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0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疫情漫漫黑夜仰望上帝 商志雍教授從聖經心理學談靈性健康重要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李容珍 追蹤
一個人心靈成長,有三個主要元素:關係、性格、行為。我們先與神與人,有接納、信任的關係之後,這些會塑造我們內在的性格、生命;當我們內在生命改變、轉化,才可能有外在好的行為。

【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疫情不只威脅人的身體健康,對於心理和靈性的健康往往也會造成很大的負面效應。台大醫學院精神科專任教授、林森南路禮拜堂商志雍長老,從聖經心理學的「關係——性格——行為」模式,來探討如何在疫情的衝擊下增進個人的靈性健康。

疫情直接影響的是身體的健康,但是台灣染疫的人算是少數,大多數沒有感染的人是否就沒事?事實卻不然。商志雍教授表示,沒有感染的人受到最大的影響是他們的心理。

疫情前後心理衝擊仍在持續
根據國外醫學專業人員的預測,疫情對人的健康會造成四個衝擊波:
一、疾病本身對生理的影響。

二、因為疫情,使得緊急醫療需要優先處理染疫的患者,導致其他的患者的診療受到影響。

三、慢性病患者也會因此暫緩檢查或是就醫。

四、心理的影響。前三種情況都會隨著疫情過去,但是心理影響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商志雍教授(圖/商志雍提供)

根據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今年發表的報告指出,世界各國與疫情之前比較,不論是焦慮、憂鬱的比例,都明顯增加兩、三倍,而這些多半是沒有感染的人。美國CDC(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一項調查亦指出,與疫情前相比較,會有「自我傷害意念」的輕生念頭的人,在疫情後也增加兩倍左右。顯見疫情對人的心理和靈性層面影響甚鉅。

商教授引用蔡茂堂牧師的觀點,我們對疫情的態度,要區分「反應」(reaction)和「反思」(reflection)的不同。「反應」是指我們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和施打疫苗;「反思」是指積極透過疫情來學習,轉化我們自己的生命。

從聖經心理學角度如何「反思」疫情造成的影響,以及我們該如何回應?是需要學習的功課。

何謂「聖經心理學」?商教授說明,從聖經來看一個人心靈成長,有三個主要元素:關係、性格、行為。我們先與神與人,有接納、信任的關係之後,這些會塑造我們內在的性格、生命;當我們內在生命改變、轉化,才可能有外在好的行為。因此,關係塑造性格,性格產生行為。

在關係上,我們與神的關係,當如何做「反思」?對基督徒而言,就是讀經、禱告。商教授表示,疫情中,我們接收到太多與疫情有關的負面資訊,如何分辨真假,避免造成我們心理的負荷和壓力?實際「反應」上,我們避免點閱一些不相干的訊息來源。

重整禱告讀經生活
另也「反思」如何重整我們的禱告和讀經的生活。美國作者Brett McCracken曾提出「智慧金字塔」的觀念;用均衡飲食金字塔來比喻,我們需要的「智慧金字塔」,需要最多攝取的第一層是讀聖經;第二層是教會,包括學習教會的傳統歷史的智慧;第三層是自然和美,從大自然學習智慧;第四層

是屬靈書籍;第五層是網路、社群媒體。我們需要關注網路和社群媒體的訊息,但不要過度沉溺其中。
BBC有一篇報導指出,我們面對疫情困境時,我們可以和朋友聊天,化解憂愁和煩惱;或是超前思維,想像疫情之後,我們有何計畫?或是學一項新的技能⋯⋯,這些都出於對疫情的「反應」。但在禱告的「反思」層面,我們要如何透過疫情,在禱告中與神有更親密的關係?

心中「無助感」 成為禱告動力
商教授引用挪威神學家哈列斯比(O. Hallesby)所說,我們的禱告,最重要的態度是「無助感」;因為我們遇到了困難,想盡辦法都解決不了,我們心中產生的「無助感」,也就成為禱告的動力。

提摩太.凱勒牧師寫的《禱告解密》一書的第一章第一節,標題就是「我們撐不下去了」。也是因為無助感,而成為禱告的動力。聖經提到一位瞎眼的巴底買在聽見耶穌來時大喊著,有許多人責備他,不許他作聲。巴底買卻越發大聲重複喊著:「大衛的子孫哪,可憐我吧!」巴底買對於自己的瞎眼非常無助,而在無助中,更大聲地向主耶穌呼求。

在疫情中如何學習禱告
把禱告當成第一道防線,而不是最後一道防線:
我們常將禱告變成解決問題的最後一道防線,好像各種方法都試過了,最後才來禱告求助。我們要學習,先禱告。這也是上帝在疫情中,要我們調整優先順序。

禱告是對上帝的回應,最重要是聆聽:
我們不只是有話要對上帝說,而且是要與神交通,除了說也要學習聽。疫情讓我們事情減少,是讓我們學習聆聽的機會。畢德生(Eugene H. Peterson)也曾提到「禱告最後目的不是有所得,乃是有所成」。意指我們在禱告中生命被調整,內在生命更像基督。

與神建立親密關係 也調整性格
商教授表示,我們與神的「關係」,透過讀經與禱告,成為我們「性格」調整和改變的途徑:

等候:過去我們習慣速食生活,疫情讓我們學習等候,包括買口罩、施打疫苗。我們若每天數算多少人確診,期待疫情趕快過去,這是消極等候;積極等候是疫情期間把握時間親近神,與家人有更深關係,生命被調整改變,才是積極的等候。

盼望:在盼望中看見上帝給我們更美的應許。通常我們認為白天看得比較遠,晚上黑夜看得比較近;但是到了晚上,我們只看到星星,而星星又比太陽遙遠,因此我們學習在黑夜看得更遠。「上帝透過黑夜光照我們,讓我們看到過去沒有看到的上帝寶座和恩典」,這是平常白天在太陽下,習以為常沒有看見的。

留意不再回到疫情前生活
談到「行為」的表現,乃是在疫情中發揮彼此相愛、愛鄰舍的精神。商教授提到,羅馬帝國時期曾經出現幾次重大瘟疫,當很多人遠避被感染者時,唯有基督徒反而去照顧那些感染者,因基督徒顯出彼此相愛與愛鄰舍的行動,讓被感染者得到更高存活率,成為當時很美的見證。教父特土良提到當時在羅馬帝國的外邦人如何認出一個人是不是基督徒:「看哪,他們何等相愛!」我們從過往教會歷史學習,應當在疫情中更加顯出彼此相愛與愛鄰舍的行動。

疫情會過去,但我們要留意,不要只是回到疫情前的生活狀態。我們需要「反思」,自己的生命與疫情前有無不同?我們在讀經禱告,是否神有更深入關係?我們的性格、內在生命是否成長?行為上是否更顯出彼此相愛和愛鄰舍的行動?若只是回到疫情前的生活就很可惜。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