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遙遠的距離—淺談蘭嶼醫療照顧
檢舉
小小的島嶼上,有群人認真地看待生命,用盡心力,期盼族人與醫療之間的距離不再遙遠。
成立居家護理所 照顧族人身心靈
去年甫獲南丁格爾獎特殊貢獻獎的張淑蘭,廿多年來在故鄉蘭嶼「對抗惡靈」。在傳道人家庭中長大的她,從小就被教導著要付出愛與關心,「原本我的夢想是當修女,後來保送臺中護專,成了護士。」
當張淑蘭學成回到家鄉在衛生所當任護士時,常常感到無力,因只能依循政策與法規服務族人,卻不是族人真正的需要,進而辭掉了穩定的公職,只為能更多體貼族人,提供全面的照顧。
然而,在達悟族的傳統認知是生病、死亡皆是惡靈的因素,不希望任何人靠近沾染晦氣,以及年老者只能有同性別的子女照顧等觀念,使張淑蘭早年服事患者時面對許多挑戰,但這些都未使張淑蘭退卻,只因她清楚自己的呼召與異象──「透過醫療服務傳福音。」
張淑蘭反問:「安息日時,你選擇守安息日還是救病人?」「很多媒體都說我是顛覆傳統,但實際上,我是看重生命。」
早年,張淑蘭對抗的惡靈是傳統文化的禁忌,廿多年來除了醫療照顧,張淑蘭還會拿著吉他下鄉訪視,不僅唱詩歌,更為患者的需要禱告,身心靈全面陪伴,靠著堅定的信仰予以族人溫暖體貼的照顧,早已抹去過往泛靈信仰的恐懼,隨之而來的是平安的信靠。
如今的張淑蘭要對抗的惡靈是不符合蘭嶼景況的法規,進而創辦了台東縣蘭嶼鄉居家關懷協會與雅布書卡嫩居家護理所,兼顧了社福長照、社區關懷與醫療照顧。「法規並不能真的照顧到族人的需要,也不符合蘭嶼的現況,這是我創立協會的原因。」身為達悟族人,與土地的密切連結,以及與族人良好的互動,使張淑蘭切身明白族人需求,並為之發聲。
達悟族人在命名時,常是反向意思。「雅布書卡嫩」是張淑蘭的族名,在達悟語的意思為沒有飯吃的人,實際上是希望飯源源不斷。沒有金源,也鮮少募款的雅布書卡嫩居家護理所,在上帝的信實供應之下,金源與物資總如春雨臨到,從未缺乏。
現在的張淑蘭,偶爾見她帶著許多物資與醫療用品從臺灣回到蘭嶼,也會看見在部落中穿梭服務的身影,她正一步一步的規劃「希望療園」,讓病患能和家人一起看海、談天、散步,有更好、更完善的休養環境。
長照起步 深耕村落
朗島教會,位處蘭嶼北邊、離其他部落都稍有距離的朗島部落。教會的王榮基傳道夫婦則是意識到蘭嶼除面臨高齡化的環境,還有年輕人外流的現象,顯現長輩的醫療照顧是蘭嶼緊急現況。
他觀察到,小小的蘭嶼島上,僅有一間衛生所以及長照A級據點,醫療照顧不全面亦不深入。陳秀惠師母說:「我們常常會遇到的狀況是,病患病情必須到臺灣本島就醫,卻因為天候因素而失去聯外交通,好不容易補上飛機機位,到了臺灣便是送加護病房;出院之後又是補位『飛機』。」在身體不適的情況下,心靈更是煎熬。
有鑑於此,朗島教會現正於教會二樓規劃符合B級與C級據點的照護,深入部落需要,推動老人服務與關懷。目前已請設計師繪圖模擬,期盼以養生館的概念,融入復健、泡湯、安養照顧等設施設備,並連結無國界醫生,給族人更穩妥的照顧。
此外,傳道夫婦亦正在臺東火車站一帶尋找合宜的空間規劃蘭嶼會館,當族人到臺灣就醫卻因氣候因素必須留宿時,能有乾淨舒適的環境休息。倘若有短宣隊、醫療隊等亦能在此休憩。此會館同時也將提供年輕族人聚會的場地,讓旅外的年輕族人能從中找到歸屬感。
無論是張淑蘭或是王榮基傳道夫婦,都因看見蘭嶼需要進而提供身心靈的照顧,面對氣候的不可抗力,正努力縮短離島與醫療的距離,也拉進人與人、人與故鄉之間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