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0 基督教論壇報 / 台灣教會

讓教會成為「高舉耶穌的舞台劇場」有何妨?迺哥:無法決定來教會的動機 但可以不讓人因為受傷而離開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洪嘉蔚 追蹤
大型主日聚會。(圖/Unsplash by Sigmund)

【記者洪嘉蔚/採訪報導】有些人認為用創新的方式牧養教會,可以表現出信仰的活潑和生活化,也可以讓更多未信者因此進到教會。但也有些人認為,看重表象的呈現,可能會使基督徒的內在生命根基不穩。

教會在「生命真理造就」和「福音事工創新」的天秤兩端,要如何適當拿捏呢?

過去的創新是如今的常態

在基隆教會本堂擔任傳道,牧養多位青少年的基督徒YouTuber莊迺民(迺哥),經常透過網路影片分享信仰。談到「創新」,他認為應該要了解的是,「現在的常態是30年前的創新,現在的創新也將會是30年後的常態」。

莊迺民(迺哥)。(圖/洪嘉蔚攝影)

現代教會覺得在教會裡加入絢麗的舞台效果,與教會本質的形象不符。過去也有過類似的質疑,例如拍攝於1979年的電影《耶穌傳》,現在是一部被翻譯成1,197種語言的經典電影,但當時在預備拍攝時引起很大的爭議。有人覺得怎麼可以來找人演耶穌?怎麼可以藉著好萊塢來分享信仰?但是這部當時許多人看不慣的創新,如今卻成了經典。

他也表示,過去教會覺得敬拜中用爵士鼓、電子琴、吉他是創新,辦戶外營會活動也很酷,但內心也偶爾會出現「為什麼青年營會要去打球?」、「不是應該坐下來一起查經嗎?」、「這樣真的有辦法在真理上造就嗎?」的疑惑。但當初這些看似創新的舉措,現代已經見怪不怪了。

迺哥指出,一間教會要能夠使會友得到建造,發展的方向就應當不偏離信仰,因此建造教會需要「質」與「量」並進。一間教會有質(品質),就會有量(人數);但光有量,卻不一定能有質。如果自己的教會人數沒有增長,看到其他教會用創新的方式吸引很多人,就稱對方只有量、沒有質,也是不適當的。「有這樣想法的背後,我們應思考是否顧好了自身教會的品質呢?」迺哥直言提醒。

把看似枯燥的讀經活潑化

願意嘗試創新的教會,又擔心真理造就不足,到底要怎麼做才好呢?根據2019年《聯合報》「願景工程」的調查,有40.8%的台灣人,在過去一年沒有閱讀任何紙本書籍。迺哥表示,台灣人不喜歡閱讀也會反映在「不喜歡讀聖經」上;因此教會也可以思考有什麼創新的方法幫助不喜歡閱讀、不擅長吸收長篇文字的人,重新喜歡上讀聖經。

他舉例,像是聖經工程(Bible Project)就是運用5至10分鐘的導讀短片與動畫,講解艱澀難懂的經文,或是透過牧者把經文比喻生活化,幫助信徒了解聖經真理,都是很棒的方式。

運用科技工具吸收聖經真理。(圖/Pexels by Julia M Cameron)

創新前先決定目標要得著誰?

另外,主日聚會是教會每週最重要的一場聚會,接觸目標的設定很重要。迺哥引用華理克牧師在《直奔標竿》(The Purpose Driven Church)一書中提到的概念表示,教會在平衡「創新」與「門徒造就」時,首先要決定「我們教會的主日講台是為了造就更多信主已久的老基督徒?還是要祝福更多還沒信耶穌的人?」

華理克牧師先前在牧養美國加州馬鞍峰教會(Saddleback Church)時,將自已教會的主日聚會定義在「要接觸更多還沒信耶穌的人(甚至是對信仰不冷不熱的基督徒)」,於是他盡可能讓講道淺顯易懂。而他也認同弟兄姊妹需要得建造,所以開設了各式各樣的課程、主日學、查經班、小組。

因此,聚會目標不同,接觸的群體就會不同,所用的方式和創新的方向也不盡相同,帶出來的果效也就相異了。

牧者的生命見證十分重要

有些牧師會盡量讓主日聚會的信息簡單,或是以生活化的見證分享為主,這可能讓一些信徒覺得屬靈深度不足;但迺哥強調,無論講道如何呈現,最重要的仍是「牧者活出來的生命見證」,這比引經據典、分享多少自己的經歷還更重要。

迺哥也表示,無論教會是創新或傳統、活潑或文靜、小而溫馨或大且熱鬧都無妨,沒有絕對的對錯,我們「無法決定人家是為了什麼而來到教會」。

具聲光效果的聚會。(圖/Pexels by Thibault Trillet)

他以自己牧養年輕人的經驗為例指出,有的年輕人信主後,主動承認自己是因為心儀的對象在教會才來聚會,後來多來幾次後,自己被感動,決定受洗。因此來教會的管道和契機有很多種,不應該把和自己原先想像的動機不同的人拒之門外。

「雖然我們不能控制人們來的動機,但我們可以確保他們不是因為什麼原因而離開」,迺哥說。「我們可以正確地關心、牧養他們,讓他們不會因為人際關係破裂而離開教會,或是因為得到錯誤的教導,最後被傷害而離開。」

耶穌需是一切的焦點

若教會做出創新突破,卻變成注重表象的「舞台劇場」,有沒有問題呢?迺哥認為,無需擔心教會變成一個「舞台劇場」,因為那只是一種呈現信仰的方式。「我們要做的,是讓教會成為『高舉耶穌的舞台劇場』」,他說。「教會要用什麼樣的媒介呈現、營造什麼樣的氛圍都好,重要的是『耶穌要是這一切的焦點』。」

有些教會擅於製作精彩的聚會或節目,但不見得每個教會都要如此行。迺哥強調,聚集的重點全在於耶穌,如果熱情的會眾高舉台上的牧者,或是牧者在台上高舉自己,都是不適當的。

在台下敬拜。(圖/Unsplash by Priscilla Du Preez)

此外,迺哥指出,教會可以透過外部講員和內部牧者輪流每週上台分享信息,避免會眾因為聲光效果或牧師講道的魅力,目光完全投注在特定幾位牧師身上,而把除了耶穌以外的人事物神格化。

使徒行傳第十四章中,保羅跟巴拿巴向人傳福音、講道、醫病時的作為,就是最好的榜樣。保羅因醫治了瘸腿的人,被一大群人認為他是希臘神明丟斯和希耳米的顯現,但保羅和巴拿巴並沒有要讓這些人高舉他們,反而激動地撕開衣裳,跳進眾人中間,要他們不要向自己下拜,而是「應當離棄虛妄,歸向那創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永生神。」(參使徒行傳十四章15節)

迺哥提醒,醫治的果效本來就有可能被誤認為是出於人的能力,但服事者應效法保羅和巴拿巴,堅決且謙卑地向眾人澄清:「我們都一樣是罪人,我們應當要將一切榮耀歸給創造萬物的主。」

相關新聞:現代教會是牧養禾場,還是舞台劇場? 我是好牧人 Good Shepherd or Speaker ?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