

清理囤積是恢復對生活的信心
律稀發現這間清潔公司的社長(北山雅康 飾)他不僅一點都不抗拒囤積屋的髒亂,更多的時候,他以一種保有距離卻又不失同理的心態面對每一個屋主,他從不進行強制的清理。

電影也加入了許多喜劇元素,例如在他們的服務過程,倘若有為屋主找到一些有趣的甚至值錢的物件,他就會出價將其買下,有的就成為個人收藏又或者是轉售賺取價差,所以就會發生跟覬覦這些物件的人,例如屋主的兒子等,上演一場「爭奪戰」;可是,隨著劇情的發展,觀眾會看見的是,這個社長如何用他的方式──先把屋主對於「生活」的信心找回來。

囤積的行為裡,除了心理防衛,還有一件事,就是他們對生活失去了信心,以至於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而對生活失去信心更深層的就是,對自我失去價值感,所以,一邊用囤積的物件把自己包圍起來的同時,也是在阻隔社會、人際的互動與介入,盡可能地把自己或者是同住的家人活成一個「孤島」。

社長對屋主進行深入地了解,且無條件地,不帶任何批判地與屋主說起他的過去,屋主越想隱藏的往事,在這種久違的溫柔與同理之中,慢慢地被打開一個隙縫,光就照了進去,也因此有了蛻變的契機。

「斷捨離天堂」員工們清理垃圾屋的現場,意外不斷。(劇照提供:中影)

除去生命的酵
囤積的行為很像是聖經中哥林多前書保羅所提到的「酵」(哥林多前書五章6-8節),因為這些物件是會「長」的,家中一個區域被囤積起來,很有可能另外一處也會這樣。一處有味道,剛開始我們會想要用一些芳香、除臭的產品去掩蓋,但久了蓋不住了,我們就想辦法「習慣」它。所以,囤積的過程從來不是一夕之間,它就像是酵母在麵團裡面發酵一樣。

對一件事、一個人的執著與怨懟,或者對過往、現在、未來的恐懼,倘若我們只是將其擱置不去處理它,久而久之,它也會從一件事影響到另外幾件事,從對一個人變成對好多人。保羅提及處理這種「酵」最好的方法,就是明白,基督耶穌已經為我們犧牲,上帝的愛子用祂的生命,為我們滅了冤仇,為我們贖回了本該擔負罪的工價,也就是死的結局。

也就是說,我們的心作為一間屋子,它可以被苦毒、絕望、怨恨填滿,但是,它也可以被上帝的愛,上帝的光填滿。而要被清理與恢復的,從來都不僅僅是眼睛看得見的「屋子」,而是那顆眼睛看不見的「心」,因為,一生的果效,都是由心發出的。

(劇照提供:中影)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